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芳
摘 要:以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現狀為依據,分析泰州區域產業結構與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的匹配情況。針對兩者之間存在的不適應,提出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專業結構、政企校三方聯動設置專業和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時調整專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高職高專;專業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11-02
高職高專教育是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它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是否與當地產業結構相適應關系到高職教育能否發揮其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同時關系到高職教育自身的發展和繁榮。
一、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現狀
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自古就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優越的區位優勢,凸顯泰州市承南啟北交通樞紐重要地位。全市總面積5 787平方公里,總人口507萬,現轄靖江、泰興、興化3個縣級市,海陵、高港、姜堰3區和泰州醫藥高新區。目前現有高職院校兩所,一所本科、專科兼有的公辦本科院校。其中有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州學院——原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5個本科專業,其余都是專科專業)。以泰州市2013年高職高專招生計劃為計算數據源,按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進行分類統計匯總,2013年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覆蓋專業大類目錄所有19 個專業大類的15個專業,覆蓋率為78.9%;開設專業115 個,覆蓋率為14.7%。其中,農林牧漁類、生化與藥品類、制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財經大類、醫藥衛生大類等六大類專業的布點數占總開設專業數的66.9%,招生計劃數占到泰州市高職高專總計劃數的72.5%。
二、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
泰州市是全省轉型升級示范區,努力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著力構建以傳統優勢產業裝備制造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和若干個新興產品集群為主體的“1+3+N”產業體系,形成以中國醫藥城、出
口加工區、新能源產業園、沿江產業帶、里下河經濟板塊為輻射帶動的“一城一區一園一帶一塊”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三大新興產業強勁呈現異軍突起之勢[1]。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 000億元;2012年達2 422.61億元,是2002年的4.86倍。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而相對于泰州市經濟轉型升級的快速變化,泰州市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如表2所示。
2012 年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比重為7.1:53.1:39.8。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分別為20:32.2:47.8,招生計劃人數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3.1:33.2:43.7。從數據分析顯示,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比例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格局,第一、三產業設置的專業數和招生人數比重高于第一、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其中,第二產業設置的專業數和招生人數比重遠遠低于第二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開設的專業和招生人數都集中在計算機應用技術、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專業重復設置情況非常嚴重;覆蓋第三產業所設置的專業重復率較高,如財經大類共設置13個專業,招生計劃人數1 093人,占第三產業招生計劃人數的31%,公共事業大類和法律大類設置專業數僅為一個,每個專業招生計劃人數不超過50人,而材料與能源大類專業開出率為零,與產業對應的生物醫藥專業和電子信息專業很少。
三、泰州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的幾點思考
1.根據泰州產業體系優化專業結構。雖然不能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完全吻合,但高職高專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定位,決定了必須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泰州高職高專院校應緊緊圍繞“1+3+N”產業體系的要求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對吻合的核心專業和外圍專業,依據產業集群或行業產業鏈,重點建設若干個以重點專業為主干、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應緊扣農牧產業鏈設置相關專業,依據脫水蔬菜、水稻與弱筋小麥加工、植物油加工、銀杏系列產品、快速食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增設相關專業。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是3所高職高專院校中唯一一所綜合類的高職院校,學院在現有設立的專業基礎上,緊緊圍繞泰州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設立裝備制造、醫藥、建筑、經管四大專業群,尤其是醫藥專業群可以圍繞研發、制造、流通和醫療康健這一產業鏈進行建設,加快建設光伏發電技術、造船和現代物流專業。泰州學院中專科專業應主要圍繞泰州地區基礎教育、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產業設置相關專業群。對于3所高校重復設置的相關專業如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市場營銷和計算機技術等相關專業,高職院校應緊扣學院的專業群建設,杜絕學生人才培養的批量生產,高職院校之間以及學院內部各專業群之間要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依托產業開設相關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方向明確,畢業生更具就業優勢。
2.政、企、校三方聯動設置專業。從生存發展狀況來看,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都力圖實現與地方政府及區域產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也出現了職業導向、訂單式、模塊+崗位、半工半讀等人才培養模式[2]。但是地方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各自的利益訴求有別,這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是否成功,是否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泰州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必須建立以政府部門宏觀控制為主,積極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加快建立產學研基地、研發中心和“校企聯盟”等緊密型合作機構,多種合作主體共同參與管理和決策,形成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四方聯動的專業建設格局。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對高職院校新設專業是否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審查和評議,防止專業設置的盲目性和重復性,促進各校建立自己的優勢專業,發揮規模效應,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高職院校要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聯系,引導校企合作由短期、松散、單項合作,向長期、緊密、系統合作轉變,在為行業企業輸送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同時還可進一步對接社會,承擔社會人員和行業人員培訓,實現行業、企業與高職教育的有效結合,發揮出區域化辦學的最大系統功能,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泰州市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人才需求。
3.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時調整專業。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專業的設置極易受到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和開放性。專業設置要適應經濟轉型的發展,就要對社會需求作出迅速反應,適時適度地開發新專業、調整和淘汰老專業[3]。高職高專院校應聯合高教研究室、招生辦、就業指導中心和校企合作辦公室持續地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及中長期經濟發展的藍本、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數據、畢業生就業數據、各專業歷年招生的數據,定期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與分析報告。在專業設置中可采用學科專業交叉符合的方法,把一些技術成分復雜、相近的專業先進行整合,然后根據產業機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逐步開設專業方向,待市場需求量加大時,再將其獨立設置專業。
參考文獻:
[1] 泰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2] 樂軍波.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符合區域社會需求的思考[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3] 於實.順應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煥發高職教育生命力[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11).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
摘 要:以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現狀為依據,分析泰州區域產業結構與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的匹配情況。針對兩者之間存在的不適應,提出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專業結構、政企校三方聯動設置專業和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時調整專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高職高專;專業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11-02
高職高專教育是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它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是否與當地產業結構相適應關系到高職教育能否發揮其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同時關系到高職教育自身的發展和繁榮。
一、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現狀
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自古就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優越的區位優勢,凸顯泰州市承南啟北交通樞紐重要地位。全市總面積5 787平方公里,總人口507萬,現轄靖江、泰興、興化3個縣級市,海陵、高港、姜堰3區和泰州醫藥高新區。目前現有高職院校兩所,一所本科、專科兼有的公辦本科院校。其中有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州學院——原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5個本科專業,其余都是專科專業)。以泰州市2013年高職高專招生計劃為計算數據源,按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進行分類統計匯總,2013年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覆蓋專業大類目錄所有19 個專業大類的15個專業,覆蓋率為78.9%;開設專業115 個,覆蓋率為14.7%。其中,農林牧漁類、生化與藥品類、制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財經大類、醫藥衛生大類等六大類專業的布點數占總開設專業數的66.9%,招生計劃數占到泰州市高職高專總計劃數的72.5%。
二、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
泰州市是全省轉型升級示范區,努力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著力構建以傳統優勢產業裝備制造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和若干個新興產品集群為主體的“1+3+N”產業體系,形成以中國醫藥城、出
口加工區、新能源產業園、沿江產業帶、里下河經濟板塊為輻射帶動的“一城一區一園一帶一塊”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三大新興產業強勁呈現異軍突起之勢[1]。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 000億元;2012年達2 422.61億元,是2002年的4.86倍。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而相對于泰州市經濟轉型升級的快速變化,泰州市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如表2所示。
2012 年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比重為7.1:53.1:39.8。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分別為20:32.2:47.8,招生計劃人數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3.1:33.2:43.7。從數據分析顯示,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比例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格局,第一、三產業設置的專業數和招生人數比重高于第一、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其中,第二產業設置的專業數和招生人數比重遠遠低于第二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開設的專業和招生人數都集中在計算機應用技術、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專業重復設置情況非常嚴重;覆蓋第三產業所設置的專業重復率較高,如財經大類共設置13個專業,招生計劃人數1 093人,占第三產業招生計劃人數的31%,公共事業大類和法律大類設置專業數僅為一個,每個專業招生計劃人數不超過50人,而材料與能源大類專業開出率為零,與產業對應的生物醫藥專業和電子信息專業很少。
三、泰州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的幾點思考
1.根據泰州產業體系優化專業結構。雖然不能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完全吻合,但高職高專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定位,決定了必須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泰州高職高專院校應緊緊圍繞“1+3+N”產業體系的要求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對吻合的核心專業和外圍專業,依據產業集群或行業產業鏈,重點建設若干個以重點專業為主干、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應緊扣農牧產業鏈設置相關專業,依據脫水蔬菜、水稻與弱筋小麥加工、植物油加工、銀杏系列產品、快速食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增設相關專業。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是3所高職高專院校中唯一一所綜合類的高職院校,學院在現有設立的專業基礎上,緊緊圍繞泰州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設立裝備制造、醫藥、建筑、經管四大專業群,尤其是醫藥專業群可以圍繞研發、制造、流通和醫療康健這一產業鏈進行建設,加快建設光伏發電技術、造船和現代物流專業。泰州學院中專科專業應主要圍繞泰州地區基礎教育、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產業設置相關專業群。對于3所高校重復設置的相關專業如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市場營銷和計算機技術等相關專業,高職院校應緊扣學院的專業群建設,杜絕學生人才培養的批量生產,高職院校之間以及學院內部各專業群之間要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依托產業開設相關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方向明確,畢業生更具就業優勢。
2.政、企、校三方聯動設置專業。從生存發展狀況來看,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都力圖實現與地方政府及區域產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也出現了職業導向、訂單式、模塊+崗位、半工半讀等人才培養模式[2]。但是地方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各自的利益訴求有別,這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是否成功,是否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泰州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必須建立以政府部門宏觀控制為主,積極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加快建立產學研基地、研發中心和“校企聯盟”等緊密型合作機構,多種合作主體共同參與管理和決策,形成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四方聯動的專業建設格局。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對高職院校新設專業是否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審查和評議,防止專業設置的盲目性和重復性,促進各校建立自己的優勢專業,發揮規模效應,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高職院校要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聯系,引導校企合作由短期、松散、單項合作,向長期、緊密、系統合作轉變,在為行業企業輸送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同時還可進一步對接社會,承擔社會人員和行業人員培訓,實現行業、企業與高職教育的有效結合,發揮出區域化辦學的最大系統功能,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泰州市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人才需求。
3.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時調整專業。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專業的設置極易受到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和開放性。專業設置要適應經濟轉型的發展,就要對社會需求作出迅速反應,適時適度地開發新專業、調整和淘汰老專業[3]。高職高專院校應聯合高教研究室、招生辦、就業指導中心和校企合作辦公室持續地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及中長期經濟發展的藍本、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數據、畢業生就業數據、各專業歷年招生的數據,定期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與分析報告。在專業設置中可采用學科專業交叉符合的方法,把一些技術成分復雜、相近的專業先進行整合,然后根據產業機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逐步開設專業方向,待市場需求量加大時,再將其獨立設置專業。
參考文獻:
[1] 泰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2] 樂軍波.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符合區域社會需求的思考[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3] 於實.順應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煥發高職教育生命力[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11).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
摘 要:以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現狀為依據,分析泰州區域產業結構與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的匹配情況。針對兩者之間存在的不適應,提出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專業結構、政企校三方聯動設置專業和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時調整專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高職高專;專業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11-02
高職高專教育是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它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是否與當地產業結構相適應關系到高職教育能否發揮其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同時關系到高職教育自身的發展和繁榮。
一、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現狀
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自古就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優越的區位優勢,凸顯泰州市承南啟北交通樞紐重要地位。全市總面積5 787平方公里,總人口507萬,現轄靖江、泰興、興化3個縣級市,海陵、高港、姜堰3區和泰州醫藥高新區。目前現有高職院校兩所,一所本科、專科兼有的公辦本科院校。其中有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州學院——原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5個本科專業,其余都是專科專業)。以泰州市2013年高職高專招生計劃為計算數據源,按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進行分類統計匯總,2013年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覆蓋專業大類目錄所有19 個專業大類的15個專業,覆蓋率為78.9%;開設專業115 個,覆蓋率為14.7%。其中,農林牧漁類、生化與藥品類、制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財經大類、醫藥衛生大類等六大類專業的布點數占總開設專業數的66.9%,招生計劃數占到泰州市高職高專總計劃數的72.5%。
二、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
泰州市是全省轉型升級示范區,努力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著力構建以傳統優勢產業裝備制造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和若干個新興產品集群為主體的“1+3+N”產業體系,形成以中國醫藥城、出
口加工區、新能源產業園、沿江產業帶、里下河經濟板塊為輻射帶動的“一城一區一園一帶一塊”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三大新興產業強勁呈現異軍突起之勢[1]。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 000億元;2012年達2 422.61億元,是2002年的4.86倍。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而相對于泰州市經濟轉型升級的快速變化,泰州市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如表2所示。
2012 年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比重為7.1:53.1:39.8。泰州市高職高專專業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分別為20:32.2:47.8,招生計劃人數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3.1:33.2:43.7。從數據分析顯示,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比例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格局,第一、三產業設置的專業數和招生人數比重高于第一、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其中,第二產業設置的專業數和招生人數比重遠遠低于第二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開設的專業和招生人數都集中在計算機應用技術、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專業重復設置情況非常嚴重;覆蓋第三產業所設置的專業重復率較高,如財經大類共設置13個專業,招生計劃人數1 093人,占第三產業招生計劃人數的31%,公共事業大類和法律大類設置專業數僅為一個,每個專業招生計劃人數不超過50人,而材料與能源大類專業開出率為零,與產業對應的生物醫藥專業和電子信息專業很少。
三、泰州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的幾點思考
1.根據泰州產業體系優化專業結構。雖然不能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完全吻合,但高職高專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定位,決定了必須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泰州高職高專院校應緊緊圍繞“1+3+N”產業體系的要求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對吻合的核心專業和外圍專業,依據產業集群或行業產業鏈,重點建設若干個以重點專業為主干、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應緊扣農牧產業鏈設置相關專業,依據脫水蔬菜、水稻與弱筋小麥加工、植物油加工、銀杏系列產品、快速食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增設相關專業。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是3所高職高專院校中唯一一所綜合類的高職院校,學院在現有設立的專業基礎上,緊緊圍繞泰州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設立裝備制造、醫藥、建筑、經管四大專業群,尤其是醫藥專業群可以圍繞研發、制造、流通和醫療康健這一產業鏈進行建設,加快建設光伏發電技術、造船和現代物流專業。泰州學院中專科專業應主要圍繞泰州地區基礎教育、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產業設置相關專業群。對于3所高校重復設置的相關專業如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市場營銷和計算機技術等相關專業,高職院校應緊扣學院的專業群建設,杜絕學生人才培養的批量生產,高職院校之間以及學院內部各專業群之間要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依托產業開設相關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方向明確,畢業生更具就業優勢。
2.政、企、校三方聯動設置專業。從生存發展狀況來看,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都力圖實現與地方政府及區域產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也出現了職業導向、訂單式、模塊+崗位、半工半讀等人才培養模式[2]。但是地方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各自的利益訴求有別,這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是否成功,是否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泰州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必須建立以政府部門宏觀控制為主,積極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加快建立產學研基地、研發中心和“校企聯盟”等緊密型合作機構,多種合作主體共同參與管理和決策,形成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四方聯動的專業建設格局。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對高職院校新設專業是否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審查和評議,防止專業設置的盲目性和重復性,促進各校建立自己的優勢專業,發揮規模效應,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高職院校要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聯系,引導校企合作由短期、松散、單項合作,向長期、緊密、系統合作轉變,在為行業企業輸送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同時還可進一步對接社會,承擔社會人員和行業人員培訓,實現行業、企業與高職教育的有效結合,發揮出區域化辦學的最大系統功能,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泰州市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人才需求。
3.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時調整專業。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專業的設置極易受到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和開放性。專業設置要適應經濟轉型的發展,就要對社會需求作出迅速反應,適時適度地開發新專業、調整和淘汰老專業[3]。高職高專院校應聯合高教研究室、招生辦、就業指導中心和校企合作辦公室持續地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及中長期經濟發展的藍本、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數據、畢業生就業數據、各專業歷年招生的數據,定期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與分析報告。在專業設置中可采用學科專業交叉符合的方法,把一些技術成分復雜、相近的專業先進行整合,然后根據產業機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逐步開設專業方向,待市場需求量加大時,再將其獨立設置專業。
參考文獻:
[1] 泰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2] 樂軍波.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符合區域社會需求的思考[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3] 於實.順應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煥發高職教育生命力[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11).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