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芃博
摘 要:分析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必要性,并結合南陽市實際提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須以農村土地經營權的確權為前提,為政府提供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土地經營權;流轉確權;南陽市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041-02
一、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必要性分析
在當前直接建立土地交易市場進行土地交易存在眾多法律障礙及利益糾葛,但我們可以在現有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間接實現農業生產要素通過市場進行配置。
筆者從三個方面分析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必要性。
第一,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能提高農民收益。經濟學告訴我們,交易能增進雙方的收益,原因是對同一件產品不同人賦予它的價值不同。產品通過交易從賦予價值低的人手中流向賦予價值高的人手中,賣方以高于其心理價位的價格出售,買方以低于其心理價位的價格購入,通過公平交易雙方收益增加。土地經營權也是如此,同一塊土地在不同人手中經營的產出不同,通過流轉使土地經營權流向更善于經營的一方能帶來產出的增加。
第二,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現代化的設施設備的投入,投入的主體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個人。政府投入會帶來投資效率低下等問題,還會出現“公地悲劇”,設施的維護將變得非常困難。個人投資則必然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由于設施設備投資屬于固定資產投資,只有土地經營規模足夠大,其產出能較大程度的稀釋投資者的固定成本,投資者才愿意投資。也就是說土地經營權通過流轉不斷集中以形成規模,才可能帶來先進農業設施設備的投入。
第三,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有助于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水平是判斷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城鎮化建設是邁向現代化的必要步驟。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可以解除土地對農民的束縛,使農民可以通過權利的轉讓獲得一定的資本以更好從事其他產業,實現人力要素流向城市以實現向高產值產業轉移。
二、南陽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前提
盡管農村土地承包法已實施11年,南陽市農民事實上一直擁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但并沒有簽訂家庭承包合同,更沒有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這也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已實施9年而南陽市土地流轉的比率卻非常小的直接原因。因為雖然農民事實上有權并切實使用了耕地,但耕種的地塊、面積可能變動,使用期限也不明確。因此農民在土地使用方面面臨一系列不確定性,自己在耕地投入方面都面臨風險,更何況將這種不清楚的承包權轉讓給他人。
因此要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順利流轉,先要明確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須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合理引導農民通過召開村民會議,商定承包方案,簽訂承包合同。
在承包合同條款中,承包期限至關重要,承包期限越長,承包方對土地的使用權就越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價值就越大,其在流轉過程中實現越容易,能給承包方帶來更大收益。土地承包法規定耕地承包期為30年,因此應引導農民在簽訂耕地承包合同時盡量將期限定為30年。此外為了突破法律障礙,進一步延長承包期限,在簽訂承包合同時可以加一條期滿優先續約權,這樣從事實上最大限度延長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期限。
除承包期限外,承包土地的用途也非常重要。合同條款中,承包土地用途限制的越松,農民土地經營權的范圍就越廣。農民可以自行決定土地用途的范圍越廣,就越能在更大選擇空間中實現利益最大化。同時,農民土地使用權越大,在轉讓承包經營權時,受讓方也能獲得更大的使用權,既有利于促進土地的流轉,也能增加農民轉讓土地經營權的收益。
三、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措施
同其他商品的交易一樣,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轉讓應遵循自愿、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由交易雙方自行商定。但市場交易是有成本的,當交易成本過大時會阻礙交易的發生,因此需要政府幫助創造條件,減少交易障礙。總的來說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運作的程序
為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順利流轉,應開展免費或低費用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工作。《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8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登記采用登記對抗主義。這樣如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而未登記,對流進方而言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不穩定的。因此,通過低成本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有助于增加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性,規范并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農戶在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時,應鼓勵引導簽訂書面合同,這樣能減少爭議,并在爭議發生時也較易解決,減少交易成本。為此,基層政府應加強土地流轉的合同化管理,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并向流轉當事人提供統一制訂的土地流轉文本,指導流轉雙方選擇適當的土地流轉形式,并引導合同簽訂,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確保土地流轉規范有序。
(二)規范土地市場中介服務組織
在市場上,交易中介能把眾多買方和賣方信息組織起來以增進市場交易效率。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與普通商品交易不同,流轉的過程需要經歷土地估價、談判、簽約、登記等眾多環節,更需大力發展委托代理、法律咨詢、資產評估、土地保險、土地融資等中介服務組織。中介服務組織的介入可以改變農民處于信息劣勢的狀態,增進其對自己土地的價值全面認識,保障農民利益。因而政府應對從事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組織給予一定的支持。另外,政府也可以搭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公共信息平臺,在平臺上實時發布土地經營權交易雙方信息,并為交易雙方提供法律、政策支持。
(三)鼓勵金融組織支持
農業規模化實現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逐步積累,逐漸受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另一種是一次性受讓大規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后一種方式可以實現規模經營,經營者能采用先進生產方式提高土地經營的效益。然而大規模受讓土地承包經營權需向轉讓方支付大量費用,而且規模化經營也需要投入大量固定資本,對于受讓方而言,資金問題較為困難。因此,政府需引導鼓勵金融組織向土地承包方發放貸款,并可嘗試允許土地承包方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以獲取金融組織的資金支持,以促進土地經營權的順利流轉。
參考文獻:
[1] 趙先立,李子君.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制約因素與相關制度完善的建議[J].中共寧波市黨委學報,2013,(2).
[2] 詹和平.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實證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24).
[3] 王一天,夏顯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影響因素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12,(1).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