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入推進,各大高校連續幾年的擴招,就業壓力逐步演變成引發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成因。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的不就業現象進行心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大學生不就業現象的預防措施和途徑,希望能有效地解決大學生不就業問題。
關鍵字:大學生;不就業現象;心理分析
隨著近年來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逐漸出現高存量、高膨脹現象,這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了新的壓力和難度。加之部分大學生因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相對滯后,在當今就業難度不斷增大的大環境下,表現了不同的心理狀態。因此,在多數畢業生為找工作而四處奔走忙碌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批大學生,他們沒有外出工作或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他們有的繼續留校考研、有的干脆呆在家中直接“啃老”,成為“不就業一族”的一員。本文針對大學生不就業現象進行詳細的心理分析。
1 大學生不就業的心理分析
以下從認知心理維度、情緒心理維度和社會心理維度三大方面對大學生不就業心理進行分析:
1.1 認知心理維度
認知心理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動過程,部分大學生不愿意就業是因為他們對就業環境和自我意識存在錯誤認知,而出現自卑,自負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是指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的消極想法。由于這兩年就業壓力不斷加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足夠的勇氣來迎接日益激烈的競爭,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只要受到打擊就會一蹶不振,不能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樂觀地尋找出路,而是變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不相信自己,從而找出種種借口來逃避就業,喪失了很多好的就業機會。
(2)自負心理。不就業的大學生共同的特點一般是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好,父母對于子女比較嬌慣、縱容,養成成年子女自立能力和意識薄弱,畢業對于他們只是一個形式而沒有價值和意義。長期的養尊處優,讓這些天之驕子不肯去從事比較辛苦的工作。“太辛苦”、“太累”,這幾乎是所有“啃老族”一致使用的拒絕工作的理由。他們表示,自己會不斷地尋找那些不那么累的活兒,覺得自己的能力和學歷應與高待遇的工作相匹配。
1.2 情緒心理維度
情緒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造成大學生不就業現象的最大情緒是焦慮。焦慮情緒的出現是由于個體在面臨一些即將來臨而自己必須做出努力才能去適應的新情況時,在主觀因素上引發的緊張不安、不愉快乃至恐懼的情緒。對于剛剛大學畢業外出求職的大學生來說,適度的焦慮可以激發他們的動力,提高他們的就業積極性和自覺性,進而增加找到理想工作的成功率。然而,過度的焦慮情緒卻會導致個體進入極度敏感的自我保護狀態,他們極容易發生失控行為,對待事物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會不斷下降。部分大學生由于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和無助,往往未曾就業就先出現焦慮情緒,以致對就業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害怕就業,從而成為“不就業一族”。
1.3 社會心理維度
(1)依賴心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句流傳大街小巷的社會俚語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大學生不就業的“幫兇”。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聽從了父母的安排,接近畢業時,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把就業希望放在了父母身上,懷著“靠父母”的依賴心理,等待就業良機的到來。他們一方面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因找工作而四處奔波。于是就出現了依賴父母朋友而希望獲得稱心工作的不就業學生。
(2)能力心理。能力是個體能順利完成某項社會活動的心理條件和基礎,其既是開展社會活動的要求,也是影響活動成效的重要因素。從社會心理維度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力心理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方面。目前,大學生不就業的一大原因就是他們產生錯誤的能力心理,他們覺得自身就業能力缺乏,無法滿足社會的經濟發展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荒廢學習,得過且過,專業知識訓練力度不到位,缺乏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學生教學模式枯燥單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能力,無法和用人單位溝通,不能將自己很好的推銷出去。久而久之,部分學生開始質疑自己的個人能力問題,進而產生害怕就業,不就業心理
2 大學生不就業的預防對策
2.1 構建大學生自我防御體系
要改變錯誤、狹窄、扭曲的就業認識,增強大學生的就業信心,首先就要從大學生自身出發,進行自我完善,以構建大學生自我防御體系。第一,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理解與分析,讓他們學會在面臨生活中的選擇時,要以平常的心態、冷靜的思維進行抉擇。第二,要構建良好的心態體系,每天保持良好的心境,完善情感情緒,避免焦慮不安、憤懣等負面情緒出現,并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樂觀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第三,建立新的就業價值觀,強化正確的擇業意識,不受從眾心理影響,掉入社會攀比陷阱。
2.2 構建社會、學校等外在輔助防御體系
(1)建立學生——學校支持系統。學校可以為大學畢業生多提供培訓、就業機會。積極開展一些加強大學生擇業意識的心理指導和心理咨詢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不逃避,不退縮,敢于面對現實,敢于競爭。其次,學校還可以開創就業與擇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思想與職業觀念,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心理咨詢師對一些不愿意就業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他們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盡早融入社會。
(2)建立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方面,可以通過改善就業環境為大學生的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率。例如:加強就業市場和就業法律法規的建設,完善市場就業體制等,以求為大學生建立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就業環境。
2.3 構建家庭防御體系
家庭是大學生的心靈港灣,父母應多與子女進行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發展動態,做好他們的心理輔導工作。當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敗時,他們特別渴望得到家人的關心與鼓勵,希望能在家人的幫助下重建信心。因此,家庭與配合高校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密切留意他們的心理變化,共同建立大學生不就業心理的家庭防御體系。
3 結語
隨著就業競爭的愈演愈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取向已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就業現象也愈發突出。在當前這種高校大學生“有業不就”的大環境下,只有緩解疏導大學生不就業心理問題,消除不良就業心理的影響,才能有效的解決大學生不就業難題。
參考文獻
[1]曹志遠;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與心理調適[J];文學教育(中);2011年07期
[2]岳若惠;韓星;淺論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心理障礙表現[J];青春歲月;2011年12期
[3]郭曉穎;我國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探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24期
作者簡介
朱等虎(1980-),男,漢族,甘肅鎮原人,工商管理專業,銀川能源學院招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心理和擇業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