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紅蘭
摘要:分析了林業生產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探討了強化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以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生產
1引言
早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就已經向聯合國提出要求各國應致力于一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并且賦予了可持續發展更深刻的定義: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需求的發展模式。林業資源作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遭受著破壞性的砍伐,雖然在短時期內滿足了人們的發展需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卻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損害了后代子孫的利益。因此,在林業生產過程中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十分必要的。要求我們必須在發展和生產過程中深入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方面都應構建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以促進我國林業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2林業生產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1林業生產的作用
由于林業生產周期較長,在采伐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也沒有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生產,因此一直以來我國農民種植樹木的積極性較低,使得我國林業生產受到限制。在我國林業生產缺乏一定規模時,加快林業產業化改革的步伐,有效提高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實現林業生產的現代化,必然可以打造出質量更好的林產品。通過對林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管理,建立林業生產、供應、銷售一體化經營體制,必然會有效促進當地林業經濟的發展,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如果在林業生產過程中采用合理、科學的管理和限制措施,實現林業產業管理模式的現代化,也必然可以保證在林業生產過程中加大對環境的保護[1]。
2.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林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實質上是一把雙刃劍,林業生產在給人們帶來經濟效益和改善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加劇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生態系統環境破壞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人們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并且通過在林業生產中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來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爭取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目標[2]。林業可持續發展在林業生產中的應用,使林業在產業化過程中其資源得到了科學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保護了林業生態環境,維持了林業區的生態平衡。
2.3林業產業化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相互關系
如今我國林業生產已經逐步向林業產業化過渡,而林業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發展方向。加快促進林業產業化的實現,可以促使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可持續發展有效結合,并在此前提下建立完整的林業產業體系。一直以來,我國林業和農業都是相互關聯的基礎性產業,通過林業生產可以為農業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提供支持和服務,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則可以起到修復和維護當前荒漠化和濕地生態系統環境的作用,有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從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將林業產業化和林業可持續發展進行有效結合,不僅可以促進林業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生態系統和林業產業體系也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3強化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以科技推動林業發展
科技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策略,加強科技的發展可以實現經濟發展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因此,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通過依靠科技來發展林業經濟,不僅能夠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促進林業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3.2構建林業科技創新機制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依靠科技而不斷發展的,但是科技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不能夠混亂或者一層不變,那樣的科技發展對于改善林業發展狀況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在林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從而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除此之外,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林業”的概念已經被搬上歷史平臺,通過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林業管理的精確化和科學化,那么林業現代化的實現將為期不遠。
3.3加強林業應用技術的研究
為了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應該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時刻檢測森林生態系統的靜態和動態情況,以能夠從中發現更多保護生態環境的客觀規律;修復森林是目前最主要的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手段,為了達到實際需要的修復效果,相關研究部門和人員應該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的培育水平;進行林業生產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此,應不斷對相關的高新技術進行研究,利用研究的創新技術對傳統的木材加工和制造進行改良,以此提高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3]。
4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措施
實現林業產業化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結合,最主要的是對林業經濟結構進行合理優化。在優化林業經濟結構過程中,應分別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經濟結構進行合理優化。首先,在優化第一產業經濟結構過程中,應該以市場需求作為基本導向,加強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的建設;其次,在優化第二產業經濟結構過程中,應不斷開發新產品,利用先進加工技術將低層次原料加工逐步轉變成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最后,在優化第三產業經濟結構過程中,應促進森林旅游業和花卉的發展。總之,每一產業結構中,都必須對生產力布局進行大力調整,及時淘汰落后的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不斷研發和培育新型產業,從全方位、多層次的角度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5林業生產的經濟和生態雙效益的實現
5.1采取林農結合生產模式
在采用林農結合生產模式過程中,應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采用科學的生產和管理方法,以林業為主實行多種經營方式的生產模式。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盡量推廣集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于一身的經濟作物,例如,實行林草間作、林藥間作等種植模式,不斷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最終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
5.2實行多樣化造林
造林,不僅是為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也是為了達到一種良好的景觀效果,更是一種為獲取經濟效益而采取的一種方法。因此,為了保證林業生產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實現,應采用多樣化的以林養林方式,可以發展苗木養林方式,可以發展林木加工養林方式,也可以加大力度發展經濟果林養林方式等多種造林方式。農民則可以采取林苗結合、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果結合等方法,提高林地產出和經濟收益,從而在保護林地生態環境的同時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6結語
林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林業的發展,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在大力發展林業的同時應將林業產業化與林業可持續發展進行有效結合,明確發展方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林業生產中,使其推動林業產業化改革的順利進行,最終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霍秀巖.談談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
[2] 柯水發,潘晨光,溫亞利,等.應對氣候變化的林業行動及其對就業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6).
[3] 高萬宏,張儼溥.試論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