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雙雙
摘要:文章研究了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通過對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現狀的分析,揭示了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存在的問題,并從福利多元化角度提出了解決老年人精神關愛問題的對策建議,試圖構建有效、合理的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網絡,以滿足當前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
關鍵詞:老年人;精神需求 ;精神關愛服務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質而更加注重精神,因此老年精神關愛的研究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難題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務實之舉。據專家分析,老年人缺少精神關愛可能引發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如孤獨、寂寞、焦慮,更有甚者還會有自殺的傾向,因此完善老年人精神關愛具有迫切性。穆光忠指出老年精神需求包含了三個維度的“需求”,即自尊方面的需求、期待方面的需求和親情方面的需求。①邵南認為老年人多樣化的精神需求主要體現在五個層面,一是健康需求,二是依存需求,三是尊重需求,四是自我實現需求,五是交往需求。②通過文獻總結和實地調查,本文所說的精神需求包括情感慰藉需求、文化娛樂需求、心理疏導需求、健康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1.老年人精神關愛現狀
1.1所調查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以南京市A社區為調查點,采取隨機抽樣的辦法選取樣本,以60歲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10份,收回105份,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87.3%。從性別分布上來看(通過對96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男性 45人,女性51人,從年齡上看,最小的62歲,最大的94歲,從受教育程度來看, 小學及以下39人,初中27人,高中/中專19人,本科/大專8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為3人。
1.2調查結果
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人類的最基本需求,二者缺一不可。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精神生活需求愈加強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1情感慰藉需求
經過調查發現情感需求是老年群體最為強烈的一種精神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獨居空巢老人逐漸增多,老年人從子女等后輩獲得精神慰藉的難度加大。問卷從“老年人有無孤獨感”了解這一問題,調查發現,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其中有較高孤獨感的近1/3,占調查總數的32.29%。
1.1.2文化娛樂需求
老年人退休以后脫離了原有的工作環境和熟悉的同事關系,閑暇時間逐漸增多,社會交往逐漸減少,幾十年的工作所形成的生活模式被打亂,他們需要一些文化娛樂活動來擺脫內心的孤獨和寂寞。但是,老年人的娛樂活動以看電視和散步為主,其中有的老年人由于年齡較大、視力差、受教育程度低等多方面原因,平時沒有文化娛樂活動,精神生活非常單一。
1.1.3心理疏導需求
首先,老年人精神生活方式較為單一,得不到應有關懷,孤獨、寂寞、抑郁現象普遍,亟需心理疏導和情緒調適咨詢。其次,老年人由于脫離的原有的工作環境回歸家庭,與子女兒媳相處需要進一步的磨合,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與子女兒媳等晚輩產生矛盾,這種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的話很容易引發老年人心理疾病,不利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家庭的和諧。本次調查將老年人的情緒作為評測老年人心理疏導需求服務的標準,調查發現,部分老年人出現焦慮、敵意和抑郁心理,而多數老人反映這種現象源于離退休后生活的不適應。
1.1.4健康需求
生老病死是社會的自然規律,老年期是人生的弱勢階段,是疾病的高發期,調查發現老年人有慢性疾病史的比例較高,人均患有2-3種疾病,有的老年人患6種以上慢性病。身體的疾病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滋生心理疾病,所以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還應關注老年人健康需求,不健康老年人身心受著病痛、經濟、心理多方面的壓力,他們更渴望健康。
1.1.5尊重需求
老年人在退出勞動舞臺后,其社會角色、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老年人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不被需要感,渴望來自家庭成員和社會的尊重。但是部分老年人(7.29%)表示沒有對自己財產的支配權,更多的老年人(40.63%)表示自己是居于兒孫之后的次要人物,34.38%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退出社會舞臺讓人供養的閑人,而不被社會需要。
1.1.6自我實現需求
部分老年人表示年老后仍希望參與到社會中,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余熱,實現自身的價值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獲得滿足感。但目前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主要體現在從事家庭勞動、參與社區管理等社會服務工作,但也有部分老人不知自己能做些什么。
2.老年人精神關愛存在的問題
老年人步入老齡階段后,因為脫離原來的工作,與外界接觸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和悲觀的情緒,因此,他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豐富細膩,他們渴望得到社會的關心,家庭成員的尊重、理解和孝順,但是老年人精神關愛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2.1老年群體精神關愛的法律環境缺失
綜觀我國關于精神關愛的立法及司法實踐,還是存在缺陷的。首先,對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法律規定過于籠統。只描述性的說明贍養人有對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的義務,缺失明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內容。其次,在法律結構上,法律后果缺失,法律規則不完整。
2.2對老年精神關愛缺乏認識和重視
家庭是人們情感的歸屬和生活的港灣。受傳統文化的的影響,中國人十分依賴和重視家庭。家庭對于大多數老年人說,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場所,而且是精神慰藉的主要源泉。家庭在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方面過多的重視物質生活,精神關愛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政府也缺乏重視,沒有形成統一的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體系。
2.3老年人精神生活方式較為單一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方式較為單一,老年群體的知識信息來源少、文化活動缺乏以及精神生活得不到應有關懷的情況比較嚴重,老年人精神關愛問題日益突出。
2.4老年人自身參與意識較弱
部分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由于離開原來的崗位,不積極投入新的生活狀態,與外界交流減少,加深其精神需求的 滿足程度降低。
3.完善老年人精神關愛的政策建議
第一,政府要完善養老政策與機制。在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給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不僅做到“老有所養”,更要做到“老有所樂”;首先,政府可以建立老年大學,其次,優化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規劃出方便老年人活動的場所。 第二,強化家庭和社區的作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隨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子女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更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候,社區居家養老就成了一種很好的養老方式,老人們可以跟子女一起居住,由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務,社區提供必要的支持,子女主要承擔精神照料的責任,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通過開展多種社區活動,豐富老人的興趣愛好,增加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上門服務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關愛。
第三,社會也應積極參與老年人精神關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養老產業屬于微利、甚至公益事業,需要大量的公共資源來進行配套。目前中國養老服務資源嚴重匱乏,解決龐大人群的養老問題,更需要大量的民間資本介入。政府應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養老服務,大力發展志愿者服務,為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注入活力。
第四,老年人應積極樂觀,提高自我意識。面對生理機能的逐漸衰老,老年人精神狀況的自我調適便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老年人要調整心態,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豁達心情,以開朗樂觀的心情對待生活,這是老年人實現自我精神慰藉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精神孤單,老年人要讓自己的生活主動充實起來,堅持參加適當體育鍛煉和一些健身活動,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積極參與一些文化活動,豐富生活的樂趣,從而使自己時刻保持良好精神狀態。
[注釋]
①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129.
②邵南. 淺談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贍養[J]. 南平師專學報,2006,(1):137-138.
[參考文獻]
[1] 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129.
[2] 邵南. 淺談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贍養[J]. 南平師專學報,2006,(1):137-138.
[3] 王進,張晶. 城市居家養老模式下的社區精神贍養[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4]劉婧嬌,宋寶安.吉林省老齡人口精神贍養研究[D]. 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特刊,2011(9).
[5]楊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調查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人口學刊,2011(3):80-86.
[6]黃耀明.對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國內外文化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646-648.
2.4老年人自身參與意識較弱
部分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由于離開原來的崗位,不積極投入新的生活狀態,與外界交流減少,加深其精神需求的 滿足程度降低。
3.完善老年人精神關愛的政策建議
第一,政府要完善養老政策與機制。在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給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不僅做到“老有所養”,更要做到“老有所樂”;首先,政府可以建立老年大學,其次,優化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規劃出方便老年人活動的場所。 第二,強化家庭和社區的作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隨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子女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更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候,社區居家養老就成了一種很好的養老方式,老人們可以跟子女一起居住,由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務,社區提供必要的支持,子女主要承擔精神照料的責任,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通過開展多種社區活動,豐富老人的興趣愛好,增加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上門服務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關愛。
第三,社會也應積極參與老年人精神關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養老產業屬于微利、甚至公益事業,需要大量的公共資源來進行配套。目前中國養老服務資源嚴重匱乏,解決龐大人群的養老問題,更需要大量的民間資本介入。政府應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養老服務,大力發展志愿者服務,為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注入活力。
第四,老年人應積極樂觀,提高自我意識。面對生理機能的逐漸衰老,老年人精神狀況的自我調適便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老年人要調整心態,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豁達心情,以開朗樂觀的心情對待生活,這是老年人實現自我精神慰藉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精神孤單,老年人要讓自己的生活主動充實起來,堅持參加適當體育鍛煉和一些健身活動,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積極參與一些文化活動,豐富生活的樂趣,從而使自己時刻保持良好精神狀態。
[注釋]
①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129.
②邵南. 淺談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贍養[J]. 南平師專學報,2006,(1):137-138.
[參考文獻]
[1] 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129.
[2] 邵南. 淺談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贍養[J]. 南平師專學報,2006,(1):137-138.
[3] 王進,張晶. 城市居家養老模式下的社區精神贍養[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4]劉婧嬌,宋寶安.吉林省老齡人口精神贍養研究[D]. 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特刊,2011(9).
[5]楊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調查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人口學刊,2011(3):80-86.
[6]黃耀明.對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國內外文化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646-648.
2.4老年人自身參與意識較弱
部分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由于離開原來的崗位,不積極投入新的生活狀態,與外界交流減少,加深其精神需求的 滿足程度降低。
3.完善老年人精神關愛的政策建議
第一,政府要完善養老政策與機制。在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給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不僅做到“老有所養”,更要做到“老有所樂”;首先,政府可以建立老年大學,其次,優化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規劃出方便老年人活動的場所。 第二,強化家庭和社區的作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隨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子女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更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候,社區居家養老就成了一種很好的養老方式,老人們可以跟子女一起居住,由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務,社區提供必要的支持,子女主要承擔精神照料的責任,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通過開展多種社區活動,豐富老人的興趣愛好,增加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上門服務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關愛。
第三,社會也應積極參與老年人精神關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養老產業屬于微利、甚至公益事業,需要大量的公共資源來進行配套。目前中國養老服務資源嚴重匱乏,解決龐大人群的養老問題,更需要大量的民間資本介入。政府應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養老服務,大力發展志愿者服務,為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注入活力。
第四,老年人應積極樂觀,提高自我意識。面對生理機能的逐漸衰老,老年人精神狀況的自我調適便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老年人要調整心態,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豁達心情,以開朗樂觀的心情對待生活,這是老年人實現自我精神慰藉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精神孤單,老年人要讓自己的生活主動充實起來,堅持參加適當體育鍛煉和一些健身活動,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積極參與一些文化活動,豐富生活的樂趣,從而使自己時刻保持良好精神狀態。
[注釋]
①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129.
②邵南. 淺談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贍養[J]. 南平師專學報,2006,(1):137-138.
[參考文獻]
[1] 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129.
[2] 邵南. 淺談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贍養[J]. 南平師專學報,2006,(1):137-138.
[3] 王進,張晶. 城市居家養老模式下的社區精神贍養[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4]劉婧嬌,宋寶安.吉林省老齡人口精神贍養研究[D]. 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特刊,2011(9).
[5]楊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調查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人口學刊,2011(3):80-86.
[6]黃耀明.對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國內外文化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6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