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住房不平等對城鎮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2014-09-26 10:24:05林拉灑
山東青年 2014年8期
關鍵詞:影響研究

林拉灑

一、研究緣起

中國安居樂業的傳統觀念使得住房對于居民幸福感具有獨特的意義,對于廣大居民而言,獲得安定的住所是愉快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可以顯著提高居民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實現“住有所居”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就是買房或租房,而住房狀況和條件又決定著家庭是“樂居”“安居”還是“蝸居”。住房不平等其結果體現為中國居民,特別是城鎮居民的自有住房狀況和住房面積。

幸福的影響因素多種多樣,在國家貧富不均、地區差異大的現實情況下,住房不平等給社會帶來了諸多問題,住房不平等影響著我國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特別是城鎮居民。居民住房問題的民生意義重大,住房不平等問題與我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是本研究主題和假設的緣起。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文獻回顧

近年來, 我國出現了許多關于幸福感的討論。由于在幸福感測度、樣本選取和分析方法上的差異,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研究中國住房不平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的文獻十分有限。林江、周少君和魏萬青(2012)發現住房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不僅與住房產權相關,也與住房產權的多少相關,多套房產意味著不僅能滿足自身居住需求,還能體現投資動機,在房價上漲的背景下亦可以通過房租上漲、房屋交易獲得經濟利益,進而對其幸福感產生影響。劉米娜和杜俊榮(2013)研究發現中國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存在區域差異;城市居民住房的絕對不平等影響了其幸福感,住房數量顯著提高居民的主觀幸福感,而住房面積對幸福感呈現倒U型的影響;居民住房的相對不平等對幸福感具有顯著負向效應;區域住房不平等(住房基尼系數)與幸福感呈現出倒U 型關系,臨界點在0.325 左右,當低于臨界點時,區域不平等的擴大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超過了臨界點則導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

由于研究層面、研究數據和方法上的不同,國內外對于這一研究課題沒有最終定論。本文使用的是CGSS2003城鎮數據,將研究對象設定為住房問題更為突出的中國城鎮居民,來分析研究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不平等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包括住房產權和住房面積、其他住房、住房面積差距等。

經濟學研究收入和幸福的關系分為絕對收入與幸福和相對收入與幸福兩方面,研究發現,居民絕對收入水平與幸福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相比于絕對收入水平,相對收入對主觀幸福感有更強的影響力。筆者在研究住房不平等對幸福感影響的時候,也借鑒了類似的做法,把住房面積的不平等分為“絕對不平等”和“相對不平等”,但是實證結果發現,絕對不平等比相對不平等更具有影響力。這一點筆者在后面再詳談。

測量幸福感最常用的方法是調查問卷中自我報告的幸福程度,盡管會有些許偏差,但研究表明這種主觀數據能夠體現出人們對其生活的滿意程度,這是獲得主觀幸福感的最有效方法。

(二)研究假設

居民住房不平等,包括了住房的絕對不平等和相對不平等。根據學者劉米娜和杜俊榮(2013)的定義,絕對不平等指的是居民對住房資源的客觀占有情況,相對不平等是指居民自身狀況與他人住房狀況的比較。本文采用住房的使用面積和是否有住房產權來測量住房條件。住房絕對不平等,本文選取了是否有住房產權、住房使用面積和其他住房數量作為測量指標。住房的相對不平等在個體層次上采用住房差距來測量,即是采用個體的住房建筑面積與地區人均建筑面積的比較進行測量。

住房產權,對于租房者來說,由于不擁有住房產權,在房價和租金不斷上漲的現實情況下,給租房者帶來經濟壓力,從而導致其幸福感降低。而擁有房子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社會地位的象征,還可以抵御經濟困難、得到收入回報,提供經濟安全。住房產權通過影響居民的心理感受進而影響了居民幸福感。除了幸福感這一直接的心理感受之外,擁有自己的住房可以使居民在他人眼中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評價、 自我感覺比租房者更加成功以及顯示出更強的自身競爭力。因此,提出假設1:

假設1,擁有住房產權的人相對于沒有住房產權的人來說,主觀幸福感更高。

在我國,城鎮居民家庭購置住宅資產的主要目的還是用于住房消費。住宅仍是一種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消費品。住宅是遮風避雨和休息的場所,住房面積的擴大,不僅可以改善家庭成員之間、代際之間的居住條件,還可以擴大家庭成員活動空間,生活變得舒適,個人隱私得到較好保護,增強幸福感。而人們不僅僅把住宅當做“安居”的場所,也用其來獲取投資收益,將住宅作為投資品。當人們住房越多,不僅代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也以為可以保值和增值,特別是在當前中國城鎮房價飆升不下的情況下。而因此,住房面積和住房數量對居民主觀幸福感都有正向影響:

假設2a,現住房面積越大,其主觀幸福感越高。

假設2b,其他住房數量越多,其主觀幸福感越高。

同時,我們從實際的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個體的幸福感不僅僅與自己的住房絕對水平有關,由于存在攀比心理,幸福感也受其他人住房狀況的影響,用住房差距表示。根據社會比較理論或“攀比理論”提出假設3:

假設3,住房面積差距越小,其主觀幸福感越高。

我們認為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在是否擁有產權的居民之間是有差距的,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人來說,住房面積的增加提高的是他們實際擁有的住房面積,他們更有可能感受到自己身份地位的優越感,從而更有可能提高其主觀幸福感。而對于沒有住房產權的人來說,住房面積的增加的不是他實際擁有的財產的增加,并且,住房面積的增加意味著租金的增加,同時會增加其生活成本。我們基于此生成假設4:

假設4,相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來說,租房者居住的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更低。

三、研究設計與模型

(一)數據說明

為驗證上述假設,本文數據來源于CGSS2003,樣本覆蓋全國28個省級單位的城鄉居民,總樣本量為5894。本研究使用主要是CGSS2003的城市問卷,隨機樣本數是5980人,有效樣本5894人(問卷有效率98.6%)。

在構建居民幸福感指標時,測量總體幸福感,設計問題原為:“總體而言,您對自己所過的生活的感覺怎么樣?” 賦值為1~5的整數,分別對應著受訪者的“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非常幸福”等回答選項。我們將“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視為“不幸福”,編碼為0;將“幸福、非常幸福”視為“幸福”,編碼為1。

住房產權狀況是根據問卷中“現住房產權和租賃情況”相關信息而來,我們將現住房為“自有私房(繼承與自建)”、“已購房(部分/有限/居住產權)”、“已購房(全部產權)”視為“自有產權”,編碼為0;如現住房產權或租賃狀況為“租住單位房”、“租住公房”、“租住私房”以及“拆遷中”“借住”和“其他”的受訪者視為“非自有產權”,編碼為1。

住房面積和其他各處住房數量都是根據問卷中的數據中得來。

住房差距是根據被訪者住房使用面積和地區相關指標計算而來,計算方式為被訪者現居住家庭住房使用面積減去同一街道/鎮家庭人均住房平均使用面積。

(二)模型設定

根據經驗研究相關文獻,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X包括:性別、年齡、年齡方、收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就業狀況、社會經濟地位、戶口性質以及地區,ε為模型的擾動項。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研究發現)

本文采用logit回歸方法,控制地區差異在個體層面上估計住房不平等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不同影響。相關模型回歸結果見表1。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女性感覺幸福的幾率是男性感覺幸福的幾率的1.38倍,女性的主觀幸福感要高于男性;年齡對幸福感的影響呈現U型,經過計算,發現年齡在43歲的時候是幸福感最低點,表明年輕的和年長的居民幸福感要高于中年群體;已婚的比單身的居民幸福感要高,一般情況下,婚姻狀況作為家庭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對住房狀況聯系很大,通常結婚伴隨著家庭遷居和住房狀況的改善,繼而影響幸福感,可見婚姻能夠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印證了主流的研究發現。

國內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證實了是否工作及工作狀況具有決定作用,如溫曉亮等人(2011)的研究。但是一些研究發現,控制了收入變量后,工作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消失了,如王鵬(2011)的研究。本研究也發現就業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不顯著。

幸福經濟學認為,收入、社會經濟地位對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有著關鍵的作用。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個人年收入每增加1個單位,感覺幸福的幾率是感覺不幸福的幾率的1.002倍。統計分析還發現,除了絕對收入,個人主觀社會經濟地位也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當居民與同齡人相比,自我感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感覺幸福的幾率也比較低,比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感覺幸福的幾率低90%。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區縣城市的人們感覺幸福的幾率比大城市的人們感覺幸福的幾率低26%。

模型二在控制上述變量后放入了住房產權,具體來說,沒有住房產權的人感覺幸福的幾率比擁有住房產權的人低30%。模型三產權狀況基礎上加上了驗證住房絕對不平等水平的住房面積以及其他住房數量,住房面積每增加1平方米,感覺幸福的幾率是感覺不幸福的幾率的1.39倍;住房數量每增加1個,感覺幸福的幾率會增加約20%。

模型四加入了衡量住房相對不平等的住房差距變量,但可以看到結果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因為一個地區人均的住房差距一般都是變動的,居民一般很少去感覺,也很少有途徑得知自己與周邊人的住房面積差距,能強烈感知的是絕對的差異而非相對的差異。因此差距并不影響幸福感,相反的,絕對不平等更為重要。

模型五是加入了住房產權與住房使用面積交互項的最終模型,可以看到住房面積對增加幸福感的作用在兩個群體中的強度并不相同,相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來說,沒有住房產權的人的住房面積對數增加1個單位,感到幸福的幾率比擁有住房產權的人低24.9%。假設4得到驗證。而我們發現在最終模型中,住房產權的主效應變得不再顯著。

住房產權在M5不顯著,說明了住房面積才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模型4中,若不放住房產權*住房使用面積,pseudo R2為0.1148。放住房產權*住房使用面積,pseudo R2為0.1153,只增加了0.05%。說明存在交互影響,但是影響是微小的,住房使用面積貢獻了更多的解釋力。

五、小結

城鎮住房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是學術界研究的兩個重要議題。關于主觀幸福感和城鎮住房不平等,分別進行的研究可謂不可勝數,住房不平等對民眾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也在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然而,國內的研究中迄今為止并沒有人對城市住房不平等如何影響人們主觀幸福感這一機制進行實證研究。本文利用全國性的調查數據CGSS2003關于住房的數據,對城市居民住房產權、住房面積、住房數量、住房差距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嘗試探討住房不平等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的研究不足。通過實證分析我們發現,住房不平等的不同因素對幸福感的作用機制是有所差異的。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1)住房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與住房產權相關,擁有住房產權的人更幸福。(2)居民的住房面積能顯著提高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住房面積越大,居民的幸福感越高;并且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在不同產權的居民之間是不一樣的。相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來說,租房者居住的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更低。(3)住房數量的多少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居民自有住房越多,幸福感越高;多套房產意味著不僅能滿足自身居住需求,還能體現投資動機獲得經濟利益,進而對其幸福感產生影響。(4)中國城市居民住房面積差距對其主觀幸福感影響不大,除了因為政府不公布這部分數據,居民不了解,還有一種原因是當住宅還是一種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消費品,沒有在大部分居民中成為一種具備保值與增值功能的資產時,居民更多地是渴求能擁有“安居”的場所,而不是去跟別人攀比,擁有了才有資格和條件攀比。

[參考文獻]

[1]林江、周少君、魏萬青,城市房價、住房產權與主觀幸福感[J],財貿經濟,2012年05期.

[2] 劉米娜、杜俊榮,住房不平等與中國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立足于多層次線性模型的分析[J],經濟經緯,2013年05期.

[3] 婁伶俐,主觀幸福感的經濟學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09年02期.

[4] 胡蓉,市場化轉型下的住房不平等--基于CGSS2006調查數據[J],社會,2012年01期.

[5]李濤、史宇鵬、 陳斌開,住房與幸福:幸福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城鎮居民住房問題[J],經濟研究,2011年09期.

[6]溫曉亮、米健、朱立志,1990—2007年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財貿研究,2011年03期.

[7]王鵬,收入差距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年03期.

在構建居民幸福感指標時,測量總體幸福感,設計問題原為:“總體而言,您對自己所過的生活的感覺怎么樣?” 賦值為1~5的整數,分別對應著受訪者的“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非常幸福”等回答選項。我們將“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視為“不幸福”,編碼為0;將“幸福、非常幸福”視為“幸福”,編碼為1。

住房產權狀況是根據問卷中“現住房產權和租賃情況”相關信息而來,我們將現住房為“自有私房(繼承與自建)”、“已購房(部分/有限/居住產權)”、“已購房(全部產權)”視為“自有產權”,編碼為0;如現住房產權或租賃狀況為“租住單位房”、“租住公房”、“租住私房”以及“拆遷中”“借住”和“其他”的受訪者視為“非自有產權”,編碼為1。

住房面積和其他各處住房數量都是根據問卷中的數據中得來。

住房差距是根據被訪者住房使用面積和地區相關指標計算而來,計算方式為被訪者現居住家庭住房使用面積減去同一街道/鎮家庭人均住房平均使用面積。

(二)模型設定

根據經驗研究相關文獻,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X包括:性別、年齡、年齡方、收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就業狀況、社會經濟地位、戶口性質以及地區,ε為模型的擾動項。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研究發現)

本文采用logit回歸方法,控制地區差異在個體層面上估計住房不平等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不同影響。相關模型回歸結果見表1。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女性感覺幸福的幾率是男性感覺幸福的幾率的1.38倍,女性的主觀幸福感要高于男性;年齡對幸福感的影響呈現U型,經過計算,發現年齡在43歲的時候是幸福感最低點,表明年輕的和年長的居民幸福感要高于中年群體;已婚的比單身的居民幸福感要高,一般情況下,婚姻狀況作為家庭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對住房狀況聯系很大,通常結婚伴隨著家庭遷居和住房狀況的改善,繼而影響幸福感,可見婚姻能夠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印證了主流的研究發現。

國內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證實了是否工作及工作狀況具有決定作用,如溫曉亮等人(2011)的研究。但是一些研究發現,控制了收入變量后,工作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消失了,如王鵬(2011)的研究。本研究也發現就業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不顯著。

幸福經濟學認為,收入、社會經濟地位對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有著關鍵的作用。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個人年收入每增加1個單位,感覺幸福的幾率是感覺不幸福的幾率的1.002倍。統計分析還發現,除了絕對收入,個人主觀社會經濟地位也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當居民與同齡人相比,自我感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感覺幸福的幾率也比較低,比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感覺幸福的幾率低90%。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區縣城市的人們感覺幸福的幾率比大城市的人們感覺幸福的幾率低26%。

模型二在控制上述變量后放入了住房產權,具體來說,沒有住房產權的人感覺幸福的幾率比擁有住房產權的人低30%。模型三產權狀況基礎上加上了驗證住房絕對不平等水平的住房面積以及其他住房數量,住房面積每增加1平方米,感覺幸福的幾率是感覺不幸福的幾率的1.39倍;住房數量每增加1個,感覺幸福的幾率會增加約20%。

模型四加入了衡量住房相對不平等的住房差距變量,但可以看到結果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因為一個地區人均的住房差距一般都是變動的,居民一般很少去感覺,也很少有途徑得知自己與周邊人的住房面積差距,能強烈感知的是絕對的差異而非相對的差異。因此差距并不影響幸福感,相反的,絕對不平等更為重要。

模型五是加入了住房產權與住房使用面積交互項的最終模型,可以看到住房面積對增加幸福感的作用在兩個群體中的強度并不相同,相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來說,沒有住房產權的人的住房面積對數增加1個單位,感到幸福的幾率比擁有住房產權的人低24.9%。假設4得到驗證。而我們發現在最終模型中,住房產權的主效應變得不再顯著。

住房產權在M5不顯著,說明了住房面積才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模型4中,若不放住房產權*住房使用面積,pseudo R2為0.1148。放住房產權*住房使用面積,pseudo R2為0.1153,只增加了0.05%。說明存在交互影響,但是影響是微小的,住房使用面積貢獻了更多的解釋力。

五、小結

城鎮住房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是學術界研究的兩個重要議題。關于主觀幸福感和城鎮住房不平等,分別進行的研究可謂不可勝數,住房不平等對民眾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也在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然而,國內的研究中迄今為止并沒有人對城市住房不平等如何影響人們主觀幸福感這一機制進行實證研究。本文利用全國性的調查數據CGSS2003關于住房的數據,對城市居民住房產權、住房面積、住房數量、住房差距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嘗試探討住房不平等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的研究不足。通過實證分析我們發現,住房不平等的不同因素對幸福感的作用機制是有所差異的。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1)住房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與住房產權相關,擁有住房產權的人更幸福。(2)居民的住房面積能顯著提高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住房面積越大,居民的幸福感越高;并且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在不同產權的居民之間是不一樣的。相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來說,租房者居住的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更低。(3)住房數量的多少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居民自有住房越多,幸福感越高;多套房產意味著不僅能滿足自身居住需求,還能體現投資動機獲得經濟利益,進而對其幸福感產生影響。(4)中國城市居民住房面積差距對其主觀幸福感影響不大,除了因為政府不公布這部分數據,居民不了解,還有一種原因是當住宅還是一種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消費品,沒有在大部分居民中成為一種具備保值與增值功能的資產時,居民更多地是渴求能擁有“安居”的場所,而不是去跟別人攀比,擁有了才有資格和條件攀比。

[參考文獻]

[1]林江、周少君、魏萬青,城市房價、住房產權與主觀幸福感[J],財貿經濟,2012年05期.

[2] 劉米娜、杜俊榮,住房不平等與中國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立足于多層次線性模型的分析[J],經濟經緯,2013年05期.

[3] 婁伶俐,主觀幸福感的經濟學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09年02期.

[4] 胡蓉,市場化轉型下的住房不平等--基于CGSS2006調查數據[J],社會,2012年01期.

[5]李濤、史宇鵬、 陳斌開,住房與幸福:幸福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城鎮居民住房問題[J],經濟研究,2011年09期.

[6]溫曉亮、米健、朱立志,1990—2007年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財貿研究,2011年03期.

[7]王鵬,收入差距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年03期.

在構建居民幸福感指標時,測量總體幸福感,設計問題原為:“總體而言,您對自己所過的生活的感覺怎么樣?” 賦值為1~5的整數,分別對應著受訪者的“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非常幸福”等回答選項。我們將“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視為“不幸福”,編碼為0;將“幸福、非常幸福”視為“幸福”,編碼為1。

住房產權狀況是根據問卷中“現住房產權和租賃情況”相關信息而來,我們將現住房為“自有私房(繼承與自建)”、“已購房(部分/有限/居住產權)”、“已購房(全部產權)”視為“自有產權”,編碼為0;如現住房產權或租賃狀況為“租住單位房”、“租住公房”、“租住私房”以及“拆遷中”“借住”和“其他”的受訪者視為“非自有產權”,編碼為1。

住房面積和其他各處住房數量都是根據問卷中的數據中得來。

住房差距是根據被訪者住房使用面積和地區相關指標計算而來,計算方式為被訪者現居住家庭住房使用面積減去同一街道/鎮家庭人均住房平均使用面積。

(二)模型設定

根據經驗研究相關文獻,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X包括:性別、年齡、年齡方、收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就業狀況、社會經濟地位、戶口性質以及地區,ε為模型的擾動項。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研究發現)

本文采用logit回歸方法,控制地區差異在個體層面上估計住房不平等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不同影響。相關模型回歸結果見表1。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女性感覺幸福的幾率是男性感覺幸福的幾率的1.38倍,女性的主觀幸福感要高于男性;年齡對幸福感的影響呈現U型,經過計算,發現年齡在43歲的時候是幸福感最低點,表明年輕的和年長的居民幸福感要高于中年群體;已婚的比單身的居民幸福感要高,一般情況下,婚姻狀況作為家庭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對住房狀況聯系很大,通常結婚伴隨著家庭遷居和住房狀況的改善,繼而影響幸福感,可見婚姻能夠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印證了主流的研究發現。

國內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證實了是否工作及工作狀況具有決定作用,如溫曉亮等人(2011)的研究。但是一些研究發現,控制了收入變量后,工作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消失了,如王鵬(2011)的研究。本研究也發現就業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不顯著。

幸福經濟學認為,收入、社會經濟地位對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有著關鍵的作用。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個人年收入每增加1個單位,感覺幸福的幾率是感覺不幸福的幾率的1.002倍。統計分析還發現,除了絕對收入,個人主觀社會經濟地位也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當居民與同齡人相比,自我感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感覺幸福的幾率也比較低,比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感覺幸福的幾率低90%。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區縣城市的人們感覺幸福的幾率比大城市的人們感覺幸福的幾率低26%。

模型二在控制上述變量后放入了住房產權,具體來說,沒有住房產權的人感覺幸福的幾率比擁有住房產權的人低30%。模型三產權狀況基礎上加上了驗證住房絕對不平等水平的住房面積以及其他住房數量,住房面積每增加1平方米,感覺幸福的幾率是感覺不幸福的幾率的1.39倍;住房數量每增加1個,感覺幸福的幾率會增加約20%。

模型四加入了衡量住房相對不平等的住房差距變量,但可以看到結果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因為一個地區人均的住房差距一般都是變動的,居民一般很少去感覺,也很少有途徑得知自己與周邊人的住房面積差距,能強烈感知的是絕對的差異而非相對的差異。因此差距并不影響幸福感,相反的,絕對不平等更為重要。

模型五是加入了住房產權與住房使用面積交互項的最終模型,可以看到住房面積對增加幸福感的作用在兩個群體中的強度并不相同,相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來說,沒有住房產權的人的住房面積對數增加1個單位,感到幸福的幾率比擁有住房產權的人低24.9%。假設4得到驗證。而我們發現在最終模型中,住房產權的主效應變得不再顯著。

住房產權在M5不顯著,說明了住房面積才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模型4中,若不放住房產權*住房使用面積,pseudo R2為0.1148。放住房產權*住房使用面積,pseudo R2為0.1153,只增加了0.05%。說明存在交互影響,但是影響是微小的,住房使用面積貢獻了更多的解釋力。

五、小結

城鎮住房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是學術界研究的兩個重要議題。關于主觀幸福感和城鎮住房不平等,分別進行的研究可謂不可勝數,住房不平等對民眾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也在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然而,國內的研究中迄今為止并沒有人對城市住房不平等如何影響人們主觀幸福感這一機制進行實證研究。本文利用全國性的調查數據CGSS2003關于住房的數據,對城市居民住房產權、住房面積、住房數量、住房差距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嘗試探討住房不平等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的研究不足。通過實證分析我們發現,住房不平等的不同因素對幸福感的作用機制是有所差異的。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1)住房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與住房產權相關,擁有住房產權的人更幸福。(2)居民的住房面積能顯著提高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住房面積越大,居民的幸福感越高;并且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在不同產權的居民之間是不一樣的。相對于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來說,租房者居住的住房面積對幸福感的效應更低。(3)住房數量的多少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居民自有住房越多,幸福感越高;多套房產意味著不僅能滿足自身居住需求,還能體現投資動機獲得經濟利益,進而對其幸福感產生影響。(4)中國城市居民住房面積差距對其主觀幸福感影響不大,除了因為政府不公布這部分數據,居民不了解,還有一種原因是當住宅還是一種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消費品,沒有在大部分居民中成為一種具備保值與增值功能的資產時,居民更多地是渴求能擁有“安居”的場所,而不是去跟別人攀比,擁有了才有資格和條件攀比。

[參考文獻]

[1]林江、周少君、魏萬青,城市房價、住房產權與主觀幸福感[J],財貿經濟,2012年05期.

[2] 劉米娜、杜俊榮,住房不平等與中國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立足于多層次線性模型的分析[J],經濟經緯,2013年05期.

[3] 婁伶俐,主觀幸福感的經濟學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09年02期.

[4] 胡蓉,市場化轉型下的住房不平等--基于CGSS2006調查數據[J],社會,2012年01期.

[5]李濤、史宇鵬、 陳斌開,住房與幸福:幸福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城鎮居民住房問題[J],經濟研究,2011年09期.

[6]溫曉亮、米健、朱立志,1990—2007年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財貿研究,2011年03期.

[7]王鵬,收入差距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年03期.

猜你喜歡
影響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操天天噜| 欧美视频二区|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亚洲一级毛片|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国产区免费| 99视频只有精品|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日韩av在线直播|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91人妻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网| 好吊日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四虎AV麻豆| 操美女免费网站|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永久毛片在线播| 欧美激情成人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狠狠色丁香婷婷| 亚洲无卡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91爱|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青青极品在线|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a级毛片免费播放|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二三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乱伦视频| 毛片最新网址|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精品2| 国产系列在线|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欧美啪啪一区|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