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社會經濟生活、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發生了深刻變革和調整,農村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矛盾逐漸凸顯,涉農信訪總量呈現攀升趨勢。近日,山東省菏澤經濟開發區檢察院對近幾年來受理的涉農信訪案件進行了專項調查。涉農信訪所反映的問題不僅成為創建和諧新農村的不和諧因素,而且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在農民群眾中的誠信度,也動搖和妨礙了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和農業發展,理應引起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涉農信訪案件的特點
(一)受理總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菏澤開發區檢察院2011年受理信訪案件35件,舉報16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4件,占舉報總量的25%;2012年受理信訪案件46件, 舉報26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9件,占舉報總量的34.6%;2013年受理信訪案件68件,舉報35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15件,占舉報總量的42.9%;2014年1至3月份受理信訪案件26件,舉報9件,其中涉農信訪案件5件,占舉報總量的55.6%(參見受理涉農信訪案件情況一覽表)。
(三)被舉報對象、反映內容相對集中。涉農信訪多數直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會計等村委會成員,所反映問題多數集中在土地征用、惠農支農資金發放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和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征地補償,主要涉及修路占地、開發項目占地、企業占地補償過程中,村干部違法違紀問題。(2)上級專項撥款的使用和直補款、扶貧款、扶貧物資等支農惠農資金分配不公的問題。(3)村委會選舉中存在的賄選問題。(4)村干部工作作風問題。從近年來案件查辦的情況看,窩案﹑串案較多,且多是村支書、村主任和文書相互勾結或是拉攏其他村干部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實施。如2010年查辦的佃戶屯孔莊村村干部挪用公款案、2011年查辦的岳程辦事處程海村干部貪污案,都是由村支書、村會計兩位村委會成員商議后私分了國家的征地補償款。
(四)舉報案值不大,社會影響重大。涉農信訪案件舉報的涉案金額都不大,有的舉報金額只有幾千元,但由于涉及民生問題,直接侵害的是廣大農民的利益。因此,農民群眾反應強烈,社會關注度高。如果不妥善處理,就很容易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同時,也會嚴重影響到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對人民群眾的感情造成很大傷害。
二、涉農信訪案件的成因
(一)因征地拆遷引發信訪舉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城市化建設、村鎮規劃改造、房屋拆遷安置等過程中,征地拆遷大量發生。由于不同工程、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等處理政策標準的不一致,導致村民獲得的拆遷安置補償費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因村民的利益攀比心理以及有關部門在征地拆遷安置工作上的不夠細致等因素,極易引發這方面信訪舉報問題的發生。
(二)因少數村干部的違法違紀和腐敗犯罪問題引發信訪舉報。少數農村基層干部素質較低,作風不廉,一些村干部以權謀私、濫用職權,對一些扶貧款、救災資金、土地征用款分配不公,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貪污侵占、挪用集體資金,侵害村民利益,導致群眾上訪。
(三)因村級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督缺失引發信訪舉報。由于農村基層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村級財務不夠公開透明,在村務管理和處理問題上,監督缺失,一些村干部任人唯親、拉幫結派、欺下瞞上,引發群眾上訪。
(四)因宗族及鄰里糾紛引發信訪舉報。宗族及鄰里的糾紛矛盾是一個非常復雜和較為深層次的問題。這類矛盾的產生,往往是多年的積累,甚至是幾代人的積累,尤其是在選舉村干部的過程中,宗族派系之間爭權奪利的現象較為突出。如,今年第一季度激增的涉農信訪中較大一部分是由于換屆選舉引發的,辦理的5件涉農信訪案件中,涉及換屆選舉的4件,占總量的80%。
(五)個別村民為謀取私利引發信訪舉報。當前,一些村民利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社會和諧穩定的機會,無論大事小事、合法不合法的,都想通過上訪解決。個別上訪人因個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為泄私憤而不斷上訪,給黨政機關、司法機關施加壓力。
三、涉農信訪的危害及預防對策
涉農信訪給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一是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與農民群眾的關系,使得黨和國家“三農”政策等不能及時準確地得到貫徹落實。二是損害了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在農村群眾中的誠信度,進而危害黨員干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損害黨和政府的聲譽和威望。干群關系的緊張、不協調,挫傷了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三是動搖了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妨礙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新形勢下做好涉農信訪工作,妥善處理好涉農信訪問題,對于提高信訪工作整體水平,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處理好涉農信訪案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著手。
(一)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深化村務公開和檢務公開。要努力推進基層組織民主建設,凡涉及村民利益、村集體的重要事項都事先提請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規范農村基層干部工作職責,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積極推行村務公開。村里的重大事項和財務收支問題,要及時準確地向村民公開,增強透明度。同時,檢察機關要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及時公開受案范圍、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的辦理情況等,加強依法舉報的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行使公民權利,依法進行舉報活動,理性表達合法訴求,自覺遵守舉報秩序,走出信“訪”不信“法”的誤區,引導村民在合法的前提下,以自己的方式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二)加強對基層干部群眾的法制教育及黨性教育。一是要大力開展對農村法律法規的宣傳,特別是與農村關系密切的法律法規,提高干部群眾知法、守法、用法意識。二是要加強對村干部、特別是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手中的權力,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格依法、按政策辦事;轉變工作作風,倡導求真務實、講究民主的工作作風,采取與群眾平等協商的方式,及時、公正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
(三)加大對村干部違法、違紀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堅持“雙軌并行”。一方面,嚴肅查處村干部職務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對群眾反映不屬于檢察機關管轄的村干部其他違法、違紀線索也應認真對待,及時移送,并與公安機關、紀檢監察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形成打擊合力。在打擊的同時,利用好檢察職能,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預防和懲治職務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犯罪預防工作,從源頭上杜絕涉農職務犯罪的發生,為農村的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四)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一方面,要堅持“區別對待”的處理舉報信訪工作方式,對舉報人反映屬實的,要嚴格查處,并落實舉報獎勵;對個別無理取鬧、纏訪滋事的,要做好疏導教育工作,勸其息訴罷訪;對不聽勸說、尋釁滋事,甚至構成違法犯罪的,要及時收集證據,依法處理;對假借舉報之名、企圖破壞社會穩定的別有用心者,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下訪、巡訪工作機制,將下訪、巡訪工作同派駐檢察室工作結合起來,堅持定期帶信帶案下訪、定點入村巡訪,查明案情,摸清動機,掌握動態,聽取舉報事由,接受法律咨詢,積極協助鄉鎮(辦事處)的司法、信訪干部處置疑難復雜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社會經濟生活、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發生了深刻變革和調整,農村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矛盾逐漸凸顯,涉農信訪總量呈現攀升趨勢。近日,山東省菏澤經濟開發區檢察院對近幾年來受理的涉農信訪案件進行了專項調查。涉農信訪所反映的問題不僅成為創建和諧新農村的不和諧因素,而且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在農民群眾中的誠信度,也動搖和妨礙了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和農業發展,理應引起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涉農信訪案件的特點
(一)受理總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菏澤開發區檢察院2011年受理信訪案件35件,舉報16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4件,占舉報總量的25%;2012年受理信訪案件46件, 舉報26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9件,占舉報總量的34.6%;2013年受理信訪案件68件,舉報35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15件,占舉報總量的42.9%;2014年1至3月份受理信訪案件26件,舉報9件,其中涉農信訪案件5件,占舉報總量的55.6%(參見受理涉農信訪案件情況一覽表)。
(三)被舉報對象、反映內容相對集中。涉農信訪多數直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會計等村委會成員,所反映問題多數集中在土地征用、惠農支農資金發放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和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征地補償,主要涉及修路占地、開發項目占地、企業占地補償過程中,村干部違法違紀問題。(2)上級專項撥款的使用和直補款、扶貧款、扶貧物資等支農惠農資金分配不公的問題。(3)村委會選舉中存在的賄選問題。(4)村干部工作作風問題。從近年來案件查辦的情況看,窩案﹑串案較多,且多是村支書、村主任和文書相互勾結或是拉攏其他村干部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實施。如2010年查辦的佃戶屯孔莊村村干部挪用公款案、2011年查辦的岳程辦事處程海村干部貪污案,都是由村支書、村會計兩位村委會成員商議后私分了國家的征地補償款。
(四)舉報案值不大,社會影響重大。涉農信訪案件舉報的涉案金額都不大,有的舉報金額只有幾千元,但由于涉及民生問題,直接侵害的是廣大農民的利益。因此,農民群眾反應強烈,社會關注度高。如果不妥善處理,就很容易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同時,也會嚴重影響到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對人民群眾的感情造成很大傷害。
二、涉農信訪案件的成因
(一)因征地拆遷引發信訪舉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城市化建設、村鎮規劃改造、房屋拆遷安置等過程中,征地拆遷大量發生。由于不同工程、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等處理政策標準的不一致,導致村民獲得的拆遷安置補償費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因村民的利益攀比心理以及有關部門在征地拆遷安置工作上的不夠細致等因素,極易引發這方面信訪舉報問題的發生。
(二)因少數村干部的違法違紀和腐敗犯罪問題引發信訪舉報。少數農村基層干部素質較低,作風不廉,一些村干部以權謀私、濫用職權,對一些扶貧款、救災資金、土地征用款分配不公,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貪污侵占、挪用集體資金,侵害村民利益,導致群眾上訪。
(三)因村級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督缺失引發信訪舉報。由于農村基層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村級財務不夠公開透明,在村務管理和處理問題上,監督缺失,一些村干部任人唯親、拉幫結派、欺下瞞上,引發群眾上訪。
(四)因宗族及鄰里糾紛引發信訪舉報。宗族及鄰里的糾紛矛盾是一個非常復雜和較為深層次的問題。這類矛盾的產生,往往是多年的積累,甚至是幾代人的積累,尤其是在選舉村干部的過程中,宗族派系之間爭權奪利的現象較為突出。如,今年第一季度激增的涉農信訪中較大一部分是由于換屆選舉引發的,辦理的5件涉農信訪案件中,涉及換屆選舉的4件,占總量的80%。
(五)個別村民為謀取私利引發信訪舉報。當前,一些村民利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社會和諧穩定的機會,無論大事小事、合法不合法的,都想通過上訪解決。個別上訪人因個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為泄私憤而不斷上訪,給黨政機關、司法機關施加壓力。
三、涉農信訪的危害及預防對策
涉農信訪給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一是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與農民群眾的關系,使得黨和國家“三農”政策等不能及時準確地得到貫徹落實。二是損害了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在農村群眾中的誠信度,進而危害黨員干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損害黨和政府的聲譽和威望。干群關系的緊張、不協調,挫傷了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三是動搖了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妨礙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新形勢下做好涉農信訪工作,妥善處理好涉農信訪問題,對于提高信訪工作整體水平,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處理好涉農信訪案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著手。
(一)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深化村務公開和檢務公開。要努力推進基層組織民主建設,凡涉及村民利益、村集體的重要事項都事先提請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規范農村基層干部工作職責,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積極推行村務公開。村里的重大事項和財務收支問題,要及時準確地向村民公開,增強透明度。同時,檢察機關要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及時公開受案范圍、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的辦理情況等,加強依法舉報的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行使公民權利,依法進行舉報活動,理性表達合法訴求,自覺遵守舉報秩序,走出信“訪”不信“法”的誤區,引導村民在合法的前提下,以自己的方式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二)加強對基層干部群眾的法制教育及黨性教育。一是要大力開展對農村法律法規的宣傳,特別是與農村關系密切的法律法規,提高干部群眾知法、守法、用法意識。二是要加強對村干部、特別是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手中的權力,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格依法、按政策辦事;轉變工作作風,倡導求真務實、講究民主的工作作風,采取與群眾平等協商的方式,及時、公正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
(三)加大對村干部違法、違紀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堅持“雙軌并行”。一方面,嚴肅查處村干部職務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對群眾反映不屬于檢察機關管轄的村干部其他違法、違紀線索也應認真對待,及時移送,并與公安機關、紀檢監察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形成打擊合力。在打擊的同時,利用好檢察職能,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預防和懲治職務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犯罪預防工作,從源頭上杜絕涉農職務犯罪的發生,為農村的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四)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一方面,要堅持“區別對待”的處理舉報信訪工作方式,對舉報人反映屬實的,要嚴格查處,并落實舉報獎勵;對個別無理取鬧、纏訪滋事的,要做好疏導教育工作,勸其息訴罷訪;對不聽勸說、尋釁滋事,甚至構成違法犯罪的,要及時收集證據,依法處理;對假借舉報之名、企圖破壞社會穩定的別有用心者,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下訪、巡訪工作機制,將下訪、巡訪工作同派駐檢察室工作結合起來,堅持定期帶信帶案下訪、定點入村巡訪,查明案情,摸清動機,掌握動態,聽取舉報事由,接受法律咨詢,積極協助鄉鎮(辦事處)的司法、信訪干部處置疑難復雜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社會經濟生活、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發生了深刻變革和調整,農村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矛盾逐漸凸顯,涉農信訪總量呈現攀升趨勢。近日,山東省菏澤經濟開發區檢察院對近幾年來受理的涉農信訪案件進行了專項調查。涉農信訪所反映的問題不僅成為創建和諧新農村的不和諧因素,而且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在農民群眾中的誠信度,也動搖和妨礙了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和農業發展,理應引起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涉農信訪案件的特點
(一)受理總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菏澤開發區檢察院2011年受理信訪案件35件,舉報16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4件,占舉報總量的25%;2012年受理信訪案件46件, 舉報26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9件,占舉報總量的34.6%;2013年受理信訪案件68件,舉報35件,其中涉農舉報案件15件,占舉報總量的42.9%;2014年1至3月份受理信訪案件26件,舉報9件,其中涉農信訪案件5件,占舉報總量的55.6%(參見受理涉農信訪案件情況一覽表)。
(三)被舉報對象、反映內容相對集中。涉農信訪多數直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會計等村委會成員,所反映問題多數集中在土地征用、惠農支農資金發放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和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征地補償,主要涉及修路占地、開發項目占地、企業占地補償過程中,村干部違法違紀問題。(2)上級專項撥款的使用和直補款、扶貧款、扶貧物資等支農惠農資金分配不公的問題。(3)村委會選舉中存在的賄選問題。(4)村干部工作作風問題。從近年來案件查辦的情況看,窩案﹑串案較多,且多是村支書、村主任和文書相互勾結或是拉攏其他村干部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實施。如2010年查辦的佃戶屯孔莊村村干部挪用公款案、2011年查辦的岳程辦事處程海村干部貪污案,都是由村支書、村會計兩位村委會成員商議后私分了國家的征地補償款。
(四)舉報案值不大,社會影響重大。涉農信訪案件舉報的涉案金額都不大,有的舉報金額只有幾千元,但由于涉及民生問題,直接侵害的是廣大農民的利益。因此,農民群眾反應強烈,社會關注度高。如果不妥善處理,就很容易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同時,也會嚴重影響到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對人民群眾的感情造成很大傷害。
二、涉農信訪案件的成因
(一)因征地拆遷引發信訪舉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城市化建設、村鎮規劃改造、房屋拆遷安置等過程中,征地拆遷大量發生。由于不同工程、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等處理政策標準的不一致,導致村民獲得的拆遷安置補償費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因村民的利益攀比心理以及有關部門在征地拆遷安置工作上的不夠細致等因素,極易引發這方面信訪舉報問題的發生。
(二)因少數村干部的違法違紀和腐敗犯罪問題引發信訪舉報。少數農村基層干部素質較低,作風不廉,一些村干部以權謀私、濫用職權,對一些扶貧款、救災資金、土地征用款分配不公,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貪污侵占、挪用集體資金,侵害村民利益,導致群眾上訪。
(三)因村級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督缺失引發信訪舉報。由于農村基層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村級財務不夠公開透明,在村務管理和處理問題上,監督缺失,一些村干部任人唯親、拉幫結派、欺下瞞上,引發群眾上訪。
(四)因宗族及鄰里糾紛引發信訪舉報。宗族及鄰里的糾紛矛盾是一個非常復雜和較為深層次的問題。這類矛盾的產生,往往是多年的積累,甚至是幾代人的積累,尤其是在選舉村干部的過程中,宗族派系之間爭權奪利的現象較為突出。如,今年第一季度激增的涉農信訪中較大一部分是由于換屆選舉引發的,辦理的5件涉農信訪案件中,涉及換屆選舉的4件,占總量的80%。
(五)個別村民為謀取私利引發信訪舉報。當前,一些村民利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社會和諧穩定的機會,無論大事小事、合法不合法的,都想通過上訪解決。個別上訪人因個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為泄私憤而不斷上訪,給黨政機關、司法機關施加壓力。
三、涉農信訪的危害及預防對策
涉農信訪給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一是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與農民群眾的關系,使得黨和國家“三農”政策等不能及時準確地得到貫徹落實。二是損害了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在農村群眾中的誠信度,進而危害黨員干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損害黨和政府的聲譽和威望。干群關系的緊張、不協調,挫傷了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三是動搖了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妨礙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新形勢下做好涉農信訪工作,妥善處理好涉農信訪問題,對于提高信訪工作整體水平,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處理好涉農信訪案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著手。
(一)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深化村務公開和檢務公開。要努力推進基層組織民主建設,凡涉及村民利益、村集體的重要事項都事先提請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規范農村基層干部工作職責,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積極推行村務公開。村里的重大事項和財務收支問題,要及時準確地向村民公開,增強透明度。同時,檢察機關要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及時公開受案范圍、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的辦理情況等,加強依法舉報的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行使公民權利,依法進行舉報活動,理性表達合法訴求,自覺遵守舉報秩序,走出信“訪”不信“法”的誤區,引導村民在合法的前提下,以自己的方式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二)加強對基層干部群眾的法制教育及黨性教育。一是要大力開展對農村法律法規的宣傳,特別是與農村關系密切的法律法規,提高干部群眾知法、守法、用法意識。二是要加強對村干部、特別是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手中的權力,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格依法、按政策辦事;轉變工作作風,倡導求真務實、講究民主的工作作風,采取與群眾平等協商的方式,及時、公正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
(三)加大對村干部違法、違紀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堅持“雙軌并行”。一方面,嚴肅查處村干部職務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對群眾反映不屬于檢察機關管轄的村干部其他違法、違紀線索也應認真對待,及時移送,并與公安機關、紀檢監察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形成打擊合力。在打擊的同時,利用好檢察職能,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預防和懲治職務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犯罪預防工作,從源頭上杜絕涉農職務犯罪的發生,為農村的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四)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一方面,要堅持“區別對待”的處理舉報信訪工作方式,對舉報人反映屬實的,要嚴格查處,并落實舉報獎勵;對個別無理取鬧、纏訪滋事的,要做好疏導教育工作,勸其息訴罷訪;對不聽勸說、尋釁滋事,甚至構成違法犯罪的,要及時收集證據,依法處理;對假借舉報之名、企圖破壞社會穩定的別有用心者,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下訪、巡訪工作機制,將下訪、巡訪工作同派駐檢察室工作結合起來,堅持定期帶信帶案下訪、定點入村巡訪,查明案情,摸清動機,掌握動態,聽取舉報事由,接受法律咨詢,積極協助鄉鎮(辦事處)的司法、信訪干部處置疑難復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