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瑞娟
【關鍵詞】概念教學 鞏固應用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36-01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整個數學知識大廈的根基,還是學生思維的最小組成單位,是學生思維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礎。但無論是概念的同化還是概念的形成,都不可能一步到位,立即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知識。概念的學習和掌握必須經過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應用的多個反復過程,單向的過程或脫節的訓練只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困惑。因此,當教師引導學生從具體的直觀表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概念形態后,鞏固、應用和提升便成為了教學的著力點。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出發,提供一個有效的、連續性的學習過程,讓概念學習在鞏固中獲得認知上的升華。
一、練習設計契合概念本體
練習是圍繞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新知,是最有效的知識內化方式之一。概念是一種抽象化的認知結果,但對小學生卻是一種抽象的認知活動,他們不可能一次就能完全掌握,并學會如何運用和遷移。實際上,對于一個概念的認知和運用,必須通過各種變式練習,深入淺出,反復強化和解構,學生才能徹底掌握。所以,要鞏固小學生所學的數學概念,并引導他們學會運用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學生提供高效率、多層次且代表性強的變式練習。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認識》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直線、線段和射線三者之間的關系后,與學生共同經歷了“角”的概念界定、表示方法以及基本畫法等過程,隨后又提供各種變式練習,再次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探索角的認識,感知角的形成。如通過設置留白“你覺得角的兩邊可以是多長呢?”“如果角的兩邊不斷變長,角是不是也會隨之變大呢?”讓學生進行個性化補白,增強學生對角的概念的認知,進而鞏固學生對角的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二、連結實際獲取形象認知
概念是一種認知活動的結果,是人們根據自身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顯性標識,是人類進行語言交流和實踐活動的必要基礎,也是構成個體認知體系和思維能力的基本因子。然而,雖然個體能夠通過學習不斷獲取新的概念,但是這些概念如果沒有在具體的實際情境中獲得實踐的機會,那么它們將成為個體意識系統中的隱性知識,從而失去應有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除了要通過各種變式練習來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認知,還應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實踐中,將意識層面的數學概念具體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從中獲得概念的一般途徑和范式,并抽象出更為深層的概念形態。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認識負數》時,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負數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能夠正確認識正數、負數和0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如果僅僅依靠說教式的文本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如果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會和感悟,必能收到更佳的成效。如教師可以聯系各個地方景區的氣溫差異(如冬日的哈爾濱、杭州和三亞),讓學生在感受它們的溫度差異后對自己喜歡的景區作出判斷;又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圍繞《負數和我的生活》展開調查探究,完成調查報告。
三、信息反饋體現學習狀態
教師在為學生提供練習和實踐等多種鞏固應用概念的途徑時,并不是一種單向度的傳輸形式,不是簡單地將習題或實踐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就能立刻從中獲得預期的成果。事實上,這種鞏固應用的練習方式必須要在學生獲得反饋信息后,再加以修飾、補充和改進,以最大限度契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真正將概念的應用落到實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教師在引領學生對本課的重難點知識進行一番探索和學習后,向學生提供了一些練習進行鞏固和提升,這些練習不僅有單純的算式練習和結合實際而設置的解答題,還為學生留下了一個信息反饋的空間,即教師在練習卷的末尾設置了一個“在這些練習中我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困惑”的“自言堂”,讓學生在完成練習后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教師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也要下到課堂,了解學生對這些練習所表現出來的信息特征,進而優化練習設置。
總之,概念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我們要特別注重概念的鞏固和應用,通過提供練習、收集反饋信息改進練習、連結生活實際提供實踐等途徑,為學生創設一個個鞏固和應用概念的教學情境。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