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興華
近年來,梁山縣注重發展民營企業,一大批中小微企業應運而生,這些企業經營范圍主要涉及專用汽車制造、教輔資料出版印刷、小尾寒羊和魯西黃牛的養殖、棉紡織、釀酒、塑料制品等幾類產業。2010年以來,梁山縣人民檢察院共辦理84起涉及中小微企業犯罪案件84起,涉案人員128人。所涉及的案件既包括侵犯知識產權案件,也包括因為融資難而導致的金融詐騙與合同詐騙案件,有的案件涉及多種罪名,給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嚴重破壞了梁山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環境。本報告以此為樣本,運用比較、歸納、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梁山縣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犯罪的原因和特點,以此為進一步遏制和預防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犯罪提供基礎性參考。
一、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特點
(一)案件在類型分布上不均勻,侵犯商標權和著作權的案件比較集中,其中侵犯商標權案件尤其突出。如梁山縣是全國最大的掛車和專用車生成銷售基地,這一行業的中小微企業達一百多家,其中,各廠家制造技術、資金力量、信譽程度參差不齊,有的較差的企業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千方百計地將自己的產品冒充成較好生產企業的商標,嚴重侵犯了其它企業的合法權益,從而引發一系列侵犯商標權案件和民事糾紛。同時,梁山縣又是全國最大的中學教輔資料生產基地,在這一行業,存在侵犯商標權的同時,侵犯著作權的犯罪也比較突出。
(二)與其它案件相比,案件技術含量比較高、專業性強、查處取證難度非常大。特別是一部分假冒產品與真產品非常接近,在查處認定、鑒定方面難度很大,一定程度上影響案件查處。如梁山縣某掛車制造廠陶某,生產的掛車除個別零部件與所仿制的掛車材質硬度稍微有點差別外,其它各項指標完全相同,使得專門的檢驗人員也無法對其鑒定真偽。
(三)案件往往表現為團伙犯罪,涉及人員眾多,呈現出多元性、規模化特點。許多犯罪團伙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化整為零,且生成裝備精良、組織嚴密,犯罪分子反偵查意識越來越強,犯罪隱蔽性增大,多采取單線聯系,頻繁變換手機和窩點,很難抓到主犯,而且使用假名、做假賬或不做賬情況非常普遍,造成此類案件發現難、立案難、偵查取證難、司法認定難。
(四)利用網絡侵犯知識產權是一個新動向。侵權行為人利用網絡銷售,客戶不能及時驗貨、相關部門監管難等,使網絡成為侵犯知識產權的重災區。一些不誠信的中小微企業或業務員,利用現代網絡知識,注冊相似網站,冒充較好產品在網上銷售,一旦敗露,他們會隨時更換新的網站和新的手機號碼,繼續非法銷售。
二、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案件多發的原因
小微企業知識產權案件急劇攀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既有法律層面的原因也有執行層面的原因,在此,主要從法律層面來分析小微企業知識產權案件多發的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法律體系
當前,發達國家為了通過“合法壟斷權”獲得最大利潤,對知識產權實行“強保護”,想盡了各種辦法,將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融入到各行各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與此相比,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是頒布了一系列諸如《專利法》、《商標法》等行政方面的法律,這些法律大多只是對獲取知識產權的途徑和應當遵守的程序進行了規定,而對如何處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犯罪沒有做明確規定,只是注明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如何追究問題,只在《刑法》第三章第七節中,對此類犯罪的刑事責任做出了8個法條的規定,內容相對簡單,具體的量刑標準也很難操控。可以說,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仍處在行政層面,刑事層面沒有形成體系。
(二)行政處罰措施的濫用削弱了刑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由于受本位主義和部門利益的影響,部分行政執法人員在保護知識產權過程中,往往會對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降格處理,將本應受刑事處罰的,降格為行政處罰。例如,某些經濟行政管理部門在執法中發現有單位從事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純凈水和奶制品)的行為,數額已經達到刑事追訴的標準,本該交由公安機關依據刑法進行處理,但受到利益驅使,他們往往只對這些單位予以行政處罰,讓其繳納一定數額的罰款了事。如果所有侵犯知識產權案件都以行政手段進行處理,那么對知識產權犯罪的刑事打擊將形同虛設,刑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將成為空談。
(三)刑法對知識產權犯罪規定的范圍過窄、門檻過高
我國刑法對知識產權犯罪規定僅在第二編第三章第七節涉及到,而相關的法條也僅從213條到220條,只涉及“生產假冒偽劣”、“假冒注冊商標”、“以盈利為目的,侵犯著作權”、“侵犯商業秘密”等內容。這些規定與我國龐雜的知識產權體系相比,刑事保護的范圍過于狹窄。因此,既然知識產權對我國經濟的創新發展如此重要,就應在刑事層面對其進行全面保護。門檻過高的問題,《刑法》第213條規定,“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此處的“相同”,照字面的解釋應當是百分之百的一致,而不是相似,這對于構成犯罪來說,標準要求過高,很難認定,很容易讓侵權人鉆法律的空子,不利于知識產權保護。又如,第214條規定的“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中的“明知”以及該節其它法條中的“情節嚴重”、“數額巨大”等刑事入罪標準,都存在門檻過高的問題。
三、遏制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案件的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要使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案件發案率降下來,必須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做好全方位的工作。
(一)健全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體系
以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刑事法律法規為基礎,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知識產權行政法律法規融合進去,形成一個在《刑法》統領下的保護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要建好這個體系,首先需要對刑法相關條文進行補充和修改,建立一個能夠涵蓋所有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類型的刑罰體系。其次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行政法律法規的完善。目前我國實行的知識產權行政法律法規,在內容上強調了知識產權的獲取程序,但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只規定進行行政處罰,缺乏具有威懾力的具體法律措施。對此,可以將現有的知識產權行政法律法規,完善成為包含行政保護措施和刑事保護措施的新型法律法規體系,使知識產權保護成為一項系統工程。
(二)完善現有知識產權刑事法律法規
我國《刑法》第218條規定,侵犯著作權犯罪必須“以盈利為目的”。但在司法實踐中,這一標準很難操作。現實中的很多侵權行為是為了增加自己作品的知名度或能夠進行職稱評級等實施的侵犯著作權行為,沒有盈利的目的。如果將“以盈利為目的”作為侵犯著作權犯罪的構成要件,那么有很多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將無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對保護著作權不利。因此,該條款中的“以盈利為目的”這一限制要件省略使用或使用更為恰當的表述。又如《刑法》第213條將“未經注冊商標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作為認定犯罪的必要條件。而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發現,以此為標準很難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因為“相同”這一標準很難把握。為此,應對該法條進行細化,嘗試將“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改為“改變注冊商標的字體、字母大小或者文字橫豎排列,改變注冊商標的文字、字母、數字等之間的間距等與注冊商標相同”這樣的規定,以此來增加法條的嚴謹性,為執法部門提供確切的法律指引,以便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
(三)加大執法力度充分發揮刑法的保護功能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機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對知識產權的刑事保護總體不力,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改變我國當前主要依賴行政保護的現狀,加大刑事保護力度。首先要真正落實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當前,我國大量存在著對知識產權刑事犯罪以罰代刑的做法,這說明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沒有做好。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整合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公共資源,形成打擊知識產權違法犯罪行為的合力,提高保護知識產權的效率。其次要真正保護知識產權被害人行使其刑事自訴權。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大多屬于自訴案件,可以由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但在我國卻很難發現有關于知識產權被害人提起自訴并獲勝的案例。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法律對此類犯罪規定的訴訟標準過高,程序過嚴,一般知識產權被害人往往很難達到法院要求的起訴標準。為此,必須對我國相關法律進行修改,制定程序簡單,有利訴訟人舉證的法律規定,為知識產權被害人順利起訴提供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