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走出去”的SWOT分析
閆勝利
(云南財經大學 財政與經濟學院,昆明 650221)
摘 要:云南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毗鄰東南亞、南亞諸國地理區位優勢明顯,而且與東南亞、南亞諸國相比云南在產品、技術資金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基于此,希冀運用SWOT模型對云南“走出去”的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環境機會、外部環境威脅予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稅收政策支持建議。
關鍵詞:云南省;“走出去”;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167-03
引言
云南地處中國的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毗鄰東南亞、南亞諸國,邊境線綿延長達4 000多公里,是中國邊境線最長的省份之一,漫長的邊境線為云南發展邊境貿易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就國家政策而言,國家于2011年正式提出“橋頭堡”戰略,并將云南的“橋頭堡”戰略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為云南“走出去”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2014年4月19日紅河州開工建設的紅河綜合保稅區與河口跨境經濟區無疑為云南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條件。
“走出去”戰略即發展對外貿易,而對外貿易理論是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有鑒于此,有必要在對云南走出去進行具體分析之前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簡單梳理。比較優勢理論大致經歷了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以及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而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即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及之前李嘉圖,斯密的理論)基本屬于靜態理論體系,缺乏動態眼光分析各國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為了克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這一缺陷,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尋求新的貿易理論,目前在這方面最有影響的理論就是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波特認為一國的貿易優勢并不像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宣稱的那樣簡單地決定于一國的利率、匯率、自然資源、勞動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國的產業創新和升級的能力。由于當代的國際競爭更多地依賴于知識的吸收和創造,競爭優勢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日益超出單個企業或行業的范圍,成為一個經濟體內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國的價值觀、文化、經濟結構和歷史都成為競爭優勢產生的來源。本文基于比較優勢理論,運用SWOT模型,對云南“走出去”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稅收政策支持建議。
一、云南“走出去”的SWOT分析
SWOT模型最初是由哈佛商學院提出,最早應用于企業戰略分析,但現在SWOT模型應用范圍不斷擴大,SWOT模型具有直觀簡潔的特點。因此,本文欲以SWOT模型對云南“走出去”的區位條件進行分析,以明確自身內部條件以及外部所處的環境。
(一)內部優勢分析
1.產品優勢。云南“走出去”的產品優勢,主要表現在農林產品優勢以及文化產品優勢兩方面。在農林產品優勢方面,云南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使得云南適宜多種農作物以及林木的生長,農林產品優勢明顯;在文化產品優勢方面,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獨特多樣化的文化為云南的“走出去”奠定了優質的文化產品基礎。
2.資金優勢。云南盡管與東部發達省份相比其資金優勢不甚明顯,但是與東南亞、南亞諸國相比資金優勢明顯。當前以云南建工集團、中國水利水電十四局、昆明鋼鐵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挖掘周邊國家、非洲乃至南美洲市場。
3.技術優勢。云南在產品生產技術方面與東南亞、南亞諸國相比比較優勢明顯,因此,云南應以企業為載體促進云南技術“走出去”,通過企業“走出去”承接各種技術合作項目加強專利、知識產權保護建立行業技術標準,爭取國際化標準,積極融入國際化制度安排環境之中。
4.基礎設施優勢。云南“走出去”特別是對東南亞、南亞國家“走出去”,在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的優勢明顯,目前初步形成了三條國際大通道即東路通道、中路通道以及西路通道,具體:
(二)內部劣勢分析
1.信息不充分、不對稱。對云南企業“走出去”而言,最大的劣勢之一便是本土企業無法準確了解東道國相關的政策信息、無法準確融入東道國的文化,一旦對東道國的政策走向以及稅收政策把握失真,則很可能對“走出去”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2.邊境口岸基礎設施簡陋,人員配備不齊。云南與周邊鄰國老撾、越南、緬甸之間設有多個進出境口岸,但是存在部分口岸貨物周轉能力低、吞吐量小、基礎設施簡陋等問題,并且在人員配置上目前存在人員不齊、行政級別不明、管理人員缺乏等問題。
3.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對接東南亞、南亞有些吃力。盡管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多國相比,在經濟總量以及技術等方面存在比較明顯優勢,但是也應該看到云南畢竟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如若全面對接東南亞、南亞諸國明顯有些“吃不消”。
(三)外部環境機會
1.政策支持。國家于2011年正式提出“橋頭堡”戰略,并將云南的“橋頭堡”戰略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為云南“走出去”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助推云南“走出去”實施。此外,滇中經濟區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無疑為云南提升內部實力鋪平了道路,為云南“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內部實力創造了條件。
2.《GMS協定》的實施。2002年中國加入了《GMS協定》(即《大湄公河次區域跨境便利貨物及人員運輸協定》),2007年中國完成了與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五國的談判,于2009年1月1日全面實施,而云南的瑞麗、河口、磨憨3個口岸被列入《GMS協定》出入境站點,這為云南“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endprint
3.中國的崛起,對周邊國家形成強大的吸附力。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轉向中國,更多地國家希望攀上中國這個“高枝”,東南亞、南亞諸國更是如此,云南作為距離東南亞、南亞諸國最近的省份,無疑具備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區位環境優勢。
(四)外部環境威脅
1.東南亞諸國政局不穩。東南亞多國政局不穩,政權更迭頻繁。如泰國政權幾經更替,近日又爆英拉被免職。頻繁的政權更替以及動亂的政治局勢為“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蒙上了厚厚的陰影,另外因東南亞國家政局動蕩,瀾滄江—湄公河航運嚴重受限,其應有的水運運輸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2.周邊省份特別是廣西、廣東的競爭。廣西、廣東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講惡化了云南“走出去”的環境,兩個省份中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其對外開放的程度與層次絕非云南所能及,另外廣東在經濟總量、技術、海運等方面與云南相比也有著明顯優勢;廣西則依托北部灣地區,近年來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其與東南亞諸國的合作無疑對云南構成了威脅。
3.領土爭端,排華傾向嚴重。中國當前與印度、菲律賓存在領土爭議,與越南摩擦不斷,而這些領土問題無疑會影響云南“走出去”的實施。此外,盡管東南亞諸國華人眾多,但是偶有發生的反華游行以及打砸華人店鋪事件同樣阻撓了云南“走出去”戰略的推進。
二、積極推進云南走出去的稅收政策支持
1.就農林產品及文化產品出口而言,依托當前正在開工建設即將投入運營的紅河綜合保稅區的稅收政策優勢,在進出口加工廠、保稅物流園區、保稅倉庫的協同作用下,促進農林產品以及文化產品“走出去”,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產品出口。
2.完善、強化稅收饒讓制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稅務部門應準確評估云南境外投資的發展程度,盡可能地擴大稅收饒讓抵免的范圍,使境外投資獲得更大的收益。無論是與中國已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取得減免所得稅待遇,還是沒有與中國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取得相應的待遇,經稅務機關審核后,均應視同已全額繳納所得稅給予抵免。在對外談判稅收協定時不僅要求對方承擔稅收饒讓抵免的義務,云南方也應主動承擔此義務,使對外投資的各類跨國企業均能享受稅收饒讓的待遇,這樣做不僅能促進云南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同時又能開拓國際市場,轉移云南目前已出現的過剩生產能力。
3.實行 “延遲納稅” 和虧損結轉機制。一是實行“延遲納稅”。目前云南在境外投資的企業尤其是獨資企業,因成立時間不長,信用等級不高,很難取得投資國銀行的貸款。而國內銀行因擔心風險難以控制,一般不愿意直接向境外投資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建議適當放寬投資企業境外所得必須按規定年度結算繳納所得稅的規定,如允許未匯回境內的境外投資所得“延遲納稅”,增強境外投資企業的實力。二是完善企業境外虧損的追補機制。對境外投資企業產生虧損,抵減境內同一投資企業盈利。如果在其他國家也設有分支機構的,按照稅率從低到高順序,先沖減分支機構盈利,最后沖減境內投資企業盈利。
4.提高納稅服務水平。一是加強網站渠道建設,針對云南省地方產業結構、企業特色、東道國集中地等,增加適合云南省企業的稅收信息服務內容。設置類似于稅務專家之類的欄目,解答包括填寫申報表、啟動磋商程序、辦理稅款抵免等納稅方面的疑難問題。二是加強云南省稅務服務建設,逐步建立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服務團隊,增加境外投資涉稅事項的咨詢內容。三是加強云南省稅務部門辦稅服務廳建設,逐步增加境外投資經營方面的咨詢輔導,采用諸如印制成套的書面宣傳手冊等多樣化宣傳手段,介紹境外投資經營涉稅事項辦理流程、注意事項等規避“走出去”企業的稅收風險,提高稅務部門納稅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鴛紅.云南國際通道“橋頭堡”效應初顯[J].西部交通運輸,2013,(12):30-32.
[2] 李繼云.基于SWOT分析的中越邊境貿易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2013,(3):81-85.
[3] 范珍,聶強.面向東南亞橋頭堡建設中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5):160-164.
[4] 任佳,劉詩祥,李麗.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云南開放型經濟發展[J].云南社會科學,2013,(2):5-9.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
3.中國的崛起,對周邊國家形成強大的吸附力。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轉向中國,更多地國家希望攀上中國這個“高枝”,東南亞、南亞諸國更是如此,云南作為距離東南亞、南亞諸國最近的省份,無疑具備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區位環境優勢。
(四)外部環境威脅
1.東南亞諸國政局不穩。東南亞多國政局不穩,政權更迭頻繁。如泰國政權幾經更替,近日又爆英拉被免職。頻繁的政權更替以及動亂的政治局勢為“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蒙上了厚厚的陰影,另外因東南亞國家政局動蕩,瀾滄江—湄公河航運嚴重受限,其應有的水運運輸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2.周邊省份特別是廣西、廣東的競爭。廣西、廣東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講惡化了云南“走出去”的環境,兩個省份中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其對外開放的程度與層次絕非云南所能及,另外廣東在經濟總量、技術、海運等方面與云南相比也有著明顯優勢;廣西則依托北部灣地區,近年來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其與東南亞諸國的合作無疑對云南構成了威脅。
3.領土爭端,排華傾向嚴重。中國當前與印度、菲律賓存在領土爭議,與越南摩擦不斷,而這些領土問題無疑會影響云南“走出去”的實施。此外,盡管東南亞諸國華人眾多,但是偶有發生的反華游行以及打砸華人店鋪事件同樣阻撓了云南“走出去”戰略的推進。
二、積極推進云南走出去的稅收政策支持
1.就農林產品及文化產品出口而言,依托當前正在開工建設即將投入運營的紅河綜合保稅區的稅收政策優勢,在進出口加工廠、保稅物流園區、保稅倉庫的協同作用下,促進農林產品以及文化產品“走出去”,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產品出口。
2.完善、強化稅收饒讓制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稅務部門應準確評估云南境外投資的發展程度,盡可能地擴大稅收饒讓抵免的范圍,使境外投資獲得更大的收益。無論是與中國已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取得減免所得稅待遇,還是沒有與中國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取得相應的待遇,經稅務機關審核后,均應視同已全額繳納所得稅給予抵免。在對外談判稅收協定時不僅要求對方承擔稅收饒讓抵免的義務,云南方也應主動承擔此義務,使對外投資的各類跨國企業均能享受稅收饒讓的待遇,這樣做不僅能促進云南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同時又能開拓國際市場,轉移云南目前已出現的過剩生產能力。
3.實行 “延遲納稅” 和虧損結轉機制。一是實行“延遲納稅”。目前云南在境外投資的企業尤其是獨資企業,因成立時間不長,信用等級不高,很難取得投資國銀行的貸款。而國內銀行因擔心風險難以控制,一般不愿意直接向境外投資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建議適當放寬投資企業境外所得必須按規定年度結算繳納所得稅的規定,如允許未匯回境內的境外投資所得“延遲納稅”,增強境外投資企業的實力。二是完善企業境外虧損的追補機制。對境外投資企業產生虧損,抵減境內同一投資企業盈利。如果在其他國家也設有分支機構的,按照稅率從低到高順序,先沖減分支機構盈利,最后沖減境內投資企業盈利。
4.提高納稅服務水平。一是加強網站渠道建設,針對云南省地方產業結構、企業特色、東道國集中地等,增加適合云南省企業的稅收信息服務內容。設置類似于稅務專家之類的欄目,解答包括填寫申報表、啟動磋商程序、辦理稅款抵免等納稅方面的疑難問題。二是加強云南省稅務服務建設,逐步建立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服務團隊,增加境外投資涉稅事項的咨詢內容。三是加強云南省稅務部門辦稅服務廳建設,逐步增加境外投資經營方面的咨詢輔導,采用諸如印制成套的書面宣傳手冊等多樣化宣傳手段,介紹境外投資經營涉稅事項辦理流程、注意事項等規避“走出去”企業的稅收風險,提高稅務部門納稅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鴛紅.云南國際通道“橋頭堡”效應初顯[J].西部交通運輸,2013,(12):30-32.
[2] 李繼云.基于SWOT分析的中越邊境貿易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2013,(3):81-85.
[3] 范珍,聶強.面向東南亞橋頭堡建設中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5):160-164.
[4] 任佳,劉詩祥,李麗.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云南開放型經濟發展[J].云南社會科學,2013,(2):5-9.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
3.中國的崛起,對周邊國家形成強大的吸附力。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轉向中國,更多地國家希望攀上中國這個“高枝”,東南亞、南亞諸國更是如此,云南作為距離東南亞、南亞諸國最近的省份,無疑具備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區位環境優勢。
(四)外部環境威脅
1.東南亞諸國政局不穩。東南亞多國政局不穩,政權更迭頻繁。如泰國政權幾經更替,近日又爆英拉被免職。頻繁的政權更替以及動亂的政治局勢為“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蒙上了厚厚的陰影,另外因東南亞國家政局動蕩,瀾滄江—湄公河航運嚴重受限,其應有的水運運輸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2.周邊省份特別是廣西、廣東的競爭。廣西、廣東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講惡化了云南“走出去”的環境,兩個省份中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其對外開放的程度與層次絕非云南所能及,另外廣東在經濟總量、技術、海運等方面與云南相比也有著明顯優勢;廣西則依托北部灣地區,近年來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其與東南亞諸國的合作無疑對云南構成了威脅。
3.領土爭端,排華傾向嚴重。中國當前與印度、菲律賓存在領土爭議,與越南摩擦不斷,而這些領土問題無疑會影響云南“走出去”的實施。此外,盡管東南亞諸國華人眾多,但是偶有發生的反華游行以及打砸華人店鋪事件同樣阻撓了云南“走出去”戰略的推進。
二、積極推進云南走出去的稅收政策支持
1.就農林產品及文化產品出口而言,依托當前正在開工建設即將投入運營的紅河綜合保稅區的稅收政策優勢,在進出口加工廠、保稅物流園區、保稅倉庫的協同作用下,促進農林產品以及文化產品“走出去”,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產品出口。
2.完善、強化稅收饒讓制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稅務部門應準確評估云南境外投資的發展程度,盡可能地擴大稅收饒讓抵免的范圍,使境外投資獲得更大的收益。無論是與中國已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取得減免所得稅待遇,還是沒有與中國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取得相應的待遇,經稅務機關審核后,均應視同已全額繳納所得稅給予抵免。在對外談判稅收協定時不僅要求對方承擔稅收饒讓抵免的義務,云南方也應主動承擔此義務,使對外投資的各類跨國企業均能享受稅收饒讓的待遇,這樣做不僅能促進云南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同時又能開拓國際市場,轉移云南目前已出現的過剩生產能力。
3.實行 “延遲納稅” 和虧損結轉機制。一是實行“延遲納稅”。目前云南在境外投資的企業尤其是獨資企業,因成立時間不長,信用等級不高,很難取得投資國銀行的貸款。而國內銀行因擔心風險難以控制,一般不愿意直接向境外投資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建議適當放寬投資企業境外所得必須按規定年度結算繳納所得稅的規定,如允許未匯回境內的境外投資所得“延遲納稅”,增強境外投資企業的實力。二是完善企業境外虧損的追補機制。對境外投資企業產生虧損,抵減境內同一投資企業盈利。如果在其他國家也設有分支機構的,按照稅率從低到高順序,先沖減分支機構盈利,最后沖減境內投資企業盈利。
4.提高納稅服務水平。一是加強網站渠道建設,針對云南省地方產業結構、企業特色、東道國集中地等,增加適合云南省企業的稅收信息服務內容。設置類似于稅務專家之類的欄目,解答包括填寫申報表、啟動磋商程序、辦理稅款抵免等納稅方面的疑難問題。二是加強云南省稅務服務建設,逐步建立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服務團隊,增加境外投資涉稅事項的咨詢內容。三是加強云南省稅務部門辦稅服務廳建設,逐步增加境外投資經營方面的咨詢輔導,采用諸如印制成套的書面宣傳手冊等多樣化宣傳手段,介紹境外投資經營涉稅事項辦理流程、注意事項等規避“走出去”企業的稅收風險,提高稅務部門納稅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鴛紅.云南國際通道“橋頭堡”效應初顯[J].西部交通運輸,2013,(12):30-32.
[2] 李繼云.基于SWOT分析的中越邊境貿易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2013,(3):81-85.
[3] 范珍,聶強.面向東南亞橋頭堡建設中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5):160-164.
[4] 任佳,劉詩祥,李麗.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云南開放型經濟發展[J].云南社會科學,2013,(2):5-9.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