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寧寧
摘要: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重點在于為政府工作和電子政務評估工作提供評估標準,旨在為政府工作流程提供參考規范,提高辦公效率,促進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本文以《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為分析藍本,闡述評估方法及內容,探尋韓國領先聯合國電子政務排名的“成功之道”,嘗試對中國電子政務的發展完善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電子政務;聯合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韓國模式
近年來,電子政務逐漸成為促進公共信息和服務提供及行政體制改革的主要手段。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自2001年開始啟動,每兩年出版一次。該報告是世界上唯一一份評價聯合國193個成員國電子政務發展狀況的報告,是決策者了解本國電子政務優勢和不足的工具,并能指導其制定電子政務政策和策略。本文以《2014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為主要分析藍本,兼顧歷年評估結果,闡述評估方法及內容、評估指標的新變化,梳理中韓兩國在歷年評估中的發展變化趨勢,探尋韓國領先聯合國電子政務排名的“成功之道”,嘗試對中國電子政務完善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一、電子政務發展指數:《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調查方法探討
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UNDESA)通過其分支部門公共行政與管理部(DPADM)每兩年出版一次《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這份調查報告向聯合國所有成員國提供了一份電子政務發展的相對排名的大致情況。通過對各國在電子政務方面的績效進行排名,該調查為支持決策者塑造電子政務項目發展提供信息。作為一個綜合指數,電子政務發展指數(EGDI)是用來衡量政府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提供公共服務的意愿和能力。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由電子政務三個最重要的指標標準化后的加權平均數構成,三個指標分別為:在線服務(OSI)、通信基礎設施(TII)、人力資本(HCI),每套指標都是可以提取并獨立測量的。
(一)在線服務指數
在線服務指數測評的范圍主要是一國的門戶網站,包括國家門戶網站、電子商務門戶網站、網絡政治參與門戶網站以及相關的教育、勞動、社會服務、健康、金融、環境部門的網站。考慮到2012年以來出現的新趨勢,2014年度調查問卷進行了改進,包含以下新的發展點:(1)提升整個政府工作方法和集成在線服務的重要性;(2)電子政務向市民提供信息和服務的使用環境問題;(3)網絡體系及其在彌合數字鴻溝中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強調對弱勢群體在線服務的有效性;(4)服務使用的日益增長,多通道服務,開放政府數據,電子采購;(5)擴大網絡政治參與和移動政府。
(二)通信基礎設施指數
通信基礎設施指數的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國際電信聯盟,其指標內容從2002年起基本保持不變,只有個別指標進行了調整。例如,從2008年起用固定寬帶使用人群數量替代了上網人群數量;2008年開始,是否擁有電視機不再作為通信基礎設施的考核指標。
通信基礎設施指數是五個指標的算術平均數,包括:每100個居民中的網絡用戶數,每100個居民中的固定電話連接數,每100個居民中的移動用戶數,每100個居民中注冊固定網絡的數量,每100個居民中擁有固定寬帶鏈接的數量。通信基礎設施指數的計算方法與在線服務指數的計算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三)人力資本指數
在2014年度的調查報告中,人力資源指數引入兩個新的要素,其一是預計受教育年限,其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與成人識字量和毛入學率兩個指標共同構成人力資源指數。人力資源指數的構成指標強調了年輕人應該能夠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和學習,從兒童早期發展到小學教育,不僅包括正規的學校教育,也包括生活技能、職業教育的培訓。人力資源指數的構成要素及所占比例即:平均受教育年限(2/9),成人識字率(1/3),預期受教育年限(2/9),毛入學率(2/9)。
二、中韓電子政務發展比較分析——基于對《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的分析
筆者根據2003年至2014年的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整理了中韓歷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及其構成指標的相關數據(如表1所示)。通過觀察不同數據在時間上的變化趨勢以及不同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了解中韓兩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情況以及兩國之間在電子政務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
(一)構建世界第一電子政府:韓國模式
在聯合國電子政務評比中,2003年韓國電子政務被評為世界第18位,2004年和2005年則連續排名第5位,由此進入電子政務領先國家行列,其綜合實力得到國家認可。1從2010年至2014年的評比中,韓國三次位列榜首。
如圖1所示,在聯合國7次調查評估中,韓國除了在2003年度排名未進前10,其它6次評估排名全部在前六名,尤其從2010年開始,連續三年排名第一,在電子政務方面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國”。在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中EGDI超過0.75即為“優(very high)”,韓國在7次評估中除了2003年度接近“優”的等級,其余6次評估都在“優”的序列。
如圖2所示,從總體上看,在線服務指數、通信設施指數、人力資源指數三個指數的得分中,人力資源指數得分較高且歷年變化幅度較小;在線服務指數得分次之,從2004年以來分數基本保持穩定(除2008年);通信設施指數得分最低,但近年來也呈現上升趨勢。
探尋其排名領先的原因,主要在于:實現了文件處理過程數字化、實現了行政業務的在線處理、實現了面向公眾的單一窗口服務等。
同時,為了提高透明度,采取合作方式進行公共決策,韓國政府已開始與公眾進行更多的溝通。政府提供相關的政策和信息,通知公眾有哪些可以參與的事項,并可以就這些事項進行反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政府是否在決策過程中采納公眾意見的問題上,韓國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僅有的兩個達到100%的國家。
(二)中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歷程
如圖3所示,中國在電子政務排名方面處于中間位置,發展水平處于中間階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中國在2014年的排名比2013年的排名上升了8位,這是中國在近十年來排名首次上升。
如圖4所示,中國歷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構成要素中,在線服務指數、基礎設施指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人力資本指數在最近兩次的評估中呈下降趨勢。盡管在線服務指數、基礎設施指數有所提升,但其得分較低,成為中國電子政務排名靠后的主要因素。
通過文獻梳理,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電子政務建設的條件還不夠完備。表現在服務理念跟不上,共享水平低等方面。其次,在中國電子政務工程建設中,普遍偏重硬件資源的投入,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資源能力遠遠超過實際應用的需要。一些網絡資源的當前利用率不足5%,個別項目的存儲資源可支撐10年的業務增長需求。另外,保障電子政務發展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三)中韓電子政務發展差異化分析
如圖5所示,中韓兩國歷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構成要素中,在線服務指數、通信基礎設施指數方面,兩國存在較大差距,且在線服務指數差距有縮小的趨勢,通信基礎設施指數差距近年有擴大的趨勢;人力資本指數方面,兩國差距較小,但兩國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三、韓國電子政務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一)以用戶需要為導向,設計并提供以公眾為中心的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的設計和提供必須以用戶及用戶需求為中心,這樣才能提高服務的使用率。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為了提供個性化的電子政務,明確電子政務提供方面的需求和差距,政府要從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收集分散的信息,分析并監測用戶具體的服務使用模式,然后與公眾進行數據共享。
(二)縮小國家內部的電子政務使用差距
國家內部電子政務使用的差距:積極探索大范圍普及寬帶網的方法,以此來增加國內公眾對電子政務的使用率。在操作層面上,優先、重點推廣某些電子政務(通常是指那些更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服務)能有助于縮小國家內部電子政務使用的差距。
從社會包容性的角度來看,政府也不應該剝奪大批公眾的權利。政府需要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提供享受電子政務的途徑。另外,在網上服務與實地服務之間實現平衡,縮小服務獲取和使用的差距。
劃分用戶群體:決策者首先要對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然后采取措施來滿足具體的需求。這意味著這種區別對待的措施需要成為一般性措施的補充,一般性措施是針對大多數、較少使用電子政務的群體,比如說因特網知識普及措施。(三)利用社交媒體推廣電子政務的使用
要求政府要利用社交媒體在公眾中推廣電子政務的使用,尤其是要在貧窮人口、老年人口和其他社會弱勢群體當中。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成為溝通的主要渠道,政府就更要努力使社會各個群體都能通過這種新的方式享受到電子政務的服務。因此,政府要在現有的社交網站上建立新的平臺與網絡,從而將公眾與管理者聯系起來。另外,政府也可以分享成功使用電子政務的相關信息,以此來鼓勵公眾使用電子政務。
四、余論
當前,全球經濟衰退使人們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政府一直在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力量,在諸多經濟和社會公共服務中提供急需的可持續性。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在幫助決策者了解本國電子政務優勢和不足、指導其制定電子政務政策和策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否充分科學、合理反映出各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則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思考。例如,中國在人力資本指數方面排名靠后,原因之一在于中國人口眾多,原因之二在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數據平均后指數自然降低。但事實上在電子政務服務方面,中國并不在落后隊伍之列。因此,探討評估指標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從而完善中國電子政務建設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徐曉日,楊松:構建最開放的電子政府:韓國模式及其啟示.電子政務,2007,(11):83-88.
[參考文獻]
[1] 呂寧寧.韓國電子政務發展戰略與策略對我國的啟示[D].延邊大學,2013.
[2] 秦浩,劉紅波.國外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最新進展及啟示——以埃森哲和聯合國為例[J].電子政務,2013,02:80-86.
[3] 孫楊,張新民.2008年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探析[J].電子政務,2008,12:100-104.
[4] 王敏.來自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的數據[J].信息化建設,2002,12:40.
如圖3所示,中國在電子政務排名方面處于中間位置,發展水平處于中間階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中國在2014年的排名比2013年的排名上升了8位,這是中國在近十年來排名首次上升。
如圖4所示,中國歷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構成要素中,在線服務指數、基礎設施指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人力資本指數在最近兩次的評估中呈下降趨勢。盡管在線服務指數、基礎設施指數有所提升,但其得分較低,成為中國電子政務排名靠后的主要因素。
通過文獻梳理,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電子政務建設的條件還不夠完備。表現在服務理念跟不上,共享水平低等方面。其次,在中國電子政務工程建設中,普遍偏重硬件資源的投入,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資源能力遠遠超過實際應用的需要。一些網絡資源的當前利用率不足5%,個別項目的存儲資源可支撐10年的業務增長需求。另外,保障電子政務發展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三)中韓電子政務發展差異化分析
如圖5所示,中韓兩國歷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構成要素中,在線服務指數、通信基礎設施指數方面,兩國存在較大差距,且在線服務指數差距有縮小的趨勢,通信基礎設施指數差距近年有擴大的趨勢;人力資本指數方面,兩國差距較小,但兩國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三、韓國電子政務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一)以用戶需要為導向,設計并提供以公眾為中心的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的設計和提供必須以用戶及用戶需求為中心,這樣才能提高服務的使用率。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為了提供個性化的電子政務,明確電子政務提供方面的需求和差距,政府要從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收集分散的信息,分析并監測用戶具體的服務使用模式,然后與公眾進行數據共享。
(二)縮小國家內部的電子政務使用差距
國家內部電子政務使用的差距:積極探索大范圍普及寬帶網的方法,以此來增加國內公眾對電子政務的使用率。在操作層面上,優先、重點推廣某些電子政務(通常是指那些更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服務)能有助于縮小國家內部電子政務使用的差距。
從社會包容性的角度來看,政府也不應該剝奪大批公眾的權利。政府需要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提供享受電子政務的途徑。另外,在網上服務與實地服務之間實現平衡,縮小服務獲取和使用的差距。
劃分用戶群體:決策者首先要對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然后采取措施來滿足具體的需求。這意味著這種區別對待的措施需要成為一般性措施的補充,一般性措施是針對大多數、較少使用電子政務的群體,比如說因特網知識普及措施。(三)利用社交媒體推廣電子政務的使用
要求政府要利用社交媒體在公眾中推廣電子政務的使用,尤其是要在貧窮人口、老年人口和其他社會弱勢群體當中。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成為溝通的主要渠道,政府就更要努力使社會各個群體都能通過這種新的方式享受到電子政務的服務。因此,政府要在現有的社交網站上建立新的平臺與網絡,從而將公眾與管理者聯系起來。另外,政府也可以分享成功使用電子政務的相關信息,以此來鼓勵公眾使用電子政務。
四、余論
當前,全球經濟衰退使人們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政府一直在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力量,在諸多經濟和社會公共服務中提供急需的可持續性。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在幫助決策者了解本國電子政務優勢和不足、指導其制定電子政務政策和策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否充分科學、合理反映出各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則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思考。例如,中國在人力資本指數方面排名靠后,原因之一在于中國人口眾多,原因之二在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數據平均后指數自然降低。但事實上在電子政務服務方面,中國并不在落后隊伍之列。因此,探討評估指標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從而完善中國電子政務建設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徐曉日,楊松:構建最開放的電子政府:韓國模式及其啟示.電子政務,2007,(11):83-88.
[參考文獻]
[1] 呂寧寧.韓國電子政務發展戰略與策略對我國的啟示[D].延邊大學,2013.
[2] 秦浩,劉紅波.國外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最新進展及啟示——以埃森哲和聯合國為例[J].電子政務,2013,02:80-86.
[3] 孫楊,張新民.2008年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探析[J].電子政務,2008,12:100-104.
[4] 王敏.來自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的數據[J].信息化建設,2002,12:40.
如圖3所示,中國在電子政務排名方面處于中間位置,發展水平處于中間階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中國在2014年的排名比2013年的排名上升了8位,這是中國在近十年來排名首次上升。
如圖4所示,中國歷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構成要素中,在線服務指數、基礎設施指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人力資本指數在最近兩次的評估中呈下降趨勢。盡管在線服務指數、基礎設施指數有所提升,但其得分較低,成為中國電子政務排名靠后的主要因素。
通過文獻梳理,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電子政務建設的條件還不夠完備。表現在服務理念跟不上,共享水平低等方面。其次,在中國電子政務工程建設中,普遍偏重硬件資源的投入,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資源能力遠遠超過實際應用的需要。一些網絡資源的當前利用率不足5%,個別項目的存儲資源可支撐10年的業務增長需求。另外,保障電子政務發展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三)中韓電子政務發展差異化分析
如圖5所示,中韓兩國歷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構成要素中,在線服務指數、通信基礎設施指數方面,兩國存在較大差距,且在線服務指數差距有縮小的趨勢,通信基礎設施指數差距近年有擴大的趨勢;人力資本指數方面,兩國差距較小,但兩國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三、韓國電子政務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一)以用戶需要為導向,設計并提供以公眾為中心的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的設計和提供必須以用戶及用戶需求為中心,這樣才能提高服務的使用率。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為了提供個性化的電子政務,明確電子政務提供方面的需求和差距,政府要從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收集分散的信息,分析并監測用戶具體的服務使用模式,然后與公眾進行數據共享。
(二)縮小國家內部的電子政務使用差距
國家內部電子政務使用的差距:積極探索大范圍普及寬帶網的方法,以此來增加國內公眾對電子政務的使用率。在操作層面上,優先、重點推廣某些電子政務(通常是指那些更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服務)能有助于縮小國家內部電子政務使用的差距。
從社會包容性的角度來看,政府也不應該剝奪大批公眾的權利。政府需要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提供享受電子政務的途徑。另外,在網上服務與實地服務之間實現平衡,縮小服務獲取和使用的差距。
劃分用戶群體:決策者首先要對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然后采取措施來滿足具體的需求。這意味著這種區別對待的措施需要成為一般性措施的補充,一般性措施是針對大多數、較少使用電子政務的群體,比如說因特網知識普及措施。(三)利用社交媒體推廣電子政務的使用
要求政府要利用社交媒體在公眾中推廣電子政務的使用,尤其是要在貧窮人口、老年人口和其他社會弱勢群體當中。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成為溝通的主要渠道,政府就更要努力使社會各個群體都能通過這種新的方式享受到電子政務的服務。因此,政府要在現有的社交網站上建立新的平臺與網絡,從而將公眾與管理者聯系起來。另外,政府也可以分享成功使用電子政務的相關信息,以此來鼓勵公眾使用電子政務。
四、余論
當前,全球經濟衰退使人們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政府一直在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力量,在諸多經濟和社會公共服務中提供急需的可持續性。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在幫助決策者了解本國電子政務優勢和不足、指導其制定電子政務政策和策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否充分科學、合理反映出各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則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思考。例如,中國在人力資本指數方面排名靠后,原因之一在于中國人口眾多,原因之二在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數據平均后指數自然降低。但事實上在電子政務服務方面,中國并不在落后隊伍之列。因此,探討評估指標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從而完善中國電子政務建設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徐曉日,楊松:構建最開放的電子政府:韓國模式及其啟示.電子政務,2007,(11):83-88.
[參考文獻]
[1] 呂寧寧.韓國電子政務發展戰略與策略對我國的啟示[D].延邊大學,2013.
[2] 秦浩,劉紅波.國外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最新進展及啟示——以埃森哲和聯合國為例[J].電子政務,2013,02:80-86.
[3] 孫楊,張新民.2008年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探析[J].電子政務,2008,12:100-104.
[4] 王敏.來自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的數據[J].信息化建設,2002,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