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東斌
【關鍵詞】作文教學 教師引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45-01
學生寫作文離不開生活材料、思想認識、表達技巧。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害怕寫作文、不想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占有的生活素材比較少,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刻,缺乏表達技巧;二是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對此,筆者從作文教學引導這個方面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重視閱讀,積累素材
學生寫作文需要擁有一定的生活素材,沒有材料,寫作文時就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那么,學生如何做好素材積累的工作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首先,引導學生讀有“字”的書。不同書籍記載了作者大量的見聞和感受,內容豐富,包羅萬象。通過閱讀書籍,學生能夠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充實寫作“材料庫”。其次,讀無“字”的書。對農(nóng)村學生而言,農(nóng)村豐富的生活、美麗的風景以及農(nóng)村的發(fā)展變化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對象。關注身邊的人、事、景、物,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讀”出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并將自己的感觸化成文字,這些也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材料。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用心體會平常事物中蘊含的意義,并將這些材料積累起來,成為豐富的寫作素材。
二、賞析和仿寫,掌握寫作技巧
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后,教師就要引導他們將這些生活素材運用到寫作中。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賞析他人的文章,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學生在賞析他人的文章時,可以從文章的立意、選材、構思、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比如,分析文章的立意是否新穎,是否與眾不同,思考素材的選擇是否典型、豐富,文章構思是否獨到,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除了賞析語文教材里的名家名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同齡人的優(yōu)秀習作。這里所說的同齡人的優(yōu)秀習作,既可以是同學的優(yōu)秀習作,也可以是作文選上的優(yōu)秀習作。學生學習同伴的優(yōu)秀習作,更容易激發(fā)對作品進行“評頭論足”的興趣,這是因為優(yōu)秀習作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賞析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他人的優(yōu)秀作文,有利于學生掌握賞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雖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掌握了一定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但是在寫作文時,有的學生仍舊難以寫出好的作文。對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仿寫的范本。寫作有了范本,猶如練習書法有了字帖一樣,能夠解決學生“無從下筆”的問題。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指出:“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摹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币虼?,臨摹和仿寫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呢?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文章,在學生仿寫前多次誦讀這些文章,領會文中的主旨,然后再研究文章所運用的寫作方法,掌握寫作技巧。經(jīng)典的優(yōu)秀文章正是對“怎樣寫”的一種現(xiàn)身說法,因此,教師給學生提供仿寫的范本,能夠讓學生從范文中掌握寫作技巧,學生在寫作文時就會在頭腦里完成寫作構思,順利進行寫作。
三、互評互改,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應屬作文本人?!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學生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币虼?,作文評改應該把“以生為主”的互評互改代替“教師評改”,將作文評改的權利還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在互評互改中提高寫作水平。教師可以這樣做:第一,教會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做出評判。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賞析文章的方法,才能夠對一篇作文的好壞做出判斷,進而學會如何修改作文,提高寫作水平。第二,提高學生賞析作文的能力。在作文互評互改中,“評”和“改”是少不了的,學生在互評互改中既要認真“尋寶”,即找出文章中運用得好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進行分析、評價,又要精心“挑刺”,即指出文章的缺點或不足。假如一個學生能夠輕松地指出一篇文章的優(yōu)點和缺點,說明他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作文鑒賞能力,并且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第三,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學生在進行作文互評互改時,每一個學生都要把自己的作文展示給同學看,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要認真看待作文評改,遇到問題時需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樣做能夠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讀、賞、仿、改的引導,能夠提高學生賞析作文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使學生養(yǎng)成修改作文的習慣,讓學生不再懼怕寫作文,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