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云
【關鍵詞】中小學生 厭學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09-02
中小學生厭學數學是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是在農村及一些貧困山區,這一現象更為嚴重,成為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解決好這一問題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數學厭學現象表現在學生身上一般有以下四個方面:學習沒有目標,感覺不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學習沒有興趣,把數學學習當成一種枯燥無味的事來做;學習沒有方法,只抓點而不求面;學習沒有信念,沒有感覺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筆者對學生厭學的現象進行分析,既有其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學生自身方面來說,主要表現為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不濃厚;從學校方面來說,主要表現為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家庭角度來說,很多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疏于對孩子的管教與輔導,使學生養成了放任自流的不良習慣。
一、中小學生數學厭學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原因
賀州山區學生的學習環境比較惡劣,這無疑對學生的意志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由此也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一聽到上學就感到頭疼的現象。同時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內容較為抽象,對于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且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步趕不上就會產生知識斷層。另外,學生的付出與收獲不一定成正比,有的學生可能下了不少功夫來學習,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成績還是不理想,由此產生挫敗感,導致學生討厭學習數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分式的運算》時,這一部分內容既可以類比小學時學習的分數運算,又需要有因式分解作為運算的基礎。有的學生雖然能夠記住分式的運算法則,但是對于因式分解掌握不牢,遇到分子分母出現多項式時不會分解,也就只能看著題目干發呆,慢慢過渡到反正不會做隨它去,也就產生了厭學感。同時,數學講究的是靈活多變,對于一個知識點的考查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學生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做題時還是不會,于是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分式的運算對于一般學生來說只要細心都能夠完成,但是如果不是直接運算,而是綜合了其他內容的話,有的學生就會束手無策。例如:若1+x與1-y互為倒數,且xy≠0,求-的值。做這道題時,很多學生就不知其所以然,原因在于忘了互為倒數(1+x)(1-y)=1這一突破口,導致較多學生感覺到自己基本的運算都會了,但是還沒有效果,由此產生厭學心理。
(二)學校原因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由于急于提高成績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多數教師仍然沿用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多講多練,布置大量機械性的作業,這既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又達不到良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就誘發了學生厭學的情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加法》時,有的老師唯恐練習不到位,把每一種類型的加法都布置了十幾道題,整數、分數、小數全都囊括其中,結果學生再做時仍然出錯,主要原因在于機械性的訓練讓學生產生了懈怠,把它們攪混在一起了。但如果每一種類型只做一道題,并在做題的同時提煉出法則,從而悟透法則,再進行練習,學生既減少了課業負擔,還能有更好的心情去學習,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三)家庭原因
賀州山區的學生家長在外務工的比較多,孩子的學習、生活往往都是由祖輩來兼顧,缺少了父母的監管和輔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自制力還不強,如果父母的監管和輔導不到位,學生就容易放任自流,造成學業上的荒廢,也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同時,有的家長無意識中還向孩子灌輸了學習無用的思想,在外打工一個月也能掙三、四千元,上完大學還不一定找到工作。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就更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產生厭學情緒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二、解決中小學生數學厭學的對策
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數學厭學的問題,就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會學;需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寓教于樂,讓課堂融洽和諧;需要加強家校合作,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這樣的多措并舉,必將解決好學生厭學的問題,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一)生活為素材,實驗激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而不是刻意的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厭學的情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是關鍵。我們要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通過數學實踐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并在學習中收獲成功的喜悅,進而有了學習的成就感,樹立了自信心,為以后的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的應用》時,課本上有一個梯子下滑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分組實驗,在例題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比例進行縮放,以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為工具,初步感受垂直下滑與水平外移的關系,從而謀求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這樣學生學得有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以本題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提出更多的問題。如:我知道了下滑的長度求外移的長度;我知道了外移的長度求下滑的長度;下滑和外移會不會相等,什么時候才能相等?問題的逐步深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高,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提高教學效率不言而喻。
(二)學生為主體,培養自信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學生創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采用鼓勵性的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尤其對于“潛力生”更要給予積極的鼓勵,以此樹立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樣學生就會克服自卑,增強信心,從而糾正厭學的情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時,這一章節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把握平行四邊形與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并且解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于是筆者在綜合練習時設計了開放性的作業:如已知一個平行四邊形,如何通過添加條件讓它成為矩形、菱形、正方形?這樣的題目整合了所學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學生能夠分清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發現要及時表揚,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感,從而更加喜歡上數學。
(三)家校齊努力,促生早進步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經常與家長溝通和交流,當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時,要共同分析原因,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強加管制,否則會加重學生的厭學心理。對于數學學科,我們不一定指望家長進行輔導,但是一定要讓家長督促學生的學習,如通過在作業、試卷上簽字等形式讓家長知道孩子的表現等,以此共同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同時家長也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以鼓勵為主,幫助孩子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造成中小學生數學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自身的問題,也有學校、家庭、社會的因素。我們要針對學生的情況,正確分析厭學原因,對癥下藥,以幫助學生克服厭學的心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從而控制并矯正學生厭學現象的產生和發展。解決好學生的厭學問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觀察、勤思考,也需要我們視情況找出應對的策略,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更優秀,學生也才能獲得更大的提升。
注:本文為賀州市“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山區中小學生厭學的成因與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C15。
(責編 林 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