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玲
摘要:對建水縣退耕還林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引起人們對建水縣退耕還林問題的關注,對退耕還林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支持,使得退耕還林不斷使建水縣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關鍵詞:退耕還林;問題;對策
1引言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地跨東經102°33′~103°11′,北緯23°~12′~24°10′之間,東鄰彌勒縣、開遠市、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接石屏縣,北同通??h、華寧縣毗鄰,東西橫距58km,南北縱距107km,全縣總面積3789km2。
2建水縣實施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
2.1宜傳力度不夠
由于宣傳不到位,宣傳措施不力,致使該縣部分群眾對退耕還林的方針、政策不理解。加之,近年來政府為了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積極調整農業結構,下達了一些經濟林種植任務,但由于資金、技術、管理措施等跟不上,群眾收獲甚微,造成了群眾對國家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持懷疑態度,顧慮重重,直接影響了群眾對退耕還林的積極性。
2.2規劃布局不合理
建水縣退耕還林規劃布局雖然在城鎮面山、公路沿線、河庫周圍、生態脆弱的地區,但集中度不夠。以2003年為例,退耕還林任務只有2.0萬畝,涉及到11個鄉鎮,32個村委會,搞平均主義,導致該縣退耕還林布局分散,退耕還林效果不明顯。
2.3樹種的選擇配置不當
樹種配置比例失調,營造純林比例過大,不能起到較好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防護的作用。而且,對如何建立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的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問題考慮不夠。當前植樹仍偏重于選植生長快、有經濟效益的直干桉、印楝等少數幾種樹種。
2.4傳統的“散養”'方式影響退耕還林成果
據調查,一般的農民每天放養一到兩頭牛、幾只甚至幾十只羊。那么,累計下來,一個村每天就有幾十頭牛、上百只羊在村莊周圍的山坡上啃食草皮、樹葉。這樣簡單的“散養”方式對山林草地植被破壞很大,與退耕還林及生態建設的大方針政策相違背。
2.5農村林業科技管理人員缺乏
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只對造林進行一定的經濟投入,而在今后的經營管理上未配套資金。俗話說“三分栽、七分管”,管理十分重要。退耕還林后,農村經營管理方面的科技人員較缺乏,一般退耕還林都布局在邊遠、貧窮、生態環境惡化的山區,百姓文化水平低,缺乏經營管理方面的科學知識。
2.6老百姓對退耕還林有顧慮
退耕還林后,按國家的方針政策,生態林補助錢糧8年,經濟林補助5年,經濟林5年后有一定的經濟收入。而生態林8年后,國家不補助錢糧,又沒有經濟收入,這是該縣老百姓對退耕還林最大的顧慮。
3對策與建議
3.1加大宣傳力度
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形式,如廣播、電視、墻報和黑板報,制作標語牌,宣傳手冊和掛圖等,使宣傳活動扎扎實實、生動活潑,收到成效。通過宣傳讓群眾明白,實施退耕還林,改善生態環境,符合發展生產力的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先進文化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退耕還林,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廣大群眾自身利益的要求。
3.2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
合理布局,搞好規劃設計必須要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點,相對集中,連片治理。也就是說,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地點選擇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這樣,既便于管理,又能形成規模,見到成效。而且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一片一片的治理,治理一片,見效一片,按照小流域的生態狀況,一個流域一個流域整治,使生態環境真正得到改善。
3.3因地制宜地選擇樹種,提高營造混交林的比例
在樹種配置時,應提倡合理配置營造混交林,混交林具有較好改善林內小氣候及林下土壤的能力,能起到較好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等防護作用,還具有控制病蟲害大發生,降低火險性,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還要從恢復自然生態結構和生物多樣性出發,多種鄉土植物,適生植物,實行喬灌草結合,多品種科學配置,營造區域系統所需的植物群落。
3.4實行封山禁牧,舍飼圈養
首先是明確管護主體。嚴格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受益”的政策要求,對退耕還林及時進行檢查驗收后,全部發放林權證,確定每一塊退耕還林地的林權歸屬,確定每一棵還林樹的受益人、管護人,做到林權、受益權到戶。其次是封山禁牧。各鄉鎮要建立護林隊,村村配備專職護林員,劃定區域,明確責任人,強化管護。第三是推廣舍飼圈養。抓住退耕還林的大好機遇,積極引導畜牧品種機構的調整和養殖方式的轉變,變地方畜種為優良畜種,變傳統的放牧方式為種草興牧、舍飼圈養,促進畜牧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型轉變,實現退耕還林和發展畜牧業的協調統一,開創生態畜牧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3.5培養農村林業科技管理人員
為了使退耕還林取得成效,發揮多種效益,政府必須采取措施,籌集資金,培訓農村林業科技管理人員,做好各村的林業技術指導工作,達到科學造林、學管科學經營,實現林業科技化。
3.6實施退耕還林應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
由于良田水肥條件好,交通方便,集中連片,便于集約經營,完全可實施高投入高產出的勞動技術密集型或智能農業、設施農業,讓有限的土地產出更高效的經濟效益。8年后國家取消糧食補貼,那時生態環境基本改善,經濟林進入盛產期,林茂糧豐,加上前期經濟結構調整給廣大農民帶來的經濟實惠,到時農民群眾自然也可豐衣足食了。
3.7生態移民
建水縣25°以上的坡耕地居多,均在退耕還林之列。一些村民甚至住在坡度高達以60°以上的山腰或山頂上。他們祖祖輩輩在貧瘠的土地上毀林、開荒、耕作,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而生存在這樣,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勞累終日,收獲微薄,也僅僅能勉強度日,根本就沒有致富的希望。退耕還林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要讓農民增收致富,早日奔小康。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易地安置這些村民,任其自生自滅,其結果既會阻礙退耕還林的進程,也不能實現富民的愿望。
3.8開發能源,加強資源管護,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保護生態環境
上山砍柴是建水縣毀林的直接原因之一。不開發利用新能源,此行為不可能終止,繼續毀林也在所難免,因為老百姓不可能吃生食。同時,由于山區多數山村交通不便,燃煤的成本高,生活拮據的現狀使他們中的多數人負擔不起購煤的費用,燒成本更高的液化氣簡直是奢望了。只有尋找更廉價、更實惠的新能源——沼氣池才是最佳出路。我縣到目前為止,已建成沼氣池33168口,占總戶數的24.5%,為了避免出現邊退耕邊毀林的現象,還必須加大力度發展沼氣村。
4結語
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截止到目前為止,全縣的退耕還林面積增加到12.9萬畝,經二類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森林覆蓋率由91年的19.7%增加到2005年的41.94%,退耕還林林工程的實施即改善了縣城周邊的生態環境條件,同時也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參考文獻:
[1] 趙曉平.黎城縣退耕還林創新有三招[J].中國林業,2003(6).
[2] 楊國平.對湘西退耕還林工程的幾點看法[J].中國林業,20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