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國勝 郗莎
摘要:本文以企業競爭力理論為基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進行經驗分析,不僅比較了各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生存能力,亦分析了各因素指標對現實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并總結出提升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現實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8005207
城市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一類商業銀行。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東北三省的城市商業銀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數量眾多,在資產規模、資本結構、業務范圍和分支機構分布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各個銀行的競爭力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對各個銀行競爭力進行考察和分析,對于把握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文獻綜述
競爭力理論是管理學和經濟學交叉融合的理論成果之一,是戰略管理、知識經濟等理論的綜合。企業競爭力[1]是指在競爭性市場條件下,企業通過培育自身資源和能力,獲取外部可尋資源,并綜合加以利用,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價值的綜合性能力。銀行競爭力的研究是以企業競爭力理論為基礎的,它是銀行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相對于競爭對手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
在西方的研究中,“競爭”一詞最早出現于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最具代表性的競爭力理論是WEF和IMD共同提出的國際競爭力理論[2]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管理學大師波特教授的“競爭力”理論[3]。20世紀80年代,波特教授在其專著《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全球產業中的競爭》和《國際競爭優勢》中提出了相對成熟的競爭力理論,并提出了 “競爭五力”、“產業競爭四階段”、“價值鏈”和“鉆石模式”等觀點,使用五種競爭力模型、三個基本競爭戰略和價值鏈進行競爭優勢分析。由WEF和IMD設立的金融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及其測評,主要根據一國金融業對整體經濟的作用和影響程度來衡量一國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而銀行業競爭力是構成金融業競爭力的主要內容之一,按照這一標準的金融業競爭力主要是由資本競爭力、資本效率競爭力、證券市場運行競爭力和金融服務效率競爭力組成。
在國內關于銀行競爭力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及相關專業人士的著作、論文及期刊中。其中,焦瑾璞是最早也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競爭力研究學者之一,他提出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的基本架構及途徑,將分析框架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4]: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環境因素分析及競爭態勢和競爭力的定量評價,從具體構成中國銀行業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和環境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內容的具體競爭力指標進行論述,并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對中國銀行業競爭力客觀地進行系統化的評價,為中國銀行業經營、管理與改革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
二、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共計144家,根據《中國金融年鑒2012》,東北地區登記在冊的城市商業銀行共18家,分別為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吉林銀行、大連銀行、盛京銀行、鞍山銀行、朝陽銀行、鐵嶺商行、錦州銀行、葫蘆島銀行、丹東銀行、遼陽銀行、本溪商行、營口銀行、撫順銀行、阜新銀行、營口沿海銀行和盤錦商行。東北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廣泛分布于區內的各個大中城市,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其服務社區、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提升,戰略轉型和發展方式逐漸轉變,機構布局和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發展,其與地方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明顯,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012年,東北地區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城市商業銀行僅有6家,分別為盛京銀行、哈爾濱銀行、大連銀行、吉林銀行、龍江銀行和錦州銀行,占區內城市商業銀行的1/3。從這6家銀行的發展情況來看,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比增長約為30%;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凈利潤131億元,比2011年增加3370億元,增幅35%;各項業務發展迅速,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均以21%的高速度增長;風險控制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不良貸款率均值080%,撥備覆蓋率均值高達307%;除吉林銀行外,其余5家銀行均為在銀監局登記在冊的已申請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2012年央行短期連續兩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擴大了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城市商業銀行普遍采取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措施,直接增加了利息成本,而且城市商業銀行處在分支機構擴張和經營轉型期,成本收入比保持在高位,造成了城市商業銀行雖然在盈利能力方面穩步提升并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速同比卻有所下降。
2012年在各類商業銀行類型中,資產余額同比增長最快的是農村商業銀行,達47%;其次是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2370%的增幅位列第三位,與2011年相比下降了340%。而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全國占比從2008年的703%平緩降至2012年的54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全國占比在2008—2012年間基本保持在660%左右,但在2012年降至515%,可見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在全國的市場份額緩慢下降。隨著國家放寬對國外資本的監管,外資銀行的涌入會更加激烈地搶占金融市場份額,而城市商業銀行由于起步晚、競爭力小等原因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也就進一步壓縮了它的生存空間。
本文旨在商業銀行競爭力理論的框架之下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現實競爭力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評價,以期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有目的地提升現實競爭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三、各銀行競爭力經驗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是指在當前金融經濟形勢下,代表著城市商業銀行在報告期時點上的生存能力,它是一個時間剖面的顯示性指標集[4]。
本文采用評價指標體系法來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進行經驗分析[5-6],按照全面性、可比性和合理性原則構建指標評價體系,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基于焦瑾璞的《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一書中對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描述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將本文的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描述為
流動性、銀行規模、資產質量、盈利性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指標,如表1所示。endprint
摘要:本文以企業競爭力理論為基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進行經驗分析,不僅比較了各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生存能力,亦分析了各因素指標對現實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并總結出提升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現實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8005207
城市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一類商業銀行。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東北三省的城市商業銀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數量眾多,在資產規模、資本結構、業務范圍和分支機構分布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各個銀行的競爭力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對各個銀行競爭力進行考察和分析,對于把握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文獻綜述
競爭力理論是管理學和經濟學交叉融合的理論成果之一,是戰略管理、知識經濟等理論的綜合。企業競爭力[1]是指在競爭性市場條件下,企業通過培育自身資源和能力,獲取外部可尋資源,并綜合加以利用,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價值的綜合性能力。銀行競爭力的研究是以企業競爭力理論為基礎的,它是銀行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相對于競爭對手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
在西方的研究中,“競爭”一詞最早出現于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最具代表性的競爭力理論是WEF和IMD共同提出的國際競爭力理論[2]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管理學大師波特教授的“競爭力”理論[3]。20世紀80年代,波特教授在其專著《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全球產業中的競爭》和《國際競爭優勢》中提出了相對成熟的競爭力理論,并提出了 “競爭五力”、“產業競爭四階段”、“價值鏈”和“鉆石模式”等觀點,使用五種競爭力模型、三個基本競爭戰略和價值鏈進行競爭優勢分析。由WEF和IMD設立的金融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及其測評,主要根據一國金融業對整體經濟的作用和影響程度來衡量一國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而銀行業競爭力是構成金融業競爭力的主要內容之一,按照這一標準的金融業競爭力主要是由資本競爭力、資本效率競爭力、證券市場運行競爭力和金融服務效率競爭力組成。
在國內關于銀行競爭力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及相關專業人士的著作、論文及期刊中。其中,焦瑾璞是最早也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競爭力研究學者之一,他提出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的基本架構及途徑,將分析框架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4]: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環境因素分析及競爭態勢和競爭力的定量評價,從具體構成中國銀行業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和環境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內容的具體競爭力指標進行論述,并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對中國銀行業競爭力客觀地進行系統化的評價,為中國銀行業經營、管理與改革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
二、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共計144家,根據《中國金融年鑒2012》,東北地區登記在冊的城市商業銀行共18家,分別為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吉林銀行、大連銀行、盛京銀行、鞍山銀行、朝陽銀行、鐵嶺商行、錦州銀行、葫蘆島銀行、丹東銀行、遼陽銀行、本溪商行、營口銀行、撫順銀行、阜新銀行、營口沿海銀行和盤錦商行。東北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廣泛分布于區內的各個大中城市,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其服務社區、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提升,戰略轉型和發展方式逐漸轉變,機構布局和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發展,其與地方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明顯,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012年,東北地區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城市商業銀行僅有6家,分別為盛京銀行、哈爾濱銀行、大連銀行、吉林銀行、龍江銀行和錦州銀行,占區內城市商業銀行的1/3。從這6家銀行的發展情況來看,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比增長約為30%;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凈利潤131億元,比2011年增加3370億元,增幅35%;各項業務發展迅速,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均以21%的高速度增長;風險控制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不良貸款率均值080%,撥備覆蓋率均值高達307%;除吉林銀行外,其余5家銀行均為在銀監局登記在冊的已申請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2012年央行短期連續兩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擴大了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城市商業銀行普遍采取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措施,直接增加了利息成本,而且城市商業銀行處在分支機構擴張和經營轉型期,成本收入比保持在高位,造成了城市商業銀行雖然在盈利能力方面穩步提升并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速同比卻有所下降。
2012年在各類商業銀行類型中,資產余額同比增長最快的是農村商業銀行,達47%;其次是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2370%的增幅位列第三位,與2011年相比下降了340%。而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全國占比從2008年的703%平緩降至2012年的54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全國占比在2008—2012年間基本保持在660%左右,但在2012年降至515%,可見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在全國的市場份額緩慢下降。隨著國家放寬對國外資本的監管,外資銀行的涌入會更加激烈地搶占金融市場份額,而城市商業銀行由于起步晚、競爭力小等原因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也就進一步壓縮了它的生存空間。
本文旨在商業銀行競爭力理論的框架之下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現實競爭力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評價,以期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有目的地提升現實競爭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三、各銀行競爭力經驗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是指在當前金融經濟形勢下,代表著城市商業銀行在報告期時點上的生存能力,它是一個時間剖面的顯示性指標集[4]。
本文采用評價指標體系法來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進行經驗分析[5-6],按照全面性、可比性和合理性原則構建指標評價體系,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基于焦瑾璞的《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一書中對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描述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將本文的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描述為
流動性、銀行規模、資產質量、盈利性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指標,如表1所示。endprint
摘要:本文以企業競爭力理論為基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進行經驗分析,不僅比較了各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生存能力,亦分析了各因素指標對現實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并總結出提升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現實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8005207
城市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一類商業銀行。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東北三省的城市商業銀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數量眾多,在資產規模、資本結構、業務范圍和分支機構分布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各個銀行的競爭力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對各個銀行競爭力進行考察和分析,對于把握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文獻綜述
競爭力理論是管理學和經濟學交叉融合的理論成果之一,是戰略管理、知識經濟等理論的綜合。企業競爭力[1]是指在競爭性市場條件下,企業通過培育自身資源和能力,獲取外部可尋資源,并綜合加以利用,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價值的綜合性能力。銀行競爭力的研究是以企業競爭力理論為基礎的,它是銀行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相對于競爭對手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
在西方的研究中,“競爭”一詞最早出現于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最具代表性的競爭力理論是WEF和IMD共同提出的國際競爭力理論[2]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管理學大師波特教授的“競爭力”理論[3]。20世紀80年代,波特教授在其專著《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全球產業中的競爭》和《國際競爭優勢》中提出了相對成熟的競爭力理論,并提出了 “競爭五力”、“產業競爭四階段”、“價值鏈”和“鉆石模式”等觀點,使用五種競爭力模型、三個基本競爭戰略和價值鏈進行競爭優勢分析。由WEF和IMD設立的金融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及其測評,主要根據一國金融業對整體經濟的作用和影響程度來衡量一國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而銀行業競爭力是構成金融業競爭力的主要內容之一,按照這一標準的金融業競爭力主要是由資本競爭力、資本效率競爭力、證券市場運行競爭力和金融服務效率競爭力組成。
在國內關于銀行競爭力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及相關專業人士的著作、論文及期刊中。其中,焦瑾璞是最早也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競爭力研究學者之一,他提出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的基本架構及途徑,將分析框架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4]: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環境因素分析及競爭態勢和競爭力的定量評價,從具體構成中國銀行業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和環境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內容的具體競爭力指標進行論述,并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對中國銀行業競爭力客觀地進行系統化的評價,為中國銀行業經營、管理與改革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
二、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共計144家,根據《中國金融年鑒2012》,東北地區登記在冊的城市商業銀行共18家,分別為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吉林銀行、大連銀行、盛京銀行、鞍山銀行、朝陽銀行、鐵嶺商行、錦州銀行、葫蘆島銀行、丹東銀行、遼陽銀行、本溪商行、營口銀行、撫順銀行、阜新銀行、營口沿海銀行和盤錦商行。東北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廣泛分布于區內的各個大中城市,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其服務社區、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提升,戰略轉型和發展方式逐漸轉變,機構布局和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發展,其與地方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明顯,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012年,東北地區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城市商業銀行僅有6家,分別為盛京銀行、哈爾濱銀行、大連銀行、吉林銀行、龍江銀行和錦州銀行,占區內城市商業銀行的1/3。從這6家銀行的發展情況來看,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比增長約為30%;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凈利潤131億元,比2011年增加3370億元,增幅35%;各項業務發展迅速,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均以21%的高速度增長;風險控制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不良貸款率均值080%,撥備覆蓋率均值高達307%;除吉林銀行外,其余5家銀行均為在銀監局登記在冊的已申請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2012年央行短期連續兩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擴大了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城市商業銀行普遍采取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措施,直接增加了利息成本,而且城市商業銀行處在分支機構擴張和經營轉型期,成本收入比保持在高位,造成了城市商業銀行雖然在盈利能力方面穩步提升并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速同比卻有所下降。
2012年在各類商業銀行類型中,資產余額同比增長最快的是農村商業銀行,達47%;其次是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2370%的增幅位列第三位,與2011年相比下降了340%。而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全國占比從2008年的703%平緩降至2012年的54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全國占比在2008—2012年間基本保持在660%左右,但在2012年降至515%,可見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在全國的市場份額緩慢下降。隨著國家放寬對國外資本的監管,外資銀行的涌入會更加激烈地搶占金融市場份額,而城市商業銀行由于起步晚、競爭力小等原因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也就進一步壓縮了它的生存空間。
本文旨在商業銀行競爭力理論的框架之下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現實競爭力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評價,以期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有目的地提升現實競爭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三、各銀行競爭力經驗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是指在當前金融經濟形勢下,代表著城市商業銀行在報告期時點上的生存能力,它是一個時間剖面的顯示性指標集[4]。
本文采用評價指標體系法來對東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現實競爭力進行經驗分析[5-6],按照全面性、可比性和合理性原則構建指標評價體系,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基于焦瑾璞的《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一書中對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描述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將本文的現實競爭力評價指標描述為
流動性、銀行規模、資產質量、盈利性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指標,如表1所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