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新 楊中磊
摘要:近年來,虛假訴訟案件在我國頻繁發生且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這不僅嚴重影響到法律尊嚴和司法權威,損害案件當事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還阻礙了社會的有序、健康發展。然而在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訴訟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虛假訴訟監督也逐漸成為檢察機關民行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能,本文將從虛假訴訟的概念、特點及成因,檢察監督的必要性等方面進行一些探討,并由此提出一些完善檢察機關監督虛假訴訟的建議。
關鍵詞:虛假訴訟;檢查監督;概念;建議
一、虛假訴訟的概念與特點
所謂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動機和目的,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采取虛假的訴訟主體、事實及證據的方法提起訴訟,并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使法院作出錯誤的民事判決或裁定,從而達到非法侵占或損害第三人財產或權益的訴訟行為。由于虛假訴訟披著一層合法的外衣,在現實當中難于為法院所識別,但究其現象看本質,我們仍能總結出虛假訴訟案件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點:案件當事人具有特殊關系、案件多以簡易程序審理、案件類型相對集中案件欺騙手法多樣,隱蔽性強等。
二、虛假訴訟的成因
虛假訴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病象,它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現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社會誠信的缺失
誠實信用是和諧社會的通行證。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個人利益的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已然成為許多人取舍行為的唯一價值標準。人性中自我的成分可能演化為自私貪婪,成為道德淪喪的集中表現。而且,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良好的誠信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部分公民價值觀、利益觀發生扭曲,虛假訴訟可能獲得的巨大利益迎合了部分人的扭曲的心理需求,導致虛假訴訟案件呈增多趨勢。
(2)民事訴訟性質所致
民事活動所遵循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與權利自主處分原則及民事審判權的被動性特征客觀上為虛假訴訟提供了滋生的條件與生存的空間。民法屬于私法,法律對待民事關系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和權利自主處分的原則。只要雙方當事人形成合意,法律就應予以尊重。另一方面,法院民事審判權呈現被動性的特征。被動性要求法院不能主動介入、干預當事人的訴訟活動。民事訴訟的這種性質為虛假訴訟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只要虛假訴訟雙方當事人互相串通好,訴辯雙方對事實和證據沒有異議,法院就不大可能去審查雙方證據和民事法律關系的真實性。正因如此,虛假訴者往往能輕易得逞。
(3)證據制度的不夠嚴密
《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了7種證據的形式要件,即證據的外在表現形態,而沒有規定證據的本質屬性。而外在形態只是一種載體或形式,至于這種載體所記載的內容的屬性,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證實民事行為真實性的恰恰是其內容屬性,不是載體本身。由于法律沒有規定證據的本質屬性,因而為虛假訴訟者任意編制證據提供了機會。實踐中對一方提供的證據,對方如無異議,法官即予認定,而不管證據本質屬性上是否真實。證據制度的不夠嚴密為虛假訴訟提供了可能。
(4) 法律規制力度不夠
法律規制力度不夠,使得進行虛假訴訟的法律風險大大小于虛假訴訟所能獲得的不法利益。有人將這種現象歸結到這些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不夠強,這實際上與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強不強并無大的聯系。因為進行虛假訴訟的人必然是掌握一定法律知識和訴訟技能的人,或是以這類人為幕后指使的人,一個不懂法律知識和訴訟技能的人是不具備虛假訴訟的條件的。這些敢于知法犯法、鋌而走險的人,通常是高智商的法律專業人士,而并非無畏的無知者。虛假訴訟的進行也是這些人對非法利益與法律風險進行衡量后的選擇。
三、加強檢察監督,打擊虛假訴訟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虛假訴訟的發生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強對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對于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健康發展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2) 是構建社會主義誠信體系的基本條件
壞了社會主義誠信體系,侵害了他人、集體或國家的合法權益,顯然違背了修改后民訴法要求的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加強對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誠信價值體系。誠信本為維持現代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要求,而虛假訴訟行為則對社會的誠信構成極大的威脅。打擊虛假訴訟,對于構建社會主義誠信體系意義重大。
(3)是維護司法權威和法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虛假訴訟的的發生妨害了司法機關正常活動,破壞了法院的正常的審判程序,干擾了法院的公正審判,損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公正性。虛假訴訟的出現,將非法目的通過訴訟合法化,嚴重損害了國家、集體、他人的合法權益,使虛假訴訟的受害人對國家司法機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產生質疑,使國家的司法權威和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在公眾心中大打折扣。法院是現代社會司法權威最重要的象征,任何人對法律的信賴總是要轉化為對法院的信賴。所以說,訴訟的檢察監督是維護司法權威和法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四、強化對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的建議
(1)檢法兩家加強溝通與協作,增強打擊虛假訴訟合力
合理使用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權,查清案件事實。《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18條第(四)項規定:人民法院以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可能是偽證的,人民檢察院可以進行調查。對于已發生過的虛假訴訟的案情、涉案人員、案件特點等情況檢、法兩家也應在一定范圍內共享,以有效防范虛假訴訟實施者再次實施虛假訴訟行為。構建多元化的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將檢察建議、協商等與抗訴、查處審判人員職務犯罪有機結合起來。
(2)建立審查防范制度,加強識別和防范
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應依據虛假訴訟易發生領域和訴訟特征,建立審查防范制度,加強識別和防范。一是對易發生虛假訴訟的領域,進行重點監控。二是對受理的申訴案件發現有虛假訴訟嫌疑的進行重點審查,必要時配合運用調查手段。
(3) 綜合使用多種監督手段
一是認真履行抗訴職能,做好犯罪線索的移送工作。通過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一旦查明案件是虛假訴訟,便應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二是對人民法院做出的確有錯誤的調解書、先予執行裁定、訴訟保全裁定、執行裁定、支付令等,依法向人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或糾正違法通知書。三是對單位存在虛假訴訟違法行為的,依法發出檢察建議,督促有關單位糾正錯誤,堵塞漏洞。
(4)加強道德調整,營建誠信社會。
對于調整整個社會而言,法律當然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滯后性乃法律的一大特征。基于法律總是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這一特點,當法律沒有相應的規定來調整人們的行為時,就需要充分利用道德的力量來規范。所以需要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加強公民的道德修養,構建誠信社會,使虛假訴訟現象難以立足。
[參考文獻]
[1]劉瑞瑞.立法成本的法經濟學分析[J].經濟縱橫,2006,(8):121-135.
[2]楊玉秋.虛假訴訟行為定性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8,(4):96-100.
[3] 范雪旺.訴訟詐騙基本理論及解決路徑探索——以詐騙罪構成理論重構為視角[J]. 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 2009(3): 51-55.
[4]陳桂明,李仕春.訴訟欺詐及其法律控制[J]. 法學研究,1998(6): 117-128.
[5] 董玉庭.論訴訟詐騙及其刑法評價[J]. 中國法學, 2004(2):150-160.
[6] 游濤.訴訟欺詐之刑法規制[J]. 法學雜志, 2011(1): 8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