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甫+劉翠翠+龍憲林+邱小雷
摘要:通過對患豬鏈球菌病的豬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以了解豬鏈球菌病的豬的器官病理學損傷規律,為闡明豬鏈球菌病的致病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豬鏈球菌病;病理組織學;觀察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7-0020-02
收稿日期:2014-06-23
作者簡介:安玉甫(1985-),男,河南南陽人,獸醫師,主要從事豬場獸醫技術服務工作。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的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其所致的豬鏈球菌病被國家農業部列為二類動物傳染病。豬的一般臨床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關節炎、肺炎及急性死亡等。病豬和隱性感染的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經損傷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傳播。豬鏈球菌病的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多發,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的特點,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該病分布范圍極廣,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我國也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流行。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是持續困擾養豬業發展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在安徽某豬場采集病料,經實驗室檢查確定為豬鏈球菌。
1.2 方法
解剖后取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大腦、淋巴結放入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進行常規病理組織學制片,切片厚度為4 μm,經H.E染色后,光學顯微鏡下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
2 結果與分析
2.1 剖檢病變
患豬皮膚發紺、耳朵、頸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出血點。淋巴結腫大、出血、充血。胸腹腔有橙黃色的積液,其中含有纖維素。心臟腫大,心外膜有纖維素樣滲出物,心外膜和心內膜出血,心臟切開后可見血液凝固不全。肝臟淤血,質硬,被膜有纖維素樣滲出物。膽囊充盈,膽汁黏稠濃縮成膠樣物質。胃、小腸、大腸漿膜出血,內容物帶紅色。脾臟明顯腫大,淤血,充血,色澤暗紅,表面粗糙,邊緣可見“鋸齒”樣突起。肺臟腫大、淤血、充血、表面顏色不均,切開后流出大量含泡沫血液。腎臟淤血,表面散布零星出血點。腦膜表面出血點密布,腦膜下水腫,內有積液。
2.2 病理組織學觀察
豬鏈球菌病的各個臟器都有不同程度出血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各臟器還出現不同的病變。心內膜增厚,小血管充血,心肌纖維間有炎性細胞浸潤(圖1);肝細胞顆粒變性,水泡樣變性,肝竇內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中央靜脈、肝竇充血(圖2);脾臟充血,中性粒細胞浸潤,白髓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圖3);支氣管及細支氣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腔內可見漿液、脫落的上皮、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浸潤(圖4);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中心粒細胞浸潤,小血管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胞漿紅染呈絲狀,炎性細胞浸潤(圖5);淋巴結內淋巴濾泡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副皮質區和髓質炎性細胞浸潤(圖6);腦膜下充血,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噬神經現象(圖7)。
圖1 心內膜增厚,心肌纖維間有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2 肝細胞顆粒變性,水泡樣變性,肝竇內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中央靜脈、肝竇充血(100×)
圖3 脾臟充血,中性粒細胞浸潤,白髓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40×)
圖4 支氣管及細支氣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腔內可見漿液、脫落的上皮、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浸潤(200×)
圖5 小血管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胞漿紅染呈絲狀,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6 淋巴結內淋巴濾泡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副皮質區和髓質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7 腦膜下充血,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200×)
3 討論
豬鏈球菌病病變以皮膚發紺,耳朵、頸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出血斑點,全身大部分實質器官腫大、充血和出血為特征。豬鏈球菌經損傷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進入機體后,首先在入侵出分裂增殖。鏈球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一些毒力因子,如溶血素、黏附素、透明質酸酶等,這些毒力因子單獨或協同作用突破黏膜和上皮屏障,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由于該病原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毒素作用,使大量紅細胞溶解,血液成分改變,血管壁受損和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發生障礙,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機能降低,發生全身性敗血癥,最后導致各個實質器官嚴重充血、出血。該病對各種組織器官均產生破壞作用,主要損傷的器官為肺、脾、淋巴結和腦。李小杉等對豬鏈球菌感染進行了病理組織學觀察,表明豬鏈球菌病毒對心、肝、脾、肺、腎及大腦等均造成損害。組織學方面臟器組織呈現不同程度出血和中性粒細胞浸潤,這與病理組織學觀察相一致。
摘要:通過對患豬鏈球菌病的豬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以了解豬鏈球菌病的豬的器官病理學損傷規律,為闡明豬鏈球菌病的致病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豬鏈球菌病;病理組織學;觀察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7-0020-02
收稿日期:2014-06-23
作者簡介:安玉甫(1985-),男,河南南陽人,獸醫師,主要從事豬場獸醫技術服務工作。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的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其所致的豬鏈球菌病被國家農業部列為二類動物傳染病。豬的一般臨床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關節炎、肺炎及急性死亡等。病豬和隱性感染的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經損傷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傳播。豬鏈球菌病的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多發,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的特點,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該病分布范圍極廣,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我國也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流行。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是持續困擾養豬業發展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在安徽某豬場采集病料,經實驗室檢查確定為豬鏈球菌。
1.2 方法
解剖后取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大腦、淋巴結放入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進行常規病理組織學制片,切片厚度為4 μm,經H.E染色后,光學顯微鏡下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
2 結果與分析
2.1 剖檢病變
患豬皮膚發紺、耳朵、頸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出血點。淋巴結腫大、出血、充血。胸腹腔有橙黃色的積液,其中含有纖維素。心臟腫大,心外膜有纖維素樣滲出物,心外膜和心內膜出血,心臟切開后可見血液凝固不全。肝臟淤血,質硬,被膜有纖維素樣滲出物。膽囊充盈,膽汁黏稠濃縮成膠樣物質。胃、小腸、大腸漿膜出血,內容物帶紅色。脾臟明顯腫大,淤血,充血,色澤暗紅,表面粗糙,邊緣可見“鋸齒”樣突起。肺臟腫大、淤血、充血、表面顏色不均,切開后流出大量含泡沫血液。腎臟淤血,表面散布零星出血點。腦膜表面出血點密布,腦膜下水腫,內有積液。
2.2 病理組織學觀察
豬鏈球菌病的各個臟器都有不同程度出血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各臟器還出現不同的病變。心內膜增厚,小血管充血,心肌纖維間有炎性細胞浸潤(圖1);肝細胞顆粒變性,水泡樣變性,肝竇內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中央靜脈、肝竇充血(圖2);脾臟充血,中性粒細胞浸潤,白髓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圖3);支氣管及細支氣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腔內可見漿液、脫落的上皮、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浸潤(圖4);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中心粒細胞浸潤,小血管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胞漿紅染呈絲狀,炎性細胞浸潤(圖5);淋巴結內淋巴濾泡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副皮質區和髓質炎性細胞浸潤(圖6);腦膜下充血,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噬神經現象(圖7)。
圖1 心內膜增厚,心肌纖維間有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2 肝細胞顆粒變性,水泡樣變性,肝竇內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中央靜脈、肝竇充血(100×)
圖3 脾臟充血,中性粒細胞浸潤,白髓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40×)
圖4 支氣管及細支氣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腔內可見漿液、脫落的上皮、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浸潤(200×)
圖5 小血管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胞漿紅染呈絲狀,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6 淋巴結內淋巴濾泡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副皮質區和髓質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7 腦膜下充血,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200×)
3 討論
豬鏈球菌病病變以皮膚發紺,耳朵、頸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出血斑點,全身大部分實質器官腫大、充血和出血為特征。豬鏈球菌經損傷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進入機體后,首先在入侵出分裂增殖。鏈球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一些毒力因子,如溶血素、黏附素、透明質酸酶等,這些毒力因子單獨或協同作用突破黏膜和上皮屏障,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由于該病原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毒素作用,使大量紅細胞溶解,血液成分改變,血管壁受損和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發生障礙,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機能降低,發生全身性敗血癥,最后導致各個實質器官嚴重充血、出血。該病對各種組織器官均產生破壞作用,主要損傷的器官為肺、脾、淋巴結和腦。李小杉等對豬鏈球菌感染進行了病理組織學觀察,表明豬鏈球菌病毒對心、肝、脾、肺、腎及大腦等均造成損害。組織學方面臟器組織呈現不同程度出血和中性粒細胞浸潤,這與病理組織學觀察相一致。
摘要:通過對患豬鏈球菌病的豬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以了解豬鏈球菌病的豬的器官病理學損傷規律,為闡明豬鏈球菌病的致病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豬鏈球菌病;病理組織學;觀察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7-0020-02
收稿日期:2014-06-23
作者簡介:安玉甫(1985-),男,河南南陽人,獸醫師,主要從事豬場獸醫技術服務工作。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的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其所致的豬鏈球菌病被國家農業部列為二類動物傳染病。豬的一般臨床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關節炎、肺炎及急性死亡等。病豬和隱性感染的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經損傷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傳播。豬鏈球菌病的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多發,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的特點,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該病分布范圍極廣,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我國也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流行。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是持續困擾養豬業發展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在安徽某豬場采集病料,經實驗室檢查確定為豬鏈球菌。
1.2 方法
解剖后取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大腦、淋巴結放入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進行常規病理組織學制片,切片厚度為4 μm,經H.E染色后,光學顯微鏡下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
2 結果與分析
2.1 剖檢病變
患豬皮膚發紺、耳朵、頸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出血點。淋巴結腫大、出血、充血。胸腹腔有橙黃色的積液,其中含有纖維素。心臟腫大,心外膜有纖維素樣滲出物,心外膜和心內膜出血,心臟切開后可見血液凝固不全。肝臟淤血,質硬,被膜有纖維素樣滲出物。膽囊充盈,膽汁黏稠濃縮成膠樣物質。胃、小腸、大腸漿膜出血,內容物帶紅色。脾臟明顯腫大,淤血,充血,色澤暗紅,表面粗糙,邊緣可見“鋸齒”樣突起。肺臟腫大、淤血、充血、表面顏色不均,切開后流出大量含泡沫血液。腎臟淤血,表面散布零星出血點。腦膜表面出血點密布,腦膜下水腫,內有積液。
2.2 病理組織學觀察
豬鏈球菌病的各個臟器都有不同程度出血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各臟器還出現不同的病變。心內膜增厚,小血管充血,心肌纖維間有炎性細胞浸潤(圖1);肝細胞顆粒變性,水泡樣變性,肝竇內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中央靜脈、肝竇充血(圖2);脾臟充血,中性粒細胞浸潤,白髓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圖3);支氣管及細支氣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腔內可見漿液、脫落的上皮、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浸潤(圖4);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中心粒細胞浸潤,小血管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胞漿紅染呈絲狀,炎性細胞浸潤(圖5);淋巴結內淋巴濾泡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副皮質區和髓質炎性細胞浸潤(圖6);腦膜下充血,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噬神經現象(圖7)。
圖1 心內膜增厚,心肌纖維間有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2 肝細胞顆粒變性,水泡樣變性,肝竇內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中央靜脈、肝竇充血(100×)
圖3 脾臟充血,中性粒細胞浸潤,白髓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40×)
圖4 支氣管及細支氣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腔內可見漿液、脫落的上皮、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浸潤(200×)
圖5 小血管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胞漿紅染呈絲狀,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6 淋巴結內淋巴濾泡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副皮質區和髓質炎性細胞浸潤(100×)
圖7 腦膜下充血,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200×)
3 討論
豬鏈球菌病病變以皮膚發紺,耳朵、頸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出血斑點,全身大部分實質器官腫大、充血和出血為特征。豬鏈球菌經損傷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進入機體后,首先在入侵出分裂增殖。鏈球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一些毒力因子,如溶血素、黏附素、透明質酸酶等,這些毒力因子單獨或協同作用突破黏膜和上皮屏障,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由于該病原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毒素作用,使大量紅細胞溶解,血液成分改變,血管壁受損和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發生障礙,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機能降低,發生全身性敗血癥,最后導致各個實質器官嚴重充血、出血。該病對各種組織器官均產生破壞作用,主要損傷的器官為肺、脾、淋巴結和腦。李小杉等對豬鏈球菌感染進行了病理組織學觀察,表明豬鏈球菌病毒對心、肝、脾、肺、腎及大腦等均造成損害。組織學方面臟器組織呈現不同程度出血和中性粒細胞浸潤,這與病理組織學觀察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