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朱啟才
摘 要:云南省作為我國文化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有著文化產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雖然目前云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由于相關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其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滯后。從制度的視角對于云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指出一些關于制度上的問題,并提出一些相關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云南省;文化產業;制度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 )17-0043-04
一、云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大省,位于西南邊陲,受到周邊鄰國的影響,文化發展有著鮮明的特點。獨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環境、悠久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豐富深邃的民族文獻古籍、絢麗奪目的民族文學藝術、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風情,這些沉淀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構成了發展云南省民族文化產業的基礎。
(一)云南省文化資源豐富且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早
云南省文化產業起步較早,有著強烈的地域特色,在早期就對全國的文化產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廣播影視、娛樂傳媒、文化旅游等諸多方面給廣大國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云南省文化產業經過了思考起步、探索推進、快速發展的過程,就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云南特色的發展道路。云南省人文資源豐富,是全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有彝族、白族、壯族等2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云南省獨有民族,又有眾多民族分跨中越、中老、中緬國境而居。除此之外,云南省還有世界級文化遺產——澄江動物化石群,有人類和猿類共同的祖先——那瑪古猿的化石基地,還有蒼山洱海玉龍雪山,這些都是云南省發展文化產業獨有的文化遺產優勢。
(二)云南省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撐
目前,云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已完成了產業規劃,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行動綱要,明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6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6.5%;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將超過1 2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8%,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就業率有較大幅度增長;到2020年,全省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將達到10%左右,成為該省重要的支柱產業。2001年云南省文化及相關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未含個體經濟)118.03億元;2005年達到274.72億元,增長1.33倍,年均增長23.52%。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含個體經濟)由2001年的69.43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183.58億元,增長1.64倍,年均增長27.52%,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長速度。
(三)云南省政府對于文化產業采取了大力的扶持政策
從2011年起,云南省明確每年新增文化用地1萬畝。云南省全年建設用地在14萬畝左右,明確提出1萬畝文化用地還是第一次,這將有利于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及文化產業集聚。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增加為1億元,原來這一資金額度為2 500萬元,同時,建立10億元規模的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與此同時,省級文化事業建設費增加到每年8 000萬元。省財政設立了1 000萬元的云南文藝表彰經費。云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44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達6.1%,初步具備了支柱產業的條件,云南省成為全國6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的省份。
(四)云南省文化產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雖然云南省文化產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和制度缺陷。首先,資源總體開發力度不足與有效利用率不高,除昆明旅游區外,外線旅游設施建設較差,如東部旅游線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為主體,景區建設覆蓋面積較大,但旅游路線長,景區開發較差,服務設施還不配套,景觀資源的開發較單一,造成資源特色的浪費,開發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其次,文化產業精品產品少,大多質量不高。雖然近幾年來云南打出了“彩云之南”、“麗水金沙”等一系列的文化產品,其中“幕府風云”等影視著作還走上了央視黃金檔播出,但是這些與云南的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與此同時,近幾年來云南省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物質資源,但是與云南省文化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云南作為經濟落后的幾大省份之一,經濟建設還比較落后,雖然在昆明、大理等市區文化推廣還有一定基礎,但在那邊邊遠少數民族和偏遠山區的文化產業還很落后,而這些地區往往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值得我們去挖掘和推廣。 最后,對人才的缺乏。作為西部的經濟不發達的省份之一,對于優秀的人才缺乏吸引力,從而導致在策劃和管理上面無法取得跨越式的發展。人才是振興一個產業所不可或缺的,云南省文化產業想要迅猛發展必須引進相關的人才。
云南省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筆者認為,最先需要解決的是制度問題。一個健全的制度體系能夠更加合理的整合文化資源的相關配置,完善文化市場的體制和健康運行、提高經濟效益等諸多一系列的正面影響,接下來將對云南文化產業制度上相關的滯后性進行分析。
二、云南省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的制度分析
(一)缺乏相關制度整合,眾多產業零散,不能形成合力
文化屬于上層建筑,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它具有區域性和民族差異性。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且處于特殊地理位子的大省,如何正確處理這兩種屬性成為如何制定相關政策的重中之重。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均衡,地域差異較大。云南省的旅游資源很豐富,然而被世人所知的景點無非是西格里拉、大理、麗江等景點,被人們所了解的民族文化也僅僅只有少數幾十個而已,還有更多的文化資源等待著被挖掘。缺乏相應的制度去整合這些文化資源和產業,不同的民族和區域文化不應是僅僅的競爭關系而應該相互合作,整合成一條完整豐富的文化產業鏈。相關的政策不應該細分到各個區域,個人各自為陣,整體合力發揮不夠,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云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力量不夠理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政府在制定的宏觀指導與調控時要防止地方政府投資中的互相攀比,導致產業結構趨同造成產能過剩,不利于基層產業的合作和整合。endprint
(二)相關政治環境不理想,在法律和規定上缺乏強制力和執行力
由于立法的不完整,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確實保障云南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政策確實但無法可依的現象還存在,而且針對性政策不夠突出,政策之間缺乏相關聯。在產業融合,整合產業結構等工作之時,產生諸多不協調。相關的政策與制度往往缺乏硬性規定和要求,逐層下放到基層往往缺乏執行力。關于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資本等政策多數停留在意向階段,缺乏細則。專項政策不夠具體,基礎文化設施嚴重滯后,許多政策在落實的時候產生了諸多的困難和問題,影響了文化產業政策的真正實施。與此同時,我國對于文化產業的管理實行事業單位管理,相關行政管理機構的政治地位不高,統籌協調能力不強,而且地方層面的機構力量薄弱,自主發展能力受到限制,而且由于政府資金投入過大,隨之而來制定相關制度預防和解決貪污問題。
(三)云南省總體上走的是“資源依賴性”的路子,很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政策和制度忽視了對環境及資源的合理利用,沒有把可持續發展的精神真正的融入到思想和行動中去。旅游業作為一種相對綠色的發展經濟的確很合適云南省——這個天生具有自身環境優勢的西南大省,然而這也是在無形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隨著游客的增多隨之而來的是相應的污染和不可逆的破壞,很多景區已經不復往日,在環境保護上缺乏相應的硬性法規和政策來監管和治理,例如,云南省大理古城是我國保護較好的古城,系國家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旅游開發建設中,片面考慮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車行駛,將石板撤毀換為柏油路,破壞了石城的原有特色;石林外圍石柱及部分珍貴地質現象在采石活動中遭到破壞;瀘沽湖四周大規模采伐活動,嚴重地破壞了湖區生態環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積嚴重,湖邊常有泥石流發生,影響自然景觀;滇池,洱海等優質景區,都受到污染的影響和威脅。以上都是環境受到破壞的實例。云南文化產業的相應制度忽視了持續發展這一重要前提,僅僅著眼于眼前的經濟利益,這都將會給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困難。
(四)政府宏觀指導不夠,缺乏統籌規劃,產業內部結構亟待調整、優化
政府對整個文化產業的宏觀經濟分析、監測、預測機制尚不完整。產業結構上合力不足。傳統的文化產業的主導地位比較突出,資金、人才和技術優勢明顯;相比之下,新興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意型的現代化文化產業發展落后于傳統產業。雖然有部分優秀的民族文化產業企業,但總體說來其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產業化程度還比較低,因此,難以降低生產成本,開拓市場,這些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和阻力。與之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市場要素,中介服務不健全。而且,對于那種位于生產企業和消費群體的中介機構和企業,政府的關注力還不夠,缺乏相應的扶持和鼓勵政策。
(五)云南省政府注重形象工程方面投資,基礎文化產業的投資不足
云南省的旅游業十分發達,然而作為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地區,其基礎文化建設還很薄弱。文化產業的建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一味地宣傳和擴大帶來經濟效益的產業,吸引外來資金。由于大多數居民生活水平較為低下,而且缺乏相關政策用于服務普通民眾,普通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對文化產業有著很大的制約和限制。云南省文化產業要做大做強,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和基礎文化教育的加強是不可或缺的。一味地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形式和推廣,在進行到一段時間后必將遇到瓶頸,使發展受到限制。
關于云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滯后性只要是由于相關制度缺乏強制性和片面性,忽視了可持續性,合力和基礎諸多方面,從而導致云南省文化產業未能按照預期中的那樣高速發展,還有許多值得改進和加強的地方。
三、發展云南省文化產業的制度對策
(一)創新體制機制,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塑造云南文化產業品牌,發揮先進示范性作用,強化現代會展經濟理念,走專業化、品牌化之路
文化企業要自我發展就必須擁有屬于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重點扶持發展一批特色文化產品,要注意軟硬件設施的投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細化措施,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全面推進文化開放合作,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整合區域內的資源要素,努力實現內外聯動發展,實行“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民俗、歌舞、節慶等資源,打造有特色、大眾參與、娛樂性強的文化知名品牌。以整體發展觀念為指導,注意先后順序,系統開發,合理布局,推進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科技、文化與資本的結合,強化扶持措施,堅持兩手抓,實現兩促進。
(二)合理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加快產業結構轉型,盡快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市場依賴型”轉變,讓市場主導企業的發展
不應忽視文化的事業性質和它的特殊規律,積極扶持那些事業性、公益性強的和需要重點保護的文化藝術類和部門,避免價值與價格的背離,無法參與市場競爭,走向萎縮,導致整個文化事業的發展失衡。云南省文化產業要得到真正的高速發展必須迎合市場經濟的走向和大的趨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受得住市場競爭的沖擊和壓力。政府在推出一系列的保護政策的同時,也應該鼓勵和嘗試加快把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進程,加強競爭和合作。
合理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把集權、分權合于一體,對不同的文化產業或同一文化產業的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管理。要加強文化體制改革,就需要進一步理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分散文化權力,保留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集中文化權力的政策的同時,把一些文化權力交給地方,只增加對地方文化機構和文化組織的經濟資助,幫助其發展地方文化特色,調動地方興辦文化產業、組織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對于文化企業的事業單位也應該加強其經濟自主權,給其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最后,加強黨對文化產業工作領導,實現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三)發展區域核心競爭力,運用特定區域在經濟發展中所獨具的某些資源和條件endprint
綜合利用多種資源配套開發,構建以昆明市為中心的文化交流、推廣及創新的中心,進一步發揮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昆明市作為省會,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位于全省前列,是最為理想的文化產業發展基地。作為省會城市,文化相關部門的監管和政策更容易落實和實施,打造云南省文化產業的龍頭。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文化產業調整和發展進程,合理的配置各種生產要素組合。
(四)對相關文化企業進行一系列的深入的制度和政策的改革
首先,轉變管理單位制度,完善經營體制,切實政事分開,從而從源頭上降低貪污行為的發生。其次,健全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有效”人事管理制度。文化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人才強文化才強。只有聘用更加優秀的人,才能真正的促進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最后,加強公眾參與,完善監督監管機制,加強管理的透明化。有了公共監督的參與,相關工作會更加的透明盒公正,有利于企業的高效和穩定健康的發展。與此同時,防止部分企業和個人的尋租行為的發生,同時加大對貪污腐敗的打擊,清理政府和企業內部的蛀蟲。
(五)加強基礎文化建設,促進基層文化事業建設與產業發展
財政應成立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于基礎文化產業的建設,并嚴格監控資金的使用情況,尤其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邊境縣和貧困縣,更要加強保障和監察,使縣鄉文化館、文化站登記處設施建設確實到位。同時,應加強民眾的基礎文化教育,加強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結合云南省民族文化資源豐厚、民族文化強省,集中力量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把云南省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
云南作為西南地區經濟不發達的幾省之一,坐擁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是其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發展文化產業成為目前需要關注的焦點。然而,由于文化產業的相關制度的不健全和滯后,導致其無法按照預期和規劃高速發展。因此,筆者認為,需要推出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機制,例如,產業結構調整,宏觀調控傾斜,人員編制的重新管理等方面,來打破僵化的滯后制度,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穎.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經濟師,2010,(6).
[2] 鄭海.構建云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關于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一體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06,(1).
[3] 龐英姿.云南文化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問題研究[J].中國商貿,2009,(11).
[4] 劉佳云,張世慶.云南文化產業現狀及發展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7,(3).
[5] 程恩富.文化經濟學通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6] 劉世錦.文化遺產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7] 課題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07,(12).
[8] 李佳.關于地方文化產業政策與國家宏觀政策相結合和思考[J].商業時代,2011,(28).
[9] 李炎,王佳,陳芳.經濟與文化互動——云南文化產業也持續發展的載體分析[J].經濟研究,2005,(5).
[10] 范道桂.云南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J].民族藝術研究,2002,(5).
[11] 范建華.論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J].學術探索,2004,(4).
[12] 楊吉華.完善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幾點思考[J].黃山學院學報,2007,(2).
[13] 趙曉紅,丘淑芳.云南文化產業的時代審視與發展思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29).
[14] 云南省文產辦、云南省社科院課題組.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進程[J].云南社會科學,2006,(6).
[15] 朱海英.云南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3,(1).
Analysis of the system of Yunnan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ZHAO Liang,ZHU Qi-cai
(Finance and economy college,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tThe Yunnan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e resources of our provi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be richly endowed by nature resources.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has already begun to take shape,but the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 its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la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some of the issues of the system,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Yunnan province;culture industry;system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