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忠
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公平是一個受現實生產力條件制約的歷史性、相對性范疇,沒有永恒和絕對的公平。生產決定分配,資產階級的公平觀是虛偽的公平觀。生產力的現實發展水平決定了在未來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分配方式也會不同,分配方式將從形式上公平的按勞分配走向事實上公平的按需分配。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分配公平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005-02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分配公平問題雖未作過專門的論述,但在其論著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社會公平思想。他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指出了資產階級公平觀產生的歷史依據,充分肯定了這一公平觀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然而,馬克思、思格斯又指出這種意義是有限的。早在1875年,馬克思就從社會生產力標準出發闡述過公平問題,他在剖析拉薩爾的不折不扣地公平分配消費資料的謬論時明確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因而,馬克思反對用斗爭方式爭取空洞抽象的“平等”和“正義”作為,無產階級的奮斗目標。相反,他強調指出,不僅資本主義社會無法實現“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就是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也不可能,因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在社會經濟領域內實現了真正的平等,即消滅了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消滅了階級本身,無產階級才能在實際上取得平等的權利。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公平是一個受現實生產力條件制約的歷史性、相對性范疇,沒有永恒和絕對的公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公平是具體的歷史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任何公平都是一定社會關系的表現,歸根到底都是一定經濟關系的表現,不同的經濟結構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貫徹的公平內容也是極不相同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關系,而這種歷史關系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
處在不同經濟地位上的人,對特定利益格局是否公正會有不同的判斷。在小農經濟和小生產方式的歷史條件下,只能產生平均主義公平觀。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下,生產資料歸資本家占有,必然是“按資分配”的公平觀在整個社會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公平是有階級性的,每一個階級追求的公平是不同的。對此,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指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觀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在普魯士的容克看來,甚至可憐的專區法也是破壞永恒公平的,所以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
因此,公平必然是歷史的、具體的,任何超越歷史條件和脫離社會經濟的永恒的、抽象的社會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絕不是“永恒真理”。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社會經濟結構,其公平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公平區別于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公平,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公平也不同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按需分配的公平。
二、生產決定分配,資產階級的公平觀是虛偽的公平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的公平觀是建立在發達的商品經濟基礎上的“等價交換”,被掩蓋在看似公平的社會制度背后的,依舊是資本家追求利益、殘酷剝削無產階級的猙獰面目。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現實基礎,一旦離開這個領域,人與人之間表面上的那種平等和自由就會消失不見。資本主義的平等只是“平等地剝削勞動力”。在這種社會里,由于決定分配的權力直接來自于所有權,故而即使打著公平的旗號,占有著絕大部分物質資源所有權的資產階級也無法回避社會分配不公的現實。正因為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下虛假的公平有著這樣深刻的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才堅決反對用虛假的公平目標來欺騙大眾,反對把這種類似資產階級口號的“公平分配”、“平等權利”要求寫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上,以防止社會主義的公平觀念受到不良影響而誤入歧途。
三、生產力的現實發展水平決定了在未來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分配方式也會不同,分配方式將從形式上公平的按勞分配走向事實上公平的按需分配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針對拉薩爾“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分配給“社會一切成員”的論調,馬克思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總產品的分配原理,認為社會總產品在分配之前是“有折有扣”的。馬克思說:“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先進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嗎?難道經濟關系是由法的概念來調節,而不是相反,從經濟關系中產生出法的關系嗎?難道各種社會主義宗法分子關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種極不相同的觀念嗎?”馬克思的連續質問就是為了說明,作為法權觀念的公平歸根到底由經濟基礎所決定并反映經濟基礎的本質要求,而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企圖不觸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而囿于“ 資產階級框框”的公平觀,無論如何也難以伸張無產階級的公平理想;而拉薩爾“公平分配”的實質,只是一種脫開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的性質,圍繞著分配兜圈子的做法,暴露了其“分配決定論”的唯心史觀立場。
在批判拉薩爾“ 公平分配觀”的基礎上,馬克思具體闡述了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分配原則,闡述了社會主義公平的相對性和歷史性。在共產主義的第一個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由于“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即實行“ 按勞分配”原則。“它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所以就它的內容來講,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因而也是形式上的平等,內容上的不平等。而要完全實現公平的分配原則,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才有可能。“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endprint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論馬克思主義的公正觀[J].求索,1992,(4).
[2] 段忠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觀[J].哲學研究,2000,(8).
[3] 劉斌.馬克思主義公平分配觀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05,(3).
[4] 段忠橋.馬克思正義觀的三個根本性問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5).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iscussion abou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fair distribution view of Engels and Marx
SUN An-zhong
(Political department,Weifang college,Weifang 261061,China)
Abstract:Marx,Engels,the fair is a historic,restricting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productivity relative category,there is no eternal and absolute fairness.Distribution is determined by production,the bourgeoisie's perspective is the false view of justice.The reality of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decided in the future society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ion will be different,distribution will form a fair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towards the fact that fair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need.
Key words:Marx;Engels;distributive justice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