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偉
摘 要:基于合法性視角,探討網絡導向與新創績效之間的關系,提出網絡導向在內、外部合法性的中介效應下對新創企業績效具有積極作用。此外,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構建網絡導向、合法性與新創企業績效研究模型,為后續實證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導向;合法性;新創企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016-03
引言
目前,中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一方面市場體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政府在項目批準和資源的控制上仍有很大的掌控權”(杜運周等(2012)[1])。而對于新企業來說,資金、信息和經驗等資源相比成熟企業都非常有限。因此,在這一背景下,網絡關系的利用對新創企業來說至關重要。Zhao,L,and Aram,J,D(1995)[2]在中國情景下研究網絡活動對于新創企業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網絡能力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然而,制度合法性理論則揭示了新創企業需要克服“合法性門檻”并整合資源,以獲得企業成長(Zimmerman,et al,2002)[3]。新創企業由于資源有限,缺乏交易記錄,其產品和服務在初期較難迅速得到關鍵利益者的認可和支持,必需整合資源和采取合法性策略。
總之,現有的網絡理論與合法性理論,分別解釋了新創企業成長的部分邏輯,但是整合兩種理論來探究網絡對于對新創企業合法化成長過程的研究卻很少。本文正是基于這一思路,將網絡導向、合法性與新創企業績效這三個變量融入一個分析框架,試圖打開網絡導向與新創企業成長間合法化黑箱。
一、理論背景
(一)網絡導向
轉型經濟背景下,企業往往借助關系網絡以降低對市場體制和制度體系的模糊性,新創企業本身就存在著新生劣勢,在獲取企業生存及成長資源時更是如此。Barnir & Smith(2002)[4]則從管理學角度把網絡導向視為企業構建和維持網絡關系的傾向及態度。Sorenson等(2008)[5]認為網絡導向由合作性、關系關注度和開放性管理三個層面構成。合作性是指企業注重內部組織成員的溝通及外部關系的合作,通過廣泛的信息交流、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和化解沖突,是網絡導向的本質體現;關系關注度表示企業積極與外部關系溝通交流,進而建立良性關系,包括上下游企業、顧客、金融企業、政府部門等;開放性管理主要針對企業內部進行靈活、有機式的管理,如去集權化等。
(二)合法性
合法性是政治科學和制度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是一種能有效解釋和分析現實問題的理論框架。企業合法性是指在一個由社會構建的規范、價值、信念和定義的體系中,企業的行為被認為是可取的、恰當的、合適的一般感知和假定(Suchman,1995)[6]。關于合法性的分類,眾多學者依據各自研究的需要,從不同角度對合法性進行了劃分。樂琦(2012)[7]出于并購雙方的考慮,將并購合法性分為外部并購合法性和內部并購合法性。新創企業面臨的制度環境有外部和內部之分,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政府、上下游企業、消費者等)對企業及其行為會有一定的判斷和認知,內部利益群體也會對企業的合法性產生一定的作用,于是就產生了外部合法性和內部合法性問題(Chan & Makino,2007)。本文參考其觀點,從合法性來源出發,將新創企業合法性分為外部合法性和內部合法性。
(三)新創企業績效
新創企業是指處于創業期的企業,必須經歷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和青春期(Adizes,1988)[8]。由于新創企業有“新”和“小”的先天劣勢(蔡莉等,2010)[9],其成長重要性往往大于獲利性。因此,在衡量新創企業績效時不能只關注財務指標,還需要考慮到其成長因素,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新創企業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種“績效”。張玉利,李乾文(2009)[10]在研究創業導向與組織互動的關系中,對組織績效的測量使用了銷售收入增長率、市場占有率、稅前利潤增長率。其中,銷售收入增長率、市場占有率屬于成長性指標;稅前利潤率屬于獲利性指標。因此,本文也采用成長性績效和獲利性績效來描述新創企業績效。
二、研究命題
(一)網絡導向與新創企業績效關系
網絡活動是指企業積極構建和利用關系網絡來獲取信息和資源的一系列行為(Dubini & Aldrich,1991)[11],它能夠積極促進企業成長,特別是跨文化的網絡活動(Donckels & Lambrecht,1994)。當企業表現出較強的網絡導向時,企業選擇合作與溝通的網絡活動相對較多,進而其能夠利用的結構洞(Burt,1992)[12]也就越多。企業與關系網絡相互間交流越多,其交換的資源、得到的信息和建議也就越多,從而對企業成長的作用就越大(Hansen,1995)[13]。在網絡導向驅動下,企業在內部是一個成熟有效率的團隊,合作、溝通、知識共享,在外部則通常處于網絡中心位置,資源和信息快速準確且低成本(任萍,2011)[14]。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題:
P1 網絡導向對新創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1a 新創企業越重視合作性,新創企業績效越高;P1b新創企業越重視關系關注度,新創企業績效越高;P1c新創企業越重視開放性管理,新創企業績效越高。
(二)網絡導向與合法性關系
合法性是新創企業生存與成長的重要資源(Zimmerman & Zeitz,2002)[3],新創企業不斷地與相關利益者合作和溝通實際上就是企業獲取合法性的過程(杜運周等,2009)[15]。首先,那些積極與企業內、外部關系進行合作的新創企業,往往比較容易形成信任和認同度(Wenpin Tsai & Sumantra Ghoshal,1998)即合法性。其次,當新創企業有較強的網絡導向時,通常會以一個主動的、核心的位置處于網絡關系中,進而會提升企業自身的聲望,這種聲望可以使企業快速得到所處行業的認可,即獲得行業合法性(任萍,2011)[14]。Yiu & Lau(2008)[16]在研究新興市場的新創企業時提出,較好的政治聯系是新創企業的聲譽資本之一,有助于獲得制度合法性。另外,新創企業在內部時行開放性管理,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員工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企業管理中,另一方面使得企業不斷改善,更好適應環境,獲得較高的內部合法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題:endprint
P2 網絡導向對合法性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2a 合作性積極促進外部合法性與內部合法性;P2b 關系關注度積極促進外部合法性;P2c 開放性管理積極促進內部合法性。
(三)合法性與新創企業績效關系
新創企業低存活率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法性,即創業者沒有贏得相關利益者的信任和既有制度的認可(Aldrich & Fiol,1994)[17]。因此,新創企業成長必須采取合法化戰略,跨過合法性門檻,獲得制度情境內合法性(杜運周,2008)[18]。曾楚宏等(2008)[19]認為,合法性能給新創企業帶來一致性和可信性,幫助獲得聲譽和認可,進而促進新創企業成長。樂琦(2012)[20]在研究并購后高管變更、合法性與并購績效的關系時,結果表明外部合法性和內部合法性積極作用于并購績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題:
P3 合法性對新創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3a 外部合法性積極促進新創企業績效;P3b 內部合法性積極促進新創企業績效。
(四)合法性的中介效應
新創企業正是因為存在新進入缺陷和資源稟賦有限,才使得其生存與成長得不到必要的保證。因此,通過較高的網絡導向,取得外部合法性和內部合法性,對新創企業績效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新創企業通過與內、外部的積極合作,獲得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認知,進而促進了新創企業的生存與成長;新創企業積極建構和維持社會關系網絡,取得網絡的合法性認同,進而實現資源整合促進新創企業獲利和成長績效;新創企業提倡靈活式管理,得到員工的信任,進而獲取企業績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題:
P4 合法性在網絡導向與新創企業績效間起中介作用;P4a 外部合法性在合作性與新創企業績效間起中介作用;P4b 內部合法性在合作性與新創企業績效間起中介作用;P4c 外部合法性在關系關注度與新創企業績效間起中介作用;P4d 內部合法性在開放性管理與新創企業績效間起中介作用。
三、模型構建與研究展望
綜上,我們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網絡導向是構建和維持網絡關系以解決問題,獲取幫助的態度和傾向,由合作性、關系關注度和開放性管理三個維度構成;合法性反映了內、外部利益相關群體對企業行為的認知和認同,分內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新創企業績效體現了企業存在的理由,由獲利性指標和成長性指標來衡量;網絡導向在合法性的中介作用下積極影響新創企業績效。本文基于規范分析的邏輯搭建了一個“網絡導向—合法性—新創企業績效”研究框架,未來需要進一步的實證分析來檢驗網絡導向、合法性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此外,此框架未探討合法性與新創企業績效的各維度一一對應關系,即外部合法性或內部合法性對獲利性還是成長性作用更明顯的問題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杜運周,劉運蓮.創業網絡與新企業績效:組織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及其啟示[J].財貿研究,2012,(5):121-130.
[2] Zhao,L.,Aram,J.D.Networking and Growth of Young Technology-intensive Ventures In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
10 (5):349-370.
[3] Zimmerman M,Zeitz G.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3):414-431.
[4] Barnir A.and Smith K A.Interfirm Alliances In the Small Business: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2,40(3):219-231.
[5] Sorenson,R L.Cathleen A.Folker,Keith H.Brigham.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 Orientation:Achieving Business Success through Collab-
orative Relationship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32(4):615-634.
[6] Suchman.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571-610.
[7] 樂琦.并購合法性與并購績效:基于制度理論視角的模型[J].軟科學,2012,(4):118-122.
[8] Adizes,I.Corporate Lifecycles: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J].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ress,
1988,11-36.
[9] 蔡莉,單標安,周立媛.新企業市場導向對績效的影響——資源整合的中介作用[J].中國工業經濟,2010,(11):77-86.
[10] 張玉利,李乾文.公司創業導向、雙元能力與組織績效[J].管理科學學報,2009,(1):137-152.endprint
[11] Dubini,P.and H.Aldrich.Personal and Extended Networks are Central to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
1991(6):305-313.
[12] Burt,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3] Hansen E.L.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nd New Organization Growth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5,19(4):7-19.
[14] 任萍.新企業網絡導向、資源整合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15] 杜運周,任兵,張玉利.新進入缺陷、合法化戰略與新企業成長[J].管理評論,2009,(8):57-65.
[16] Yiu D W,Lau C M.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s Resource Capital Configuration in Emerging Market Firm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32(1):37-57.
[17] Aldrich,Fiol.Fools Rush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4):645-670.
[18] 杜運周,張玉利.穩健合法化戰略與創新市場化整合研究—— 一個綜合模型[J].科學管理研究,2008,(4):14-17.
[19] 曾楚宏,朱仁宏,李孔岳.基于戰略視角的組織合法性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2):9-15.
[20] 樂琦.并購后高管變更、合法性與并購績效——基于制度理論的視角[J].管理工程學報,2012,(3):15-21.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