林家琪+董真+金鐸+劉慧謀+顧敏+焦庫華+展天松+王彥紅+劉文博
摘要: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是一種嚴重危害畜禽養殖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揚州大學動物醫院接診一例羊急性腸出血伴有嚴重腹瀉引起的急性死亡的病例,經過剖檢、分離培養、革蘭氏染色、生化鑒定后確診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關鍵詞: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分離鑒定;耐藥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7-0005-01
收稿日期:2014-05-25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省級重點項目(201311117039Z)
作者簡介:林家琪(199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生,主要從事羊臨床菌株耐藥性及質粒指紋圖譜分析應用的研究;通訊作者,王彥紅,講師,(電子信箱)wyh7405@163.com;劉文博,副教授,(電子信箱)lwb@yzu.edu.cn 。
大腸埃希氏菌通常稱為大腸桿菌,是埃希菌屬中的一類,為革蘭氏陰性無芽胞的直桿菌,兩端鈍圓,周身鞭毛,能運動,為異養兼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 ℃,最適生長pH 7.2~7.4,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在麥康凱瓊脂上形成紅色菌落。大腸桿菌主要有O、K、H3種抗原[1]。大腸桿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數是不致病菌,主要附生在人或動物的腸道里,為正常菌群,少數具有毒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腸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強,引起腹瀉,統稱致病性大腸桿菌。根據毒力因子和發病機制的不同,致腹瀉型大腸桿菌可分為5類:產腸毒素大腸桿菌、腸致病型大腸桿菌、腸出血型大腸桿菌、腸侵襲型大腸桿菌、腸聚集型大腸桿菌。因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血清型不同,表現的病理過程和臨床癥狀也不一致 一般以腸炎較多見,有時還可引起敗血癥和毒血癥,引起動物死亡,或者嚴重影響幼畜生長發育,給畜牧業發展造成重大損失[2]。近年來,江浙一帶地區山羊養殖量不斷擴大,隨之,各種疾病也隨之發生,現將一例羊感染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病例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2013年3月,江蘇南通的一山羊養殖戶將發病的兩月齡山羊送至揚州大學動物獸醫院就診。該養殖戶飼養山羊174只,病死24頭。畜主敘述病羊出現腹瀉,伴有鼻涕、咳嗽,食欲不振。用環丙沙星和氟苯尼考治療,但未見效。剖檢可見病羊有膿性鼻液,肺部淤血、氣腫,肝臟腫大、淤血,膽囊擴張,瘤胃黏膜輕微脫落,真胃黏膜充血、輕度出血,小腸漿膜出血,腸道黏膜卡他性炎癥,腎臟腫大、淤血。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病料:病羊肝臟、脾臟、心臟、腸道等病變組織。
2.2 方法
2.2.1 細菌分離 取山羊的腸道、肝臟、脾臟、腎臟等病變組織在無菌環境下接種血瓊脂平板,在37℃條件下培養24 h。然后在無菌條件下分別挑取鮮血平板上的單個菌落,在鮮血平板和麥康凱瓊脂進行鑒別培養,并作有氧厭氧于37℃條件下進行對照培養。挑取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細菌形態特征和染色特性。
2.2.2 生化試驗 利用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購于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操作方法與判定標準參照該公司操作方法與標準)對所分離的菌株進行生化指標測定,分別挑取純化菌株接種于生化鑒定管,37 ℃溫箱中培養24~48 h,記錄生化反應結果。
2.2.3 藥敏試驗 對此菌進行紙片法藥敏試驗,藥敏紙片購于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操作方法和判定標準參照該公司操作方法與標準。
3 結果與分析
3.1 細菌分離
經培養,血平板上出現了圓形,凸起,光滑,濕潤的菌落,并出現溶血環,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為生長良好的粉紅色菌落,經過厭氧有氧的對照培養發現該細菌在有氧無氧環境均可生長,但有氧環境生長略微旺盛。挑取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有中等大小的革蘭氏陰性桿菌。
3.2 生化試驗
結果表明該分離株能分解葡萄糖乳糖與靛基質、鳥氨酸、賴氨酸、衛矛醇反應,不與苯丙氨酸、枸櫞酸鹽、尿素、硫化氫反應,與經典大腸埃希氏菌特征相符。
3.3 藥敏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該分離株對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左氟沙星、菌必治、氟哌酸、鏈霉素等敏感。對氯霉素、卡那霉素、萘啶酸、強力霉素、復方新諾明、羅美沙星等耐藥。
4 討論
大腸桿菌是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的桿菌,分類上屬腸桿菌科,埃希氏菌屬,無芽孢,具有周鞭毛。由于大腸桿菌對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不強,60 ℃條件下15 min即死亡,因此優化環境是防治大腸桿菌病的重要方法。場址應建立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水方便、遠離居民區,平時用0.3%過氧乙酸,按30 mL/m3噴霧消毒,也可用多聚甲醇在25 m2墊料中加入4.5 kg多聚甲醛[3]。
大腸桿菌容易形成抗藥性,而且大腸桿菌可通過菌毛將其抗藥性質粒傳遞給其他大腸桿菌,加之現在養殖戶們對抗生素的應用還并不是十分明確,抗生素濫用的現象非常嚴重,這樣使得大腸桿菌的抗藥性形成較快,環境中大腸桿菌耐藥性菌株越來越多[4],耐藥性在疾病的治療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試驗中發現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左氟沙星、菌必治、氟哌酸、鏈霉素等藥物對本羊場大腸桿菌病的治療有顯著的意義。此外,支持療法對于該病的治療非常重要,尤其在該病出現嚴重腹瀉時,當山羊不能自吮時可用5%葡萄糖鹽水或復方鹽水灌服[5]。
參考文獻:
[1] 陸承平.獸醫微生物學[M].第四版.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 房全正.羊大腸桿菌病病原特性[J].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3,(6):62.
[3]秦承林,熊東艷,陳清軍. 雞大腸桿菌病的防治[J]. 北京農業,2009(24):68-71.
[4] 王 建,沃妮娜,邱 江. 大腸桿菌的藥敏試驗[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4,(30)3:29.
[5] 張滿其. 犢牛大腸桿菌的診治[J]. 今日畜牧獸醫,2013(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