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剛杰
摘要:私人偵探目前沒有得到我國官方的明確認可,學術界對私人偵探的爭議更是不斷。本文對私人偵探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探討,以期對構建科學合理的私人偵探制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私人偵探;私力救濟;刑事調查;法律規制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一些大城市開始出現私人偵探。后來,公安部出臺措施進行了取締。然而,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高額利潤的刺激下,私人偵探轉入半地下經營,一直頑強地生存著,并獲得蓬勃的發展。如何理性看待這個行業的發展?如何認識私人偵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將其納入到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軌道上來?這些問題值得學界認真思考。
一、私人偵探概述
(一)私人偵探的概念
我國學術界對私人偵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者們對私人偵探的概念進行了多種界定。第一種觀點認為:“私人偵探,一般是指根據雇主的委托,通過各種公開和秘密的調查活動去獲得各種情報和證據的個人或組織。”①;第二種觀點認為:“私人偵探是指國家刑事偵查主體以外的實施調查行為,或者實施刑事偵查行為的任何個人或者單位。”②;第三種觀點認為:“私人偵探指依法享有偵查權以外的主體實施刑事調查行為,或在民事、經濟領域進行民事商務調查活動的個人或組織。”③;第四種觀點認為:“私人偵探是指接受他人的委托,在民商事、經濟或刑事領域提供有償調查服務的非官方的組織或個人。”④;第五種觀點認為:“私人偵探是獨立于國家刑事偵查力量以外的個體或私人調查公司,它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以民事調查為主并從事部分刑事偵查工作。”⑤
筆者認為從概念的嚴謹性、目前私人偵探現狀及我國國情來看,第五種觀點較為貼切。在公力保護機制占統治地位的前提下,私人偵探這種私力保護機制只能是必要的補充,所以私人偵探的調查活動應主要集中在民商事領域,私人偵探只能從事部分刑事調查工作。
(二)我國私人偵探的發展概況
私人偵探在我國起步較晚,1992年端木宏峪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私人調查機構—上海社會安全咨詢調查事務所。由此掀開了私人偵探在我國發展的序幕。隨后成都的魏武軍、沈陽的孟廣鋼也先后跟進,成立了自己的偵探事務所,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效仿,私人偵探公司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是,由于私人偵探的無序發展和監管缺失,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負面效應。1993年9月公安部發布通知,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開辦各種形式的民事事務調查所等私人偵探性質的民間機構。但是由于社會對私人偵探的強烈需求,私人偵探性質的調查組織或個人并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在法律的邊緣行走、在夾縫中生存。2001年4月新《婚姻法》關于“重婚的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的規定,200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偷拍偷錄”證據的有效性方面的突破,從某種程度上為私人偵探拓寬了生存的空間。
二、私人偵探的法理分析
私人偵探存在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正當性與必要性,首先涉及的問題便是其理論基礎。通過對以下幾對概念的探討更能展現其理論基礎。
(一)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
公力救濟和私力救濟是人類自我保護機制的兩種表現形式,彼此之間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公力救濟是私力救濟的前提和基礎,私力救濟是公力救濟的補充和完善。當公力救濟由于某種原因未能有效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公民權利時,那么人們尋求私力救濟應該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理性選擇,所以私力救濟的存在與運行無疑具有天然的正當性,而私人偵探的正當性則追溯于私力救濟的正當性。私人偵探作為一種典型的私力救濟形式,可以看作是公民行使私力救濟權利、保護自我權利的合理延伸。因此,不能簡單地否定私人偵探的正當性,尤其是在這個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
(二)偵查權與調查權
偵查權和調查權的區別,類似“權力”與“權利”的區別,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法學內涵卻截然不同。偵查權是國家賦予執法機關帶有強制性的一項權力,包括調查、傳喚、拘留、逮捕、搜查等一系列偵查行為。偵查權只能由國家偵查機關行使,既不能由其他機構或個人分享,也不能授權或委托行使。而調查權是私力救濟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享有知情權的當事人都應當獲得調查的權利,普通的個體、單位或組織都有權利在一定范圍內通過合法手段開展調查活動,以達到了解真相的目的。私人偵探調查權的權利的來源是當事人知情權的授權或委托,只要調控得當,不但不會出現人們所擔心的妨礙國家偵查權行使的情況,而且二者之間可以相輔相成,互相配合。
(三)隱私權與知情權
隱私權是公民享有拒絕、排斥任何非法的監視、窺視及防止個人私生活秘密、個人信息被披露的權利。知情權是指公民有權知道自己應知的事情,國家應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知悉、獲取信息的權利。但隱私權和知情權的區分也是相對的,法律保護隱私權,但這種保護也不是絕對、無原則的。任何人的個人隱私都必須限定在合法與合理的范圍之內,隱私權的行使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法律將不予保護;而對于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他人有權揭露和干預。公民為維護個人權利,在特定范圍內了解他人隱私,不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受侵權或傷害的一方,對侵權或傷害自己的另一方的隱私應當有知情權,乃至調查取證和提起訴訟的權利。⑥委托人為行使其知情權,聘請私人偵探合法調查,在知情權的限度內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認為是對隱私權構成侵犯。但是,委托人如果將私人偵探所獲取的涉及他人隱私的證據非法使用,確實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承擔法律責任的顯然是委托人,而不是私人偵探。私人偵探如果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理所當然也應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民商事調查與刑事調查
民商事調查是主要集中于婚外情調查、商務調查、資信調查、保險業務等民商領域的調查。刑事調查是為了解刑事案件的真相,對案件中有關證據進行的不具有強制力的調查。在學術界,對私人偵探介入民商事調查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私人偵探能否介入以及如何介入刑事調查的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實踐中,私人偵探在利益的驅動下,對調查事項不做嚴格的區分與篩選,不管什么性質的案件,只要有利可圖,往往來者不拒。對私人偵探介入刑事調查應當持肯定態度。但是,應當明確私人偵探可以進行刑事調查的具體范圍,并且這種范圍應當是嚴格界定的。私人偵探只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刑事調查的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三、我國私人偵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私人偵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社會保障機制中的某些空白,有效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權益。然而,私人偵探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點:
(一)私人偵探的主體資格尚未得到法律確認
目前,我國法律還沒有對私人偵探持肯定態度。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沈陽等國內大中城市從事私人偵探的機構,大都避諱“私人偵探”這個字眼,其營業執照上,絕對看不到“私人偵探”的字樣,只是打著“信息咨詢”或“調查事務”的名義,公開或隱蔽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并發揮著各種各樣的作用。
(二)私人偵探調查取證不規范
由于偵探工作的秘密性,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私人偵探在幫助委托人調查取證時,可能會濫用委托人授予的調查權,采用偷拍、竊聽、跟蹤等公安機關也只能在特殊情況下且經過嚴格審批才能采用的偵查手段,更有甚者在調查取證過程中使用暴力威脅的手段,不但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形成侵犯,也將對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形成障礙。
(三)私人偵探的管理體制與行業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還不承認私人偵探的合法性,對私人偵探從業應具備的條件與資格的審查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據,此外,也沒有建立統一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行業自律準則。事實上,只要具備了工商部門規定的條件,什么人都可以變相從事私人偵探業務,從而導致了私人偵探行業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的現狀,這必然導致私人偵探活動中違法和欺詐現等問題的產生。
四、我國私人偵探制度的構建
私人偵探業在當前發展過程中肯定會存在諸多弊端,但其仍然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現實需要,我國不應該再排斥私人偵探,構建適合我國情的私人偵探制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私人偵探的主體資格和法律地位
以國家立法的形式明確私人偵探的主體資格和法律地位是我們對私人偵探進行有效引導和規制的前提條件。只有私人偵探具備了法律意義上的主體資格時,其所從事的各項活動才有可能得到認可,私人偵探才能由隱蔽轉向公開,國家才能有效規范私人偵探的活動。因此,對該領域盡快立法已成為我們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對此,可以制定一部專門的法規—《私人偵探法》或《私人偵探管理辦法》。法規要明確規定私人偵探的法律地位、主體資格、設立條件、管理機制、準入資格和程序、法律責任等等。
(二)建立私人偵探的資格準入和管理制度
由于私人偵探需要具有豐富的生活常識與人生閱歷,還需要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所以必須建立嚴格的私人偵探資格準入和管理制度。就私人偵探的資格準入而言:可以從執業機構的設立條件和從業人員的執業資格兩方面規制。首先,私人偵探公司是私人偵探的執業機構,其設立應當采取核準主義,除了滿足公司成立的基本條件外,對其注冊資本和人員的數量應當設立較高的門檻。其次,從業人員的執業資格可以考慮參照律師行業準入資格的相關制度,設置執業考試制度,具備偵探資格才能取得偵探執照。就私人偵探的管理而言:實行以行政管理為主,行業協會管理為補充的雙重管理模式。將私人偵探納入公安機關特種行業管理范圍,具體負責執照頒發,定期考核、年檢注冊、核定收費標準等日常管理工作。
(三)規范私人偵探的調查手段和取證程序
私人偵探的調查手段是否合法直接關系到調查結論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對于私人偵探這樣的“私力救濟”主體而言,采用侵害公民基本權利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所取得的證據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運用法律規定的方式和手段開展調查,其獲得的結論和證據才會具備合法性和可采性。私人偵探所采用的調查手段通常應限定于常規的、公開的調查方法。鑒于私人偵探公開調查取證的難度較大的現實。國家應當通過立法的形式給予私人偵探有限的秘密調查權,如在公共場所對調查對象實行盯梢、跟蹤、拍照、攝像。但應該禁止在調查對象生活和工作場所對其進行秘密照相、秘密攝像、竊聽、監控等。
正視現實、立足長遠、著眼未來,只要我們立足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著眼于當前社會的法制現實,認真分析目前我國私人偵探業的現狀,完善立法、規范管理、強化監督,相信私人偵探必定會推動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定會對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孫海報、王連清:論私人偵探在我國的可行性問題,《公安研究》,2004 年第10期,第73頁.
②郝宏奎:私人偵探業之法理探析,《偵查論壇(第一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第216頁.
③王曉木:對私人偵探存在價值的思考,《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年第3期,第 71 頁.
④李人鯤:私人偵探介入刑事調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學位論文,第2頁.
⑤王大偉:私人偵探的概念與歷史,《公安大學學報》,2001 年第 6 期,第 61 頁.
⑥謝振輝.私人偵探在中國的可行性,《法學》,1999年第12期第53頁.
[參考文獻]
[1]劉文:淺談私人偵探業在國內外的發展,黑龍江史志,2008年第8期.
[2]熊俊:論構建中國的私人偵探制度,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3]張雯:對我國私人偵探的理性思考,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4]蔣雪琴:試論私人偵探業在我國之可行性問題,川北教育學報,2002年第4期.
[5]賀紅梅:論我國私人偵探制度的構建,法制與經濟,2009年第7期.
[6]尹艷丹:我國私人偵探合法化研究,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7]管光承:關于創建我國私人偵探制度的構想,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