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畫
摘 要:從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現狀著手,詳細闡述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制約因素,分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重點從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改革經驗的國際視角,結合中國實際,給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093-02
一、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現狀
自1996年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十五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1997 年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改革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1999年國債發行也開始采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批準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 000萬元,期限在五年以上不含五年),進行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0年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統一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放開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 000 萬元,期限降為三年以上不含三年),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2007年推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作為重要的市場利率指標。
二、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制約因素
(一)市場化基準利率的缺失
基準利率是整個利率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利率,是在整個金融市場和利率體系中處于關鍵地位、起決定性作用的利率。銀行的存款利率在中國一直發揮著基準利率的作用,但是,這種銀行利率并不是在市場上通過公開、連續、廣泛、集合的競爭定價活動來確定的,同時,它的利率期限結構的功能是以確認不同期限的金融市場之間存在分割且資金不可能在市場間無成本的相互流動為前提的,因此,銀行利率不可能真正替代基準利率的作用。
(二)利率政策傳導機制不靈,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
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它的傳導機制在中國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而非經濟手段。首先,中國對利率目標的確定和調整具有相當程度的短期性,忽視了利率對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場傳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次,中央銀行制定各項法定利率,各金融機構自行確定利率標準的自主權很小,金融機構經營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阻礙了市場化利率的形成和政策效果的發揮。
(三)國有商業銀行未真正實現商業化
國有商業銀行由于產權治理結構缺陷,銀行的產權界定模糊,管理層和一般員工沒有利益驅動機制,使得所有者和經營者難以實現利益的激勵兼容,經營者非市場化選擇的傾向很強,這是導致銀行效率低下的癥結所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大量非市場化行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權放開,銀行也難以按照市場規律借貸資金。
三、利率市場化的理論意義和國際經驗
(一)理論意義
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不僅僅是利率結構和體系改變的過程,也是國有企業、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國家貨幣政策進行改革的良好時機,利率改革有利于企業融資環境的改善,有利于促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利率市場化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礎,是連接企業、銀行與財政的關鍵點,因此利率市場化不僅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國際經驗
1.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20世紀70年代美國出現通貨膨脹率攀升,利率飛漲,資金大量流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導致了美國的資金“脫媒”現象。為了緩解資金過度流失引起的銀行經營困難,美國的商業銀行進行了大規模的金融創新,經過6年的漸進改革,美國于1986年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
美國利率市場化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1)1970年,放松對10萬美元以上,90天以內的大額存單的利率管制;(2)1973年,放松所有大額存單的利率管制并取消1000萬美元以上,期限五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3)1978年,準許存款機構引入貨幣市場存款賬戶(6個月期,1萬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許支付利息的限制;(4)1980年,允許所有金融機構開設NOW賬戶;(5)1982年,準許存款機構引入短期款賬戶(91天期限,7500美元以上),并放松對三年6個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6)1983年,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7)1986 年,取消NOW賬戶的利率上限。
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利率市場化的實施沒有給經濟帶來過大的沖擊。1982年美國通貨膨脹得到抑制,以后一直處于溫和狀態。實際利率水平不斷下降,GDP以較快的速度增長;(2)利率的敏感性增強。在美國的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各種市場化利率的金融資產紛紛出現,利率的敏感性得以增強。
2.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二戰后初期,日本國內經濟低迷,特別是金融一片混亂,為了整治金融秩序,防止利率高漲,日本政府在1947年對利率進行了嚴格的管制,但是隨著日本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資金流量結構的變化,以及個人與企業對金融資產運用的多樣化,利率管制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責難,日本銀行認識到必須進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日本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1)1975年,廢除日本銀行對貸款利率的指導性限制;(2)1978年,銀行間拆借利率和票據買賣利率市場化;(3)1985年;引入大額貨幣市場存單(5 000萬元以上)和取消大額定期存款利率管制(10億元以上);(4)1992年,引入自由、浮動利率的儲蓄存款;(5)1993年,取消較小額的定期存款和貨幣市場存單的利率管制(低于1 000萬元);(6)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endprint
利率市場化對日本的影響主要體現:一方面對日本金融結構的影響,利率市場化的實施改變了日本金融結構原先“借款過多”、“超額貸款”、“資金偏向”、“間接貸款優勢”的特點,使日本的金融結構更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使日本銀行的經營從困境中走出。
四、中國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創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前提和保證。由于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在調節速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利率市場化在增強金融部門流動性的同時也加大了金融機構的風險,放開利率管制后的金融部門容易發生經濟波動。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宏觀環境,金融機構的穩定機制又沒有配套,就會使本來就不穩定的宏觀環境進一步惡化,這樣利率市場化就不能改善宏觀經濟的效率,有悖于利率市場化的初衷。
(二)規范微觀主體的行為方式
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市場主體必須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規范的行為方式。微觀主體包括儲蓄個人、企業和商業銀行,其中,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制的構建最為關鍵。如果作為金融中介的商業銀行經營不善,效率不高,利率市場化優化配置資金資源的優勢就難以實現。
要盡快著手金融結構改革,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并真正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要求開展經營活動。如此,才能保證利率信號的準備傳導,促進市場化利率的真正形成。建立提高資本充足率,迅速增強抗風險能力的機制;建立合理的產品定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分級授權體制和完善的監管制度;建立以利率風險管理為中心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建立利率風險衡量系統;建立中間業務核心業務服務體系,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建立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機制,實行多元化經營;建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規避工具的應用體系。
(三)確定基準利率
進一步發展貨幣市場。貨幣市場既是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調控的支點,又是商業銀行進行自主定價的重要基礎,銀行信貸產品、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都是以貨幣市場的交易價格作為利率定價的參照依據。大多數國家在利率市場化和基準利率培育過程中都以貨幣市場作為重要突破口和推動力。應進一步完善貨幣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市場交易主體,擴大貨幣市場交易規模,發展多種金融產品,增加交易主體,進一步完善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約束力,在加強風險控制的條件下,放寬交易主體從事交易的品種限制,增強市場流動性。
逐步弱化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作用,簡化存貸款基準利率檔次,擴大中長期及大額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為實現從管制利率和市場利率的二元基準利率管理體系向完全一元市場基準的平穩過渡創造條件。進一步理順市場利率體系結構,目前同業市場拆借利率、央票利率和Shibor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擔市場基準利率作用,應進一步擴大Shibor影響,在制定宏觀政策時,更多地以Shibor為參考,提高Shibor作為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有效性,鼓勵金融機構擴大Shibor的運用范圍,提倡以Shibor為基準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定價,培育公認的市場收益率曲線。
(四)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
一是繼續強化商業銀行內部治理,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增強成本核算意識,防止不計成本打價格戰,引起利率水平大幅上升和波動。二是加強金融監管。取消利率管制后,為防止出現初期利率混亂以及利率風險導致不良資產增加,應加強外部監管,督促商業銀行合規經營。三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對行業協會的指導,協調商業銀行定價行為,防止利用不正當手段開展競爭,加強自律,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四是對中小金融機構采取必要的支持措施。考慮到中小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可設立一個過渡期,給其必要的技術培訓和資金支持以及稅收優惠。中小金融機構應在過渡期期間,苦練內功,提高利率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