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述了仔豬白痢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仔豬;仔豬白痢;防治;疫苗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7-0019-01
收稿日期:2014-06-19
作者簡介:周光連(1970-),男,貴州畢節人,獸醫師,主要從事豬病防治工作。
仔豬白痢病是哺乳期仔豬常見傳染病之一。該病以排泄乳白色,灰白色、灰綠色或淡黃色內含黏液,帶有腥味的糞便為主要特征,發病率高死亡率低為重要特征,多發于10~30日齡的仔豬,患病豬只生長緩慢甚至停滯,成為僵豬,嚴重影響了仔豬的生長發育,對養豬業造成極大的嚴重的危害。
1 發病情況
春秋季節是仔豬白痢病的多發高發季節,尤其是飼養管理不善的仔豬易多發、群發。很多養殖戶反映仔豬下痢,久治不愈,死亡極多,有的全窩死亡,死亡率高達80%以上。積極尋求技術幫助,筆者前往農戶家中給予診斷治療。養殖戶飼養能繁母豬6頭,其中哺乳母豬4頭,產子45頭,先后發現排泄乳白色、灰白色、茶褐色稀便仔豬30頭,發病率為66.7%,死亡3頭,死亡率為10%,治愈率為90%。
2 流行病學
主要侵害10~30日齡仔豬,尤其是20日齡以下的仔豬發病率特別高,可高達90%~100%,無明顯季節性,很難控制,多因仔豬吮乳或舔食污染的物體、飼料而經消化道感染。
3 誘發病因
仔豬出生后隨日齡的增加,從母乳獲得的母源抗體(即初乳)在仔豬小腸黏膜上逐漸降低或消失,抗病率明顯下降;母乳含脂率過高或泌乳量不足都易感染該病;仔豬密集飼養舔食飼料或食槽食具經消化道感染,尤其是氣候潮濕,圈舍衛生較差,氣溫驟變等因素都易誘發該病。
4 臨床癥狀及診斷
主要發生于10~30日齡哺乳仔豬;全年無明顯發病季節,常年都可發病。臨床癥狀為病豬突然嘔吐、腹瀉。病初排泄乳白色、灰白色、黃綠色帶黏稠的腥臭稀糞,有的混有氣泡,排泄次數增多。體溫基本正常無明顯變化。病豬消瘦無力,被毛粗亂,弓背,行動遲緩,搖晃,吃奶次數減少或不食,尾根及肛周被糞污染,經2~5 d治療多數仔豬康復,部分因虛脫或并發其他疾病而死亡。病程根據病因、治療及護理情況而異。該病根據臨床癥狀及流行病學,結合實驗室診斷基本可以確診。
5 治療
中西醫要配合使用治療療效較好,療效互補,治本亦治標。
(1)硫酸慶大霉素口服。
(2)黃連素肌肉注射,2 mL/(頭·次),一日2次,連用3 d。
(3)中草藥方劑。白頭翁10 g,龍膽末5 g,黃連20 g混勻研末,混入米湯供一頭豬食用。
(4)大蒜療法。將大蒜切碎后用50°以上白酒浸泡一周后取浸液加冷水灌服。每天3次,連用3 d。
(5)疫苗防治法。在預產期前15~20 d注射大腸桿菌苗K88~LTB雙價疫苗能有效防控仔豬白痢的發生。
6 預防措施
為防止該病的發生,產前兩周給懷孕母豬注射大腸桿菌疫苗,亦可在產前一月給母豬加喂10 mg硫酸銅,產后一月停止;提早開食,給仔豬啃食黃土;保持圈舍干燥溫暖;注意飼料、食槽、飲水清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