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克
摘 要:通過研究隨書光盤的管理和服務方式,在分析總結各傳統管理方式的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基于云存儲技術的隨書光盤管理模式,并詳細闡述其系統結構、工作流程和運用云存儲技術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云存儲;隨書光盤;管理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210-02
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圖書文獻領域除了紙質文獻載體外,各種新型文獻載體不斷涌現,成為圖書情報部門文獻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圖書館購置的印刷型文獻中,附贈光盤的圖書越來越多,涉及的學科也越來越廣。以甘肅政法學院圖書館為例,2011年采購圖書37萬余冊,附贈隨書光盤1 693張;2012年采購圖書同樣為37萬余冊,附贈隨書光盤2 386張,由此可見隨書附贈光盤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以前隨書光盤多集中在外語、計算機類圖書中,現在幾乎囊括了所有學科。隨書光盤作為圖書內容的一種補充材料,有助于加深讀者對圖書內容的理解,可以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
網絡化環境下,如何科學地管理隨書光盤、提高其利用率、使其更好地為讀者提供便捷的服務,成為圖書館界研究的新課題。
一、隨書光盤管理的幾種常見模式
1.書盤一體,光盤隨書外借。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書盤一起編目,方便而簡單;缺點是光盤容易刮花、弄丟,光盤損壞或丟失后將無法修復和找回。
2.書盤分離,集中管理。將書與盤分開編目、分別管理。光盤存放于指定場所,由專人管理。學生可憑索書號查詢該書配套光盤的館藏號借閱光盤,也可單獨借閱。這樣做的優點是光盤不易損壞和丟失,借閱方式更靈活;缺點是需要專人進行管理,并且隨著光盤的增多,還需不斷購置配套設施,給圖書館增加了額外的開支。
3.網絡化管理。這種方法就是通過購買專門的隨書光盤管理軟件來建立光盤鏡像服務器,把隨書光盤中的數據制作成光盤鏡像文件并上傳到專用服務器上,然后提供鏈接供讀者下載。目前這種方式被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采納,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量的光盤數據存儲和管理問題。
二、云存儲模式下的隨書光盤管理系統
(一)云存儲的概念
云存儲是在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格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絡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件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 當云計算系統運算和處理的核心是大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時,云計算系統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儲設備,那么云計算系統就轉變成為一個云存儲系統,所以云存儲是一個以數據存儲和管理為核心的云計算系統。
(二)云存儲的優勢
1.以最低的成本構建海量數據存儲空間。目前主流的服務器所采取的海量數據設備主要是由SAN和NAS兩種方式構建,與之相比,云存儲構建成本低廉,在構建隨書光盤鏡像服務器上優勢非常明顯。首先,SAN和NAS為了保證數據傳輸的效率,往往會對數據存儲設備有一定的硬件要求,否則會嚴重影響系統的性能;其次,SAN或NAS基本都需要專用的數據連接設備連接各個數據存儲設備,這些設備的價格往往也比較昂貴。云存儲主要的構建成本是數據存儲設備,而云存儲的設計原理對數據存儲設備沒有定性的要求,不同容量、品牌、型號的硬盤和數據存儲架構都可以協同工作,這對圖書館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各個圖書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設備共同構建云存儲架構,滿足目前和未來的隨書光盤數據庫的使用需求。
2.在維護和使用上優勢明顯。云存儲與SAN、NAS相比在維護和使用上的優勢更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充分保證存儲數據的安全性。常見的NAS和SAN往往都是集中在一個范圍內統一構建的,數據的存儲設備與備份設備在一區域,沒有實現數據的異地備份,服務器內存儲的數據在某些環境下存在著一定的服務缺陷和安全空白,如圖書館備用電源故障、圖書館受到水火等災害影響,可能對數據造成永久性的損失。云存儲技術將文件復制并且存在不同服務器中,通過廣域網真正實現數據的異地備份,解決了通過NAS和SAN存儲和備份數據潛在的安全隱患。當某一服務器發生故障時,云存儲系統知道文件存放的位置,系統會自動將使用者的讀寫指令導向存放在另一臺存儲服務器上的文件,保持服務的持續性,也最大限度地增強了數據存儲的安全性。其次,保證各臺服務器以整體的形式對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當有多臺數據存儲設備共同向用戶提供服務時,不可避免會有工作量分配不均的現象。如各個圖書館的數據存儲設備在沒有組成云架構的情況下,有些圖書館采用FC-SAN數據存儲架構向用戶讀者提供光盤下載服務,可以達到極高的服務質量,而有些圖書館采用普通DAS設備存儲光盤數據,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多,很容易造成服務器崩潰。與之相比,若通過云存儲技術將以上設備進行整體的整合,云存儲技術會將工作量均勻分配到不同存儲服務器,避免個別存儲服務器工作量過大造成瓶頸,以使得存儲系統的效能得以最大的發揮。
(三)云存儲模式下的隨書光盤管理系統
1.系統架構。在云存儲服務模式中,其是由數據加工中心、私有云、公共云、云控制中心以及客戶端五個部分組成。云控制中心是整個系統的核心,是整個系統的總控制中心。私有云和公共云主要負責資源的存儲和管理。五個部分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相互配合協調有序的工作。各部分具體任務分工如下:
數據加工中心是整個系統的運行基礎,為系統正常運行提供資源保障。各成員館的數據加工中心相互獨立工作,按照館際聯盟的分工要求,利用隨書光盤管理系統,按照統一的著錄規范對其負責的類型的隨書光盤進行加工、著錄并上傳到私有云平臺上。
云控制中心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協調各部分有序工作。其不僅要提供目錄服務、尋址服務、收割服務,而且要具有推送功能和鏈路聚合功能。云控制中心需要將收割整理以后的目錄信息定期的推送給私有云平臺,用戶通過本地OPAC即可實現對全部數據的一站式快速檢索,有效地減輕了云控制中心的負載,提高了對用戶需求的響應速度。通過提供鏈路聚合服務有效提高了帶寬,讀者的下載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從而更加方便讀者的使用。endprint
私有云是運用虛擬化等云計算技術的網絡或數據中心。私有云能夠充分利用現有本地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從而降低成本。由于它是內部可控制的,能夠更好地控制其安全性。
公共云在此系統應用中作為私有云的補充,是由云存儲服務提供商對存儲基礎設施進行管理,集中空間來適應多用戶的需求。用戶往往通過互聯網連接來訪問其公共存儲的數據。在公共云存儲中,通過為存儲池增加服務器,可以快速、方便地實現存儲空間的增長。公共云存儲主要負責管理和存儲年代較早的、使用率較低的數據資源,或者為保證各成員館數據資源的安全,為各成員館提供數據備份服務。
客戶端采用先進的基于云計算的P2SP下載技術提供讀者下載隨書光盤,不像傳統方式只能依賴單個服務器(而是對服務器群進行鏈路聚合),內容的傳遞可以在網絡上的云(各終端機器)中進行。
2.工作流程。為完整介紹其工作流程,分別以數據加工存儲和讀者使用兩個視角進行說明。數據加工人員在系統投入使用時,按照館際聯盟的協定,負責加工其所負責的某類圖書所配光盤資源,將資源進行編目,同時將數據上傳到私有云平臺中,并進行發布。在系統使用過程中,如若讀者沒有從系統平臺中檢索到圖書所配資源,讀者即可進行網絡申請開放,這是同樣由讀者所在館數據加工人員進行加工、上傳、發布。這些數據會被云控制中心定時的收割、整理,同時,云控制中心將整理后的信息資源的目錄與對應鏈接地址分發到各成員館的私有云平臺之上。讀者在使用過程中,直接訪問本地OPAC系統進行資源查詢,如有則直接利用P2SP技術進行在線瀏覽和下載,否則提交申請,等待數據加工人員的處理后再進行使用。
(四)運用云存儲技術應當注意的問題
1.建立云存儲架構光盤服務器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其他圖書館共同參與。其中一些圖書館在技術上可能面臨技術瓶頸,因此需要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充分提高他們的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
2.應提供較大的網絡帶寬專供管理服務器使用。因為一張光盤的鏡像文件即使經過壓縮,平均算下來也有好幾百兆,大的甚至幾千兆,如果同一時間讀者登錄服務器下載文件,極易造成帶寬擁堵而發生服務器死機、系統癱瘓等故障。有了充足的帶寬,使用者才能獲得足夠大的數據傳輸速度,實現大容量數據的傳輸,真正享受到云存儲服務。
3.選擇公有云存儲應當選擇技術全面、服務到位的服務商。由于存儲空間是由云存儲的服務商掌控,數據的穩定性、持久性和安全性難以保證,他們有可能面臨企業虧損等問題而關閉服務供應,因此不能完全依賴于服務商。我們應當利用服務商提供的共建平臺,自建有特色的數據庫,而不需要將整個圖書館資源放置“云”中。
三、結束語
基于云存儲服務模式的隨書光盤館際共享系統是一種創新服務模式,它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而且避免了重復建設,有效地節約了圖書館經費。同時,可以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穩定、優質的服務。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圖書館應改善服務理念,不斷探索,積極創造條件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1] 邊根慶,高松,邵必林.面向分散式存儲的云存儲安全架構[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1,(4):41-45.
[2] 徐忻.高校圖書館隨書光盤的網絡化管理利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8):83-85.
[3] 孫坦.基于云服務的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策略[J].圖書館建設,2009,(9):3-5.
[4] 深度剖析云存儲[EB/OL].http://www.sansky.net/article/2008-09-17-depth-analysis-of-storage.Html,2008-09-17.
[5] 陶蕾.云下的圖書館網絡存儲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2010,(7):67.
[6] 云存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44736.htm.
[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