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紀婷
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假期走向農村參加支教活動,旨在把自己所學帶向農村,反饋社會。一方面能為孩子們帶去一份光明,一份希望,同時,也能鍛煉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表達能力,能得到一份心靈的陶冶,支教活動對經濟落后地區的孩子們來說,支教大學生來自一個不同的世界,他們能將山外的精彩帶入孩子們的視野,從而激發孩子們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欲望,能對孩子們做心靈上的引導,為心靈打開一扇窗,起到“精神扶貧,啟迪心智”的作用。
關鍵詞:支教;社會實踐
2014年暑假,淮陰工學院數理學院“蒲公英”志愿者們跨越千里來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新登小學進行為期二十天的義務支教活動,活動圍繞“為祖國勤學修德?以實踐明辨篤實”這一主題開展,以愛心支教、心靈家訪、成長陪伴、青春契約等形式探尋來自大山深處的力量,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深入基層中通過大學生的行走,伴隨著關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大病救助、農村教育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鍛煉自己,服務他人,用青春點亮青春,用力量傳遞力量!
一、社會實踐活動過程
1、愛心支教
根據活動方案,“蒲公英”志愿者們在啟程之前就精心備了課。支教期間,志愿者們給孩子進行了語文課、數學課、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思想品德課等相關課程的教學與講解。
在六年級的語文課上,志愿者們帶領同學們學習古詩《石灰吟》,講解了這首詩的背景、主題思想和表述含義,結合學習實際暢談自己的理想,同學們隨后也寫下了自己的未來努力方向,讓我們明白每一位學生心里懷著的夢想,也和同學們分享了學習的經驗與體會,堅定了同學們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心。
一年級的音樂課上,白族的孩子們用稚嫩的嗓音演唱了一首鶴慶童謠,孩子們教志愿者們說白族話,志愿者們也教孩子們演唱中華名謠《春眠不覺曉》,“我們是新世紀的好兒童”稚嫩的口號回蕩在教室,也回蕩在大家的心里;二年級的美術課上,同學們趴在乒乓球臺上或者蹲在地上用畫筆描繪出自己想要的家,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的家畫得非常美麗;二年級的體育課上,大學生們帶領孩子們進行體育鍛煉,奔跑的身影,流淌的汗水以及忘情的吶喊構成了一副生動的青春畫卷。
下午,志愿者們收到校長安排的任務,給同學們上一節交通安全課程,為了更好的傳達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志愿者們辛苦的找資料、做PPT,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孩子們通過講解、觀看視頻,明白遵守交通規則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隨后,志愿者們又給同學們上了一節名為“外面的世界”思想品德課,詳細介紹了淮工校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介紹了總理故鄉淮安的情況以及淮陰工學院的辦學內容,精彩的視頻,豐富的照片,有趣的講解,極大地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同學們圍坐在一起不斷的發出贊嘆聲,也紛紛表示他們也要考上大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主題班會
7月18日是孩子們結束期末考試的日子,下午志愿者們策劃的2014屆畢業典禮暨“再見”主題班隊會如期舉行。新登小學趙育才校長、5名課任老師、42名小學畢業生、以及“蒲公英”志愿者們參加了活動。活動分為團體輔導、文藝聯歡、感謝施恩、頒發證書、青春綻放、團圓餃宴、師長寄語7個環節。
在團體輔導環節,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做互動游戲,山里孩子的內向,青春懵懂的羞澀在游戲中得到改善,韓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了活動意義,鼓勵大家要團結、勇敢、堅持地面對生活。
文藝聯歡方面,舞蹈《青春愛最大》、《我相信》展示了同學們的純真夢想,白族男生的四重唱《離開》、《時間都去哪了》、《父親》聲情并茂、感動全場,志愿者們也帶了即興舞蹈和歌曲演唱,一時間現場成了歡樂的海洋,而孩子們質樸無華的熱情,老師同學們的加油吶喊,掩飾不住的笑聲和掌聲響徹在新登小學的上空。
在感謝施恩環節,新登小學的同學們和陪伴六年的老師們再次戴上了鮮艷的紅領巾,一次隊禮、一聲“謝謝老師”、一個鞠躬,讓老師們濕潤了眼眶,也讓同學們感受濃濃的師生情長。
隨后新登小學趙校長給每位孩子頒發了畢業證書,每念一個熟悉的名字,都有一個難忘的身影,每頒發一次證書,都有一次深深地感謝。在熟悉的校園里老師同學們幸福的合影,美麗的新登校園,留下我們難忘的合影,更見證我們堅定的青春契約。
在團圓餃宴環節,志愿者們帶領大家包餃子,不一樣的餃子風俗,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卻把大家緊緊連接在一起。老師們也對走向新的征程的孩子們寄予了深深的期望與祝福,暖暖的話語也給離別增添了抹傷感的色彩。
這是建校以來第一次如此隆重的畢業典禮,志愿者們希望這份特別的畢業禮物能夠給同學們帶來更多的學習動力和信心,在未來的學習之路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再見”,意味著和小學時代再見,和老師同學們告別,也意味著志愿者們和孩子們會在新登再次相逢,會在大山之外的城市再次相見。
3.心靈家訪
志愿者們在7月12日和13日對新登小學的學生進行了心靈家訪,旨在通過志愿者大學生的青春行走,深入學生家庭,就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大病救助、農村教育等當下農村熱點問題進行社會調查。
志愿者們挨家挨戶的走訪了每個家庭,認真了解、仔細詢問、詳細記錄,把我們的工作和目的告訴家長,和家長交流深入生活感悟和對孩子學業生涯的希望,了解孩子們在家的生活細節。在家訪的同時,志愿者們為每個家庭拍下了一張張“愛的全家福”,讓感動定格。
白沙村的一年級學生洪玉杰,單親家庭,生活貧困,母親在他六個月時就離婚離開了,父親在外打工,所賺的錢只夠自己生活,孩子由59歲的奶奶獨自一人撫養長大,年邁的奶奶沒有任何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全靠奶奶養豬種田維持家用,但是奶奶畢竟年老,體力活已經十分的力不從心。洪玉杰是個懂事聽話的孩子,每天回家會主動要求幫奶奶做家務分擔奶奶的辛苦,孩子成績中上,很喜歡讀書,就算身體不舒服也堅持到學校上課,直到實在堅持不了了才會跟奶奶說,就是為了不讓奶奶擔心。奶奶對于孩子上學的問題很支持,她說她最怕孩子上學上到初中就輟學,不管她活多久,就一定會讓孩子一直把書念完。
二年級的洪鎮勇,和六年級的哥哥洪俊簡由61歲的爺爺和62歲的奶奶照顧,父母都在北京打工,一兩年才回來一次,孩子上一次見到父母已經是一年多以前了,兄弟倆都很想念父母,每次都靠電話聯系,孩子實在想念父母的時候總會背著別人躲起來偷偷的哭。根據老師反映,孩子不愛學習,上課不肯動腦筋,有厭學情緒,也不做家庭作業,成績不好,爺爺奶奶對孩子很溺愛,不舍得打罵,也舍不得講一句重話,所以養成了孩子較為驕縱的性格。
五年級女孩寸杰鈺是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四川工作,姐姐即將上高三,一個星期回家一趟,孩子由年老的爺爺奶奶照顧,爺爺今年73歲,奶奶70歲,靠養豬養雞、種田生活。在我們家訪的前些日子爺爺由于在田里干活不小心摔了一跤,腰椎骨折,現在躺在醫院等待做手術。奶奶身體也不好,插秧時節剛裝了個心臟起搏器,不能干重活。杰鈺成績非常優異,也很懂事,知道奶奶身體不好,家務都是這個五年級的小女孩承包的,我們去時她正在收拾碗筷。奶奶說她的性格有些內向,別的調皮的男孩子用石頭打她,她回家也不告訴家長,怕他們擔心,奶奶也是聽別人提起才曉得此事。
心靈家訪,希望通過我們的一家家的登門拜訪,讓家長對孩子們的實際情況能夠正確認知,能夠重視孩子們的的教育問題,督促孩子完成學業。
4.走進白族
“蒲公英”志愿者們在開展支教、家訪的同時,也認真組織了“走進白族文化,灌溉民族之花”活動,通過走訪白族家庭、參觀手工作坊、接觸白族服飾與民居、傾聽白族文化講解、參與白族節慶活動等環節,達到了解白族文化、整理和保存白族文化記憶的目的。
白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
志愿者們在進行心靈家訪時發現,當地的白族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通過交流得知,白族婦女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現在已經改變成帽子,而且臂環銀鐲,指帶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
在新登村黨支部書記洪金木家,“蒲公英”志愿者們感受了熱情的“白族三道茶”,白族茶禮一般斟三道,俗稱三道茶,即頭苦、二甜、三回昧,一道為純烤茶,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紅糖,三道加蜂蜜和幾顆花椒,三道茶是白族對客人的招待,同學們一邊品茶,一邊傾聽洪書記的白族文化歷史介紹。
志愿者們在新登小學趙育才校長家參觀了其母親的手工藝作坊,老人家為即將到來的白族火把節準備著紙扎,一把剪刀栩栩如生地剪出窗花、制作荷包、描繪出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讓志愿者們發出一聲聲的贊嘆聲。
在白沙村,志愿者們參觀了白族民居,其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深深吸引了大家,當地的洪三舅告訴我們: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藝術的一大景觀,一般采用殿閣造型,飛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的整體風格,粉畫以各種幾何圖形布置花空作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出一種清新雅致的情趣,而富于裝飾的門樓可以說明白族建筑圖案的一個綜合表現。
在新登村,志愿者們參與了當地的火把節,火把節在白族語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7月21日,新登村的男女老少聚集一堂,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身著白族盛裝的當地婦女們表演了八角鼓舞、耍花舞、手巾舞等,隨著節奏,用白語唱各種小調,苗子或三弦伴奏,節奏鮮明,步伐整齊有力。志愿者們也參與其中,和新登小學的同學們一起點燃熱情的火把,唱著名族歌曲一路行走,圍著高聳的主火把跳起歡樂的舞蹈,現場氣氛熱烈歡樂。
二、支教活動感悟
參加愛心支教的金融1121班紀婷同學說:當我們看到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神,越過破舊的教室窗口,穿透貧瘠的土地,讓人揪心,我們覺得大學生支教活動很有必要,能幫助更多的孩子獲得知識,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物理1111班段雙祿說:農村學校沒有好的硬件設施,卻有著質樸勤奮的學風;沒有較好的生源,卻有著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生們的生命里,我們支教的時間也許像那瞬間疾馳而過的流星,但至少能留給他們一道溫暖的光亮,為他們打開心靈的窗戶。
物理1131班魏鑫說:支教活動能夠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自身素質,能夠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精神面貌、意志品質和思維方式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凈化和提升,還能夠鍛煉實踐能力并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對支教地區基礎教育現狀的認識和感受,能夠更深刻地了解國情、民情,加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在二十天的社會實踐中,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白族人,瑰麗豐富、特色鮮明的白族文化給志愿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們干凈的雙眸、幸福的笑臉讓志愿者們的工作更加的充滿激情。讓我們用實踐撐起一片綠蔭,用責任揮灑一下激情,用汗水書寫一段成長,架起心靈彩虹,成就孩子夢想。我們呼吁更多的人可以關注支教,伸出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