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俊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發端于歐洲至今,全球治理理論逐漸盛行。但目前全球治理尚未獨立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學者們對該理論的認識也是見仁見智。首先,分析了全球治理理論的緣起和提出;其次,闡釋了全球治理的價值、規制、主體、原則、績效五方面的主要內容;最后,從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兩個方面評價了全球治理理論。
關鍵詞:全球治理;背景;內容;評價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003-02
一、全球治理的產生背景
(一)全球治理的緣由
“全球治理”的緣起原因有很多,不同學者有不同的意見。
1.經濟全球化說
有學者從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出發,認為一個世界性的全球市場的出現,迫使成立一個世界性的管理和協調機構。當國家的領土邊界與資本的全球性擴張的要求相矛盾時,跨國公司和其他跨國組織就要想法使國家的領土要求從屬于資本擴張的要求,這樣就會出現一種新型的國際公共事務管理的模式,即“全球治理”。
2.信息流動不對稱說
有學者則是從信息時代的信息及其流動不對稱的現狀出發,認為發達國家擁有大量收集、處理、傳送信息的高新技術的裝備和財力,是信息資源的凈輸出者,而發展中國家則不同,他們不是輸出而是需要凈輸入大量的信息。信息革命正在導致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家中的不同階層間的信息與知識差距的不斷擴大。為了防止國際信息差距的繼續擴大,國家間就有必要攜手合作加強國際協調,建立國際協調合作機制,使信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自由地在國際間進行流動、組合與配置。
3.全球問題增多說
還有學者認為,由于全球問題的出現并增多而提出了“全球治理”的訴求。所謂的全球問題,就是指在當代國際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超越國家和地區界限,關系到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峻問題,如國際社會關注的南北問題、生態失衡、糧食危機、戰爭與和平、資源短缺、人口問題、難民、毒品、恐怖主義等等。這些問題無論從規模、波及范圍還是影響后果上來說都具有全球性,它們的解決途徑與國際社會整體聯系在一起。
(二)全球治理理論的提出
學術界關于全球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標志是1968年羅馬俱樂部的成立。羅馬俱樂部可以說是全球性問題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們在《增長的極限》和《人類處于轉折點》中首次提出了讓世人震驚的全球性問題。可是在當時的國際政治大環境下(東西方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兩極格局形成、美蘇爭霸)并沒有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口的爆炸和老齡化、全球貧困的加劇、資源的短缺和浪費、環境惡化等全球性問題日益爆發,這些問題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尖銳性。正因為這樣的全面性、深刻性、尖銳性,全球治理理論才浮出水面。美國學者詹姆斯 N 羅西瑙在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隨后發展起來成為一種理論,之后更多的組織、政治家、學者開始于對全球治理的研究。1992年世界銀行年度報告的主題為“治理與發展”。同年,在勃蘭特(社會民主黨國際主席、德國總理)的倡議下,瑞典前首相卡爾森等國際知名人士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并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發表了題為《我們的地球之家》的行動綱領,提出了應如何治理飛速發展的全球共同體這一問題。綱領認為,“要提高全球治理的質量,最為需要的,一個是可以在地球村里指導我們行動的全球公民倫理,一個是灌輸了這種倫理的領導階層”。
二、全球治理的主要內容
要全面分析全球治理論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從全球治理的價值、規制、主體、原則、績效五方面進行。
(一)全球治理的價值
全球治理的價值即是全球治理的倡導者們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全球治理委員會關于全球治理的價值在《我們的全球之家》中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該委員會堅定的認為,如果要提高全球治理的質量,必須具備以下兩點:一是在全球之家中可以指導人們行動的全球公民道德,一是有具備這種道德的領導階層。另外,要呼吁全體人類共同堅守并且能為大家接受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包括對生命、自由、正義和公平的尊重,愛心和正直等等。
(二)全球治理的規制
全球治理的規制即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和制度的簡稱,它是維護正常的國際社會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羅西瑙認為,正是由于國際規制(一種具有法律責任的制度性安排,它表明國際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在維護當代世界秩序中的實際作用,“沒有政府的治理”的新治理體制才會在國際政治生活中出現。
(三)全球治理的主體
全球治理由新的權威結構組成,這個權威結構包含社會各個層面,它在國家之內而又高于國家。治理的主要行為主體已經發生轉移,已由國家變為權威領域。全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正慢慢演變成一種復雜的、多層的體系,它是由超國家組織、區域性組織、跨國組織、民族國家、亞國家(如公共協會和城市政府等)5個主要的治理單元組成。所以說,就算沒有政治或合法權威,建立在主體間共識基礎上的治理也能發揮其作用。簡言之,全球治理的主體主要包括3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對于在這三類組織中哪一類組織應該發揮最重要的作用,學者觀點不盡相同。這些觀點可以概括成兩類:一是認為雖然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傳統的國家主權,但主權國家的政府過去是將來也仍是全球治理的主角。它依然在確保領土控制方面對人口的規制起到核心作用。二是竭力主張在超越各國政府之上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像政府在國內行使主權一樣,世界政府將在全球范圍內行使主權職能。
(四)全球治理的原則
全球治理有四條原則,它們分別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原則不再是市場而是民主;民主治理和政治共同體大多數是在民族國家中組織起來的,且在不遠的將來也是這樣;民主治理沒有統一的模式;國際經濟制度安排追求的目標必須是在追求經濟交易最大化的同時,能為各國保持多樣性的制度安排提供空間。endprint
(五)全球治理的績效
全球治理的績效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國際規制本身的制度安排以及實現這些制度安排的社會條件和其他環境條件會影響國際規制的績效。也有學者把影響國際規制的若干要素進行具體分析的,他們認為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會影響國際規制的績效。
三、對全球治理的評價
(一)全球治理的積極意義
由于人類所面臨的經濟、政治、生態等問題越來越具有全球性,而解決這些問題又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所以說全球治理是順應了這一世界歷史發展的內在要求。全球治理的積極意義從實踐上說有以下兩點:一是它促進了民主化的進程。由于全球公民社會的眾多行為體都參加全球治理,這會打破國家壟斷國際事務的舊有格局,使治理主體從以前的政府和政界正式政治機構擴展至社會的非政治機構;使治理的參與人員從以前的上層社會擴展至受剝削受排擠的下層社會;使治理的范圍從以前的一國政治邊界之內擴展至領土邊界之外和全球社會。二是它提供了一種綜合管理世界的模式。盡管說全球治理不會使政府與國家的主導地位發生變化,但它畢竟突破了傳統的國家中心,構建一個由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共同治理的新模式,為更好管理全球問題提供廣闊的前景。
在理論上,全球治理是一個有價值的全新概念,它是一種解釋世界的新范式。治理的概念有利于對新形勢下國際關系運轉知識的描述與運用,在政治學與國際政治學研究的學術貢獻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它打破了社會科學中長期存在的兩分法傳統思維方式,即對于市場與計劃、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民族國家與國際社會的思維方式;它強調管理就是合作;還認為政府不是合法權力的唯一源泉,公民社會也是合法權力的來源等等。
(二)全球治理的局限性
不可否認,全球治理理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積極的意義,但它仍然存在著若干不成熟和不完善的方面,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方面。
1.民族國家在世界舞臺上事實上的不平等阻礙了全球治理的推行。表現在: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窮國與富國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上有著巨大差距。在現存國際政治體系中,發達國家在管理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多發言權,強國操控國際秩序的形成。而這一事實與全球治理的目標和原則是相違背的。二是國際規制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發達國家在制定國際規制時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進行,而忽視了弱小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治理主體利益的分散性阻礙了全球治理的推行。當今世界,各主權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維護和實現自身利益,而如果為了全球共同利益而犧牲自身利益,這對各個國家來說是很難做到的。除了在反恐、販毒、艾滋病等一些本國實在無力解決的問題上能通過談判達成共識外,很難在更多的全球問題上達成一致。就拿全球環境問題的治理來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合作解決全球環境危機方面仍存在很大矛盾,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是雙方為了各自利益而阻礙了其采取集體行動。時至今日,全球治理還僅是一種理想狀態。
3.當今社會的大環境阻礙了全球治理的推行。當今世界是一個動蕩不安、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貧富差距過大的世界,而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人權、民主、公正等現代價值的基礎上。不難看出,這一現實條件與全球治理的實施環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的環境不利于全球治理理論的實踐。并且,從全球治理理論產生以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規制、沒有確定的治理主體等等,這些現狀都會使得全球治理理論僅僅停留在理論層次,而缺乏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楊卓.全球治理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2] 馬丁,等.全球治理理論的興起[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1).
[3] 楊雪冬.全球治理的四個原則[J].國外理論動態,2002,(3).
[4] 俞可平,等.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