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洋

摘 要:文章對部分高校貧困生心理情況調查結果進行了總體分析,闡述了高校部分貧困生存在著自卑封閉、焦慮敏感、抑郁孤僻等心理問題,并分析了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家庭環境原因、校園環境原因和社會環境原因,最后提出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解決對策,即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資助體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貧困生; 心理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3-0138-03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貧困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年招收本、專科學生總計5942人,其中貧困生為1800人,占當年招生總數的30%;2012年招收本、專科學生總計5883人,其中貧困生為2080人,占當年招生總數的35%。作為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貧困生不但在經濟上承受更多的壓力,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和困擾,有些學生已經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對他們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后果。所以,如何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和高校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對部分高校貧困生心理情況的調查和總體分析
筆者對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部分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涉及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共發放了1500份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貧困生的基本情況和心理狀況,通過調查得知,絕大多數貧困生很在意自己的身份,而他們看待貧困問題和處理貧困問題的方法則不盡相同。主要的調查結果見表1。
調查顯示,近八成貧困生來自農村家庭,家里人多地少,有的家里同時有幾個孩子上大學,如果受到洪水或者干旱等不可抗力的影響,導致家庭情況更加困難;被調查的貧困生多數時間是用在學校的專業課學習上,或者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所以他們的業余時間很短,基本無法通過勤工助學來解決生活問題;被調查的學生中有四成學生表示愿意通過接受國家資助或社會資助來解決生活問題,有將近九成的被調查學生的學費問題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的方式來解決的,有四成以上的貧困生覺得和家庭較好的學生相比生活上的差距很大,覺得低人一等,更多地體現在平時日常消費上存在自卑心理;還有部分貧困生感到內心緊張和焦慮,自己又無法很好解決,焦慮的原因主要來自經濟、學業或者就業上;還有四成被調查貧困生感覺到孤獨無助,內心抑郁,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主要是由于自己能力和時間有限,通過自己的努力很難改變現狀。
二、部分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自卑且封閉
“自卑是由于意識到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自我體驗,表現為過低評價自己的能力與品質,輕視自己,擔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狀態。”[1]有調查表明,貧困生的自我接納水平、自尊水平顯著低于非貧困生。[2]根據調查問卷,三所大學中有42.7%的貧困生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處境,也不可抑制地抗拒他人善意的同情,他們覺得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比不上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學生,所以在心理上也覺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產生自卑的心理。自卑心理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表現出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自卑心理比較嚴重的貧困生,由于怕被別人瞧不起,不愿意與外界交往,不敢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有的甚至把自己與外界隔離,封閉自我。
2.焦慮且敏感
焦慮是指內心緊張,預感到似乎即將出現某種不良后果,而又無能為力,無法有效加以預防和解決的一種不安情緒。根據調查問卷,貧困生因為家庭經濟負擔重而焦慮,他們需要應付家庭難以支付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同時想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困擾他們的經濟方面的問題,可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往往不能實現,所以心理上產生焦慮;有的貧困生因為學業而焦慮,他們常常告誡自己應該努力學習,擔心學習成績不能名列前茅;還有的貧困生因為就業而感到焦慮,在社會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內心迫切希望擺脫貧困的雙重壓力下,許多貧困生由于極度擔憂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經常處于緊張、焦急、憂慮、不安等情緒之中。貧困生出于自我保護,內心尤為敏感,對涉及與自己相關的事情,總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應,內心設防很多。貧困生的敏感會增添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使自己變得脆弱而易受挫折。
3.抑郁且孤僻
貧困生由于被家庭經濟困難狀況所困擾,這種狀況一時間又難以解決,自己束手無策,所以長時間情緒低落,很容易產生抑郁的心理問題。抑郁的貧困生的心理具體表現為:第一,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一部分認為學習無用,片面地認為知識也不一定能改變命運。有的貧困生干脆放棄學習而沉迷于網絡游戲,學習困難,思維遲緩,神情恍惚,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第二,經濟上的窘迫使他們生活難以“瀟灑”,寒酸的外表也往往令其自慚形穢,他們缺乏心理承受和環境適應能力,在生活中“離群索居”,很少和老師、同學交往與溝通,怯于參加社會活動。[3]第三,他們與外界交往少,所以自己的心理想法沒有傾訴的對象,家人又不在身邊,因而變得越來越孤僻。
三、高校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環境原因
首先,貧困生和父母一起經受著經濟困難所帶來的傷害,他們從小生活條件艱苦,生活環境很惡劣,經常被別人瞧不起,而父母往往忙于奔波,又無力正確引導他們,就容易使他們形成自卑封閉、抑郁孤僻等心理。其次,大多數貧困生的父母對子女的心理關心得不夠,對他們的教育也不夠,孩子不能正確對待困難,一時間也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困難,這些都會使他們產生心理問題。再次,貧困生的家庭往往對他們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們以后能有所作為來回報家庭和社會,所以相對于非貧困生而言,貧困生承受著更大的來自家庭的壓力。
2.校園環境原因
貧困生進入大學之后與周圍人群反差會變得很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大學更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有些貧困生除了學習之外,在知識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足,因而壓力很大。另外,一些貧困生進入大學后就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與正常家庭的孩子不同,別人穿名牌服裝,而自己穿的卻是親屬朋友送的穿過的衣服;別人用的都是高檔手機、電腦,而這些物品對他們來說更是遙不可及;室友們出去就餐,自己卻獨自留在宿舍,這些現象的出現極易導致貧困生心理失衡。哈爾濱理工大學本科一批、二批、三批、聯合辦學的學生生活和學習在一起,大多數貧困生集中在本科一批、二批專業,聯合辦學和三批專業學生的家庭條件相對比較優越,這就更易造成貧困生的心理落差。
3.社會環境原因
首先是社會競爭的壓力。自費上學、雙向選擇、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都使大學生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對貧困生來說這種壓力則更大,這容易使他們對未來產生悲觀的心理。其次是社會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劇了貧困生的心理困擾。在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和勢力,社會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種以金錢為唯一目標的亞文化,這種價值取向加劇了貧困生對金錢的渴望,導致貧困生的心理困擾更加嚴重。最后是社會救助方式不當帶來的壓力。當今社會越來越關注貧困生問題,并通過各種方式對貧困生進行資助,但是社會上一些善意的動機由于實施不當或被扭曲,也無意中加大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貧困生往往在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折,挫傷了自尊心。
四、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解決對策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對貧困生進行勵志教育,要引導貧困生理智地對待生活上的暫時困難,要引導貧困生珍惜大學時光,利用現有條件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努力消除自卑,增強自信,不斷激勵貧困生以奮發向上、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戰勝困難。高校還要對貧困生進行誠信和感恩教育,要把誠信和感恩教育作為常規工作來抓好,定期舉辦相關的講座和宣傳活動,讓貧困生懂得誠信對于自己現在和未來生活的重要性,也讓他們懂得別人的幫助并非是天經地義,要知恩、感恩。例如,哈爾濱理工大學組織在校貧困生成立了自強社,自強社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教育實踐活動,在解決貧困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問題的同時,提高貧困生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等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學校每年都評選出校自立、自強先進個人并在全校范圍內對他們進行表彰,把他們的事跡印刷成冊,下發到各學院,由各學院組織貧困生學習;學校每年舉辦“自立、自強先進個人事跡報告會”、“誠信、自強、感恩”系列教育活動,通過活動,讓更多的貧困生參與其中,大力強化貧困生自立、自強、誠信、感恩的思想意識。
2.完善資助體系
“沒有經濟幫困作基礎,心理扶貧工作的開展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4]高校要利用社會資源、校友資源為貧困生爭取更多的獎學金。哈爾濱理工大學與北京校友會聯系,設立了“六十華誕六十英才獎學金”、“儒苑獎學金”,積極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系,為學生爭取“恒大獎學金”等;學校還與企業聯系,設立了“樂榮獎學金”、“德高獎學金”、“日立高新技術獎學金”、“哈電機獎學金”等。“貸”包括生源地和校園地貸款,哈爾濱理工大學配備專門的老師負責貸款管理,協助銀行做好各項有關工作,努力為貧困生解決助學貸款問題,切實解決他們無力支付學費、生活費的困難,從而真正實現“保證沒有一個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這一目標。高校還應該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的機會。哈爾濱理工大學成立了校勤工助學中心,中心把貧困生信息進行錄入、登記,建立對貧困生發布兼職信息的飛信群、QQ群,主動積極與商家聯系,舉辦各種兼職招聘會。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
首先,高校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哈爾濱理工大學心理教研室有專職心理教師四名,其中有一名是博士研究生畢業,兩名碩士研究生畢業,教研室還聘請已經通過心理咨詢師考試的二十多名輔導員擔任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其次,高校要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課堂上應該對學生的積極參與表示肯定、積極的鼓勵,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光芒,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認識到自身的潛能,對于所面對的問題、出現的狀況充滿自信地、積極樂觀地面對。[5]哈爾濱理工大學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并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設相應的課程。最后,高校要針對貧困生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哈爾濱理工大學在學校和各學院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并安排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值班,通過團體咨詢、個別面談咨詢、電話咨詢及網絡咨詢等,幫助貧困生克服心理障礙。
4.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的好壞與高校貧困生心理承受力的強弱有極大的關系。[6]高校可以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尤其是貧困生的社團,應給予更多的支持。哈爾濱理工大學勤工助學管理中心由學生處專門負責,每年都開展各種活動,如“五一義工”活動、“愛心宿舍”活動、“愛心包裹”活動以及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等社會團體發起的各種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引導貧困生以積極的心態融入集體生活中來,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快樂,體會到來自社會多方面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另外,在組織活動時給他們進行適當的分工安排,使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被肯定,這有助于他們以后更積極地參與活動,融入集體。
總之,針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扎實的工作,是新時期高校提高培養人才績效的迫切需要,是改革和創新關愛貧困大學生思想工作的現實選擇。作為管理大學生的高校教育機構及其工作者,應當高度重視并及時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不斷地充分整合校內外可利用資源,才能為探索培育貧困大學生健康心理模式,提供多種實用性思路。
參考文獻
[1] 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2.
[2] 辛勇.貧困大學生自尊與社會支持、應付方式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0):148-149.
[3] 陳祎鴻.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0(2):143.
[4] 王小新.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20):57.
[5] 李洪波,胡子秀.積極心理學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35.
[6] 韓福東,王永利.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研究探析[J].前沿,2012(6):19.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