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摘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異化與勞動的分析結合起來,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一般認為“異化勞動”的內涵包含四種規定: 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與其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者與其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把異化勞動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結合起來,揭示出了私有制的源頭。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它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石。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
一、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提出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將異化與勞動的分析結合起來,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馬克思將當時的經濟社會現象與自己的思考結合在一起,正是對經濟現象的深入解讀,使我們對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正如張一兵先生所言:“從馬克思一生的學術研究全程看,自他1842年下半年開始第一次涉足經濟學研究起,經濟學內容就始終在他中后期的學術研究中占到了70%以上的主要地位,到晚年這一比例甚至高達90%。基于對經濟學的研究,青年馬克思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提出富有創見的異化勞動理論,為其以后的思想轉向歷史唯物主義夯實了基礎。
“異化”一詞源自拉丁文 alienation,德文 Entfremdung 的意譯,表示“疏離”、“偏離”、“陌生化”等含義,即偏離事物的本質,它指的是一種過程,包含著價值判斷的成分。異化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疏離,其本身包含著對立統一的一面。而這一詞與勞動結合在一起,正好暗合了馬克思當時所理解的經濟活動。馬克思在充分吸收費爾巴哈的人本異化史觀、赫林的經濟異化史觀、黑格爾的勞動辯證法、古典經濟學中的勞動學說,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異化的理論,目的是揭示勞動在資本主義關系之下所產生的疏離和異化。在《手稿》寫作時馬克思在政治上已經轉向了共產主義,政治立場決定了他批判的一個基本向度。《手稿》之前的一些著作中已經透露了他以“人本主義”為武器對當前的社會現實所做的一系列批判,馬克思曾經說:“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就是從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念出發的解放。”[1]這一觀點的提出是對人在社會中主體地位的肯定,要想在政治上完成自己的理想,就必須考查人在社會中的解放。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下,人的解放顯然發生了異化。而馬克思對勞動異化的分析,就是對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人的主體地位的焦慮。因此,勞動異化理論一方面是分析經濟活動之下的勞動本質,另一方面也包含了馬克思深刻的批判。可以說,《手稿》更多體現的是對勞動異化的批判,而不是分析。人之所以成為人是由“類”勞動的本質決定的,馬克思所批判的就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者與勞動之間的疏離,矛盾的根源在于勞動的對象成為物化。所以,我們應當在具體的語境下去分析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
二、異化勞動理論的內涵
一般認為“異化勞動”的內涵包含四種規定[2]
(一) 在勞動結果上,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馬克思從經濟活動本身出發得出物化世界的豐富,卻使人的主體地位的下降。作為勞動產物的的勞動產品本身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物化。用馬克思的話講就是“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不僅生產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3]這不僅意味著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價值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工人成了獨立于自己勞動產品之外的物化犧牲品。人類的本質是完全自由的活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鏈條中,這種自由的勞動去成了資本家私有財產積累最主要的手段。這顯然,與人的全面解放是相違背的。
(二) 在勞動過程中,工人與其勞動活動相異化
馬克思把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稱作勞動的“自我異化”,他這樣講到:“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產行為本身中使自身異化,那么工人怎么會同自己活動的產品像同某種異己的東西那樣相對立呢?產品不過是活動生產的總結。”[4]勞動是人的本質,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和勞動產物之間卻發生了嚴重的對立,使人與自己的活動形成鮮明對立。勞動活動本身是一種過程,這一過程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愉悅和快感,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工人的勞動活動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摧殘,在勞動過程中完全看不到人作為世界主體的一種自由狀態,在黑暗的蒙蔽中工人與他的勞動活動完全異化。
(三) 勞動者與其類本質相異化
這一結論是由上面兩個規定推導出來的,既然勞動與勞動產品和勞動活動相異化,自然作為人類的類本質勞動與其本質是相異化的。當人類“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5]并且“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生產對象,也就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類本質,即他的現實的、類的對象性,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點變成缺點,因為從人那里奪走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6]異化勞動使人之為人的最本質特點在自然界中找不到歸宿,人通過異化勞動所改造的世界也不屬于自己。人本來優于動物的優點卻成了他的缺點,異化勞動奪去了人的類本質。
(四) 人與人相異化
馬克思說:“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于人同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身的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7]所謂“異化”歸根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異化。當人與自身對立的時候,他也就與別人對立。人的自我異化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異化的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異化恰巧反映的是階級關系。
三、異化勞動與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關系映射
在分析了異化勞動的四種規定之后,馬克思進一步強調了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而異化勞動的罪魁禍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就是說,馬克思把異化勞動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結合起來,揭示出了私有制的源頭。“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8]這二者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聯系。馬克思在揭示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關系時,進一步明確:“與其說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還不如說它是外化勞動的結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類理性迷誤的原因,而是人類理性迷誤的結果一樣,后來,這種關系就變成相互作用的關系。”[9]通過分析,馬克思以事實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異化勞動已經嚴重阻礙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異化勞動也是對共產主義的進一步論證。要消滅勞動異化就先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關系,人要獲得解放就要從勞動異化的怪圈中解放出來。也就是馬克思所言的:“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的解放、從奴隸制的解放,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勢表現出來的”。[10]共產主義的目標就是通過人的個體解放,最終達到全社會的大解放。馬克思以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11]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獲得解放的唯一途徑。所謂的共產主義是指人是社會真正的主體和本質所在,人本身是社會最高價值的體現,以社會為本實質是以人為本,人與社會是完全統一的。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也具有重要意義,沒有異化勞動理論就沒有唯物主義,它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石。前三個規定是和第四個規定之間是因果關系,第四個規定由經濟關系過渡到了現實社會關系。《手稿》對異化勞動與人的本質關系的論述是馬克思形成“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重要依據。再者,這一理論也為馬克思提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范疇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開始于《手稿》,完成于《資本論》。馬克思通過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人的本質,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觀點,也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正確解釋了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不斷擴大這一概念的使用范圍,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著這一概念的內涵。可以說,青年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是青年馬克思理論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科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頁.
[2]楊適:《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述評》,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7頁。但是有人并不同意這樣的提法。如張森年《對異化勞動的“四規定說”辨析》就認為:“從文本看,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規定的指認只有三個,而對異化勞動的結果的分析則有四個。”《哲學動態》2000年第8期.
[3][4][5][6][7][8][9][10][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0,96,97,97,100,100,101,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