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玲
摘 要: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對社區服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社區服務的壓力不斷加大,加快完善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已成為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和促進社會和諧的緊迫任務。提高城市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可從九個方面來思考。
關鍵詞: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異質性服務;服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171-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在社區建設中,社區服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服務工作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如何搞好社區服務、完善服務體制、提高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本文就如何提高城市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問題作幾點思考。
一、出臺“費隨事轉”標準,激發居委會工作人員積極性
居委會在社區服務中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協助社區服務中心履行《居委會組織法》規定的相應職責,不承擔行政管理性事務。居委會工作人員采取自愿服務方式,實行彈性工作制,政府不再按人頭發放補貼。對政府需要居委會協助完成的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兌現工作經費,實現“費隨事轉”、“養事不養人”。據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費隨事轉”的細則標準還沒有制定出來,這就使得居委會工作人員沒有馬上看到經濟效益,日常工作的開展都難以為繼,再加上工資待遇偏低,情緒低迷,有些很有工作經驗的并且掌握了大量社區居民信息的居委會工作人員想另謀高就,因此,要盡快制定出“費隨事轉”的標準,讓居委會工作人員真正得到實惠,從而穩定人心。此外,還可以采取招考的方式把居委會當中的優秀人才吸納到社區服務中心來,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給居委會工作人員一些機會,讓他們能有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二、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人員素質
社區服務工作人員對社區服務工作的影響至關重要。社區服務工作人員的水平直接決定了社區服務的發展水平,也決定了能否提供高質量科學化的服務。社區服務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會直接影響社區服務體系的建設,因此,要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加強社區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
一方面要在政府指導下,依靠社會教育機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在崗的社區服務人員及管理者進行系統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從人事制度改革入手,激勵社區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和專業進修熱情,引導社區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走出困境。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社會工作事業,解決社區服務專業人才稀缺的問題。創造條件,把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吸引到社區服務人才隊伍中來,努力培養一支富有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并掌握現代社會工作理論、知識、方法和技巧的新型社區服務工作者隊伍。
三、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社區服務事業資金作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條件,政府有責任投入。政府根據財政收入增長情況,增加社區工作經費和社區干部工作補貼,確保社區正常運行。充分整合社區資源,形成多元化的財力機制,落實經費保障。減少資金審批撥付程序,從而提高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現階段,政府應考慮把社區服務業作為政府加強公共服務的重要領域,重點支持建設和改善社區組織的工作用房和老年人、青少年活動場所等公益性服務設施,以及社區服務信息網絡等。根據社區服務具有公益性和經營性不同性質的特點,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還應積極拓寬資金的籌措渠道,通過建設示范項目或以補助、貼息等形式推動更多的資金投入。要研究有利于社區建設投融資的具體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投資社區建設,吸引和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捐贈贊助,共同推動社區服務設施的完善。
四、豐富社區文化,構建和諧社區
發展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逐步建設方便社區居民讀書、閱報、健身、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加大辦公用地面積,設立專門的文體娛樂場所,如乒乓球室、棋牌室、書畫室、閱覽室、舞蹈室、電腦室等。駐社區機構可將所屬文化體育設施向本社區居民開放,這樣不但增強了社區組織和社區成員的參與意識及社會責任感,而且減少了重復建設所造成的浪費,大大提高了社區服務資金的使用效率。通過提供多種多樣的文體娛樂場所,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營造社區濃厚的文化氛圍,從而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五、搭建服務平臺,增加服務渠道
建設社區信息化平臺,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的自動化、現代化水平。加強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充分發揮勞動保障工作平臺的作用,促進和幫助城鎮居民按規定參加各項社會保險。
積極開展基層社會救助服務,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對殘疾人、病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要深入家庭開展服務。按照“人有所需、我有所為”的理念,依托社區“鄰里情”社會救助中心,設置互助中心、義工服務中心、老年人援助中心、生活援助中心等為社區居民解決各種生活困難的公共服務平臺。
六、加強異質性服務,拓展服務領域
協助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是同質性的服務,這更多地表現出剛性、整齊劃一的行政化做法。異質性的服務,更多地表現出自治性的、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社區工作人員除了通過便民服務大廳為居民提供各種服務以外,還要定員、定期、定時上門了解轄區內各住戶及駐區單位的基本情況,在他們急切需要幫助時,能及時主動上門提供所需的居家式異質性服務。
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一方面通過政府向社區購買服務,由專門的服務人員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外出陪伴、精神慰藉等服務,對“空巢”的孤寡老人提供無償服務,政府負責服務費用;對有一定經濟能力的獨居老人提供低償服務。同時,要協調養老服務機構,為獨居老人提供各項居家養老服務,如免費安裝“為老服務一鍵通”,實現24小時應急應需保障等服務。另一方面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平臺,讓大部分行動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區大家庭,享受各種服務。endprint
以需求作為社區治理的基本導向,培育為政府、社會、居民等多方提供供需對接的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服務—居民需求—產業發展—就業創造”的多層次供需對接。通過提供就業再就業咨詢、再就業培訓、就業崗位信息服務和社區公益性崗位開發等,對就業困難人員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和援助。還可以結合居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開發就業崗位,挖掘社區就業潛力,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提高就業穩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區、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聯動機制,為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創造條件。
七、明確職能職責,理順管理體制
建立健全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要建立社區公共服務事項準入制度,凡依法應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助的事項,當地政府應當為社區居民委員會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凡屬于基層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不得轉嫁給社區居民委員會;確需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助完成的有關服務事項和工作任務,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沒有經過審定的工作事項擅自進入社區,社區居民委員會有權拒絕。要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創新社區管理模式,推動社區綜合體制改革,加強社區服務功能,促進社區居民自治,調動居民參與社區管理服務的積極性,努力形成社區管理與服務的良性互動。
制定社區服務中心對相關職能部門的考核機制。在社區服務中心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有些工作需要得到相關職能部門地配合才能完成,但是會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使得社區服務中心處于尷尬的境地,工作難以開展下去,從而降低群眾的滿意度。因此,必須制定一個考核機制來制約相關職能部門,真正實現“權隨責配”,更好更快地為民服務。
八、健全考評機制,激發敬業精神
建立以群眾滿意度為價值導向的評價制度。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群眾滿意度”評估制度可以解決社區發展的價值導向問題,解決社區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優化社區發展的環境,使社區工作能夠真正面向群眾,真正把社區工作者從煩瑣的形式中解放出來。這一制度是對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封閉的考核方式的超越,評估的信息可以作為對政府和社區改進工作的依據。
通過明晰標準、細化指標、量化責任、兌現獎懲等措施,激發社區工作人員爭先創優意識,扎實做好社區各項工作,優質快捷地服務居民群眾,努力創建群眾滿意的和諧社區。落實網格化考核辦法,提升社區管理水平。采取現場抽查、明察暗訪等方式,對網格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各管理層采取“日檢查、周小結、月考核、季講評”的辦法,對網格工作進行定量定級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社區、網格年終綜合考核依據,把社會服務管理責任落到了實處。
九、建立監督機制,規范服務行為
建立黨和政府統一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保證社區服務工作的健康發展。加強對社區服務活動的監督管理,綜合運用行政、法律手段監督、管理社區服務,建立健全反映社區服務設施、服務管理、居民需求及滿意度等有關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評估體系。嚴格財務、審計制度,嚴禁將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各相關部門要接受居民對其在社區為居民所提供公共服務的監督。有關部門要制定各類社區服務行業標準,推動社區服務標準化的貫徹執行。社區便民利民商業服務網點要規范行業行為,接受居民監督,社區服務從業者要樹立誠信意識,共同打造社區信譽品牌。認真解決社區服務發展中各種問題,及時查處違法違紀和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保證社區服務和社區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夏建中.城市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于燕燕,等.中國社區發展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