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欽
【關鍵詞】實用 實在 實效 數學 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03-02
伴隨著課程改革一路走來,我們的數學課堂經歷了激情—困惑—務實這三個階段。一陣繁華過后,老師們終于能以一種冷靜的眼光來審視今天的課改,課堂教學也逐漸從單純追求豐富多彩的熱鬧形式回歸到講求教學實效的層面上來。有效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教師必須具備“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學、會學、善學,實現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一、情境創設——不求“浮華”,但求“實用”
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無疑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數學知識和課堂教學的距離,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但是,現實教學中有些教師對情境的創設過分強調和盲目追求,設計了一些牽強附會或華而不實的情境。試問,這樣的情境能為教學內容服務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三步計算的式題”時,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要不要聽?
生(齊):要。
師:那就得認真聽,聽完后還有問題等著你們去解答呢!
話說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風山口時,突然一陣狂風大作,狂風過后,大道中間站著一個妖怪,擋住了唐僧師徒的去路,并大聲說道:“要過此地,需解此題。”妖怪舉起一個牌子,你們想不想知道上面寫著什么?
生:想!
師(出示):計算“68+120÷6×3”這道題中含有幾種運算?
生:含有加法、乘法和除法三種運算。
師:請大家猜一猜,計算這道題要分幾步呢?我們一起來幫幫唐僧師徒吧!
生:兩步。
生:三步。(意見不統一)
師:同學們,現在就來分小組討論到底需要幾步才能算完。
(生小組討論)
師:你們想不想繼續往下聽故事?
……
很明顯,案例中教師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采用故事導入的方式。但是我們不妨細細思考:學生感興趣的是《西游記》的故事內容還是三步式題的計算呢?學生是否會因為《西游記》的精彩內容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了?離開了《西游記》就對數學不感興趣了?這種情境對教學內容有幫助嗎?
筆者認為,要解決“計算教學呆板、無味、低效”的問題,我們還有更好的處理辦法: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獨立動手試算,再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每個人說說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再組織集體反饋,形成一致的正確意見。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應當遵循三條基本原則:以激發數學問題意識為導向;以促進數學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選取為前提。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重真實性、數學性、問題性,要與學生的實際相符合,突出教學實質,不能喧賓奪主,或畫蛇添足。
二、合作交流——不求“形式”,但求“實在”
作為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已被廣大教師接受并認可,許多教師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師存在著浮躁、盲從、形式化的傾向,不管什么樣的問題,都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而忽略了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上例中,教師出示了算式68+120÷6×3后,讓學生展開了“幾步計算”的討論。
其實,在學習68+120÷6×3之前,學生就已經有了混合運算的基礎了,他們不會因為“兩步”還是“三步”而發生爭執,既然不存在多種思路和意見,在這兒安排一個小組討論,明顯多此一舉,流于形式。
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有很多優點,恰到好處的運用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意識。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掌握合作學習的時機和應用的前提:一是當學生個體在解決問題確實有困難,需要同伴的幫助時;二是當學生意見或答案不統一時;三是解答開放型試題時。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合作的必要和討論的空間,合作學習才能發揮它真實的功效,真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當然,沒有獨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單項的信息傳遞,并不能產生共鳴,不能受到啟發,難以達到探究的目的。因此,教師應擺正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以獨立思考為基礎。合作前,學生首先要個體探究;交流前,學生要人人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是真實有效的。
三、自主探究——不求“時髦”,但求“實效”
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自主探究似乎成了一個時髦、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無論上什么內容的課,教師們都試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體現自己的教學思想。因此,自主探究成了數學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哪堂課不探究一下,好像就落伍了,于是教師千方百計擠出時間讓學生探究。新課標雖然強調自主探究,但是并沒有摒棄接受學習。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時,一位教師從擺長方形入手,引導學生用乘法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導入了乘法算式3×6=18。教師讓學生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課堂教學看似熱鬧,但學生們卻不能完整地表述因數和倍數,整個課堂陷入僵局中。而另一個老師也是從擺長方形入手,引導學生用乘法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呈現3×6=18,2×9=18等算式。老師大膽地點撥:“3×6=18這樣的算式我們早就熟悉了,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是它另外的一種特殊的含義。請大家看算式(教師指著3×6=18),根據3×6=18,我們就可以說:18是3的倍數,18是6的倍數。也可以說:3和6都是18的因數?!敝该寣W生像老師這樣說一說。(師生在反饋中逐步完善對因數、倍數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要不要探究和怎樣探究,把探究性與接受性教學有效結合。
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去偽存真,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應該是我們每位教師的不懈追求。愿今后的課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分實在,真正做到——不要人夸“顏色”好,但求“實效”惠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