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張剛強+董飛+李玥
摘 要:以國家助學金為切入點,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海南省高校大學生義利觀現狀,在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海南醫學院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86份,有效回收率為95.33%。調查結果表明,海南省大學生在義利問題上有重利輕義傾向?;诖耍接懥舜髮W生重利輕義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強大學生科學義利觀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義利觀;貧困生;助學金;重利輕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23-02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尖銳指出,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利己主義顯然與中國社會主義義利觀背道而馳。筆者主要通過對海南省3所高校的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在國家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存在的義利觀問題,并思考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當代大學生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表現出的義利觀問題
1.重義輕利,誠信缺失
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同學中超過1/3的同學認為“很多人虛報”家庭經濟狀況,從而騙取國家助學金,認為不存在虛報的僅僅4人。這一調查結果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被調查對象對助學金評定的認識是片面和主觀的。但總體上確實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在申請國家助學金中存在重義輕利。誠信缺失、虛報謊報的現象。這一現象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弄虛作假,部分同學家庭年收入低于2 000元,而家庭負債往往動輒十多萬元,但其實際生活消費卻與調查情況背道而馳;二是通過訪談調查,很多同學一致認為一個班級中真正貧困的是少數同學,被認定的貧困生在班級中認可度低,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多數同學家庭經濟情況并非很困難且經濟情況差異不顯著,造成班級評定助學金過程中利益矛盾尖銳;三是部分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同學在之后的消費中奢侈消費,吃喝玩樂,被認為是假貧困生。這是國家助學金之殤。
2.認識上義利并重,行動上更重視個人利益
此項調查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在認識上認同義利并重、二者兼顧的義利關系。但當真正面對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利益矛盾時,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更重視自身利益,僅有少數大學生甚至會放棄個人利益而顧全他人和集體利益。
3.大學生迫切需要加強義利觀教育
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的重要性。
有超過2/3的人認為有必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政治理論培養。這反映了大學生其實對該群體中存在的義利觀問題及其消極影響有相當清醒的認識。
二、大學生義利觀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當代大學生義利觀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市場經濟的弊病、網絡信息鋪天蓋地、西方思潮的涌入、傳統美德的喪失、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的不足等等,造成大學生在面對義利問題時,偏離社會主義義利觀的價值取向。
1.市場經濟的弊病誤導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
商品市場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無法逾越的階段。但市場經濟既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制,同時也存在難以克服的弊病,如人在市場中的異化、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泛濫等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浮躁與喧嘩中,他們容易陷入功利主義,把發財致富當做人生目標,把成功狹義地視為經濟成功,由此導致重利輕義。
2.社會制度的弊端誤導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
譬如,國家實行經濟適用房政策,但新聞媒體往往曝光經濟適用房被部分開著寶馬奔馳的群體分到;國家助學金制度類似,各個地方都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為本地出去就讀的大學生出具虛假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并被認為是無可厚非的事。制度不完善,總是有人鉆空子,投機取巧。
3.整個教育體制的積弊未能幫助部分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義利觀
多年的教育改革標榜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其實仍然是應試教育。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在育人的根本目標上偏離了“人以德為本”的教育宗旨。對傳統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美德沒有傳承;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存在脫離實際“假大空”的形式主義。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會的是冷漠、自私、懦弱,缺乏責任感,不知何為義。
4.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
由于涉世不深、社會閱歷不足,部分學生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和個性發展,不能正確看待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弱。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重利輕義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重利輕義并不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至關重要。
三、在幫困助學中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基本路徑
通過調查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義利觀偏離了社會主義義利觀的要求,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加強大學生義利觀教育要結合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利益問題,尤其在幫困助學工作中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
利用大學課堂加強思想道德課的教育,深入學習和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榮八恥”的思想,深刻理解這些理論背后的涵義。
改變目前的課堂教育機制,摒棄“教得多”“育得少”的方式,將大學生的親身體驗放在首位,老師只是些輔導引入的作用;創設真實的道德沖突情景,通過情景劇的形式、學生自演角色等活動,真實感受學習領悟誠信等道德品質;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絡、班會、廣播報道等方式定期宣揚先進且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義利觀的個人事跡,讓同學們耳濡目染。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
2.完善國家助學制度,以制度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利觀
國家助學金等幫困助學工作本意是為幫助困難學子完成學業,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在客觀上造成部分大學生義利觀扭曲。建議應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金等各項幫困助學工作,包括資助對象、資助標準、評審程序都應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同時,加大貧困生獎勵力度,使班級中那部分經濟并非特殊困難,且困難程度相當的同學可以競爭貧困生獎學金。完善高校各項幫困助學制度,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義利觀的重要保障。
3.多渠道開辟勤工助學崗位,引導大學生從資助轉向自助
相當多的數據分析表明,大學生從事兼職、家教、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工作等,不僅能正當取利,更能鍛煉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利于貧困生發展成長。在高校,除了完善幫困助學制度,還應多渠道開辟勤工助學崗位,引導貧困生勤工助學,自立自強,從而增強貧困生競爭發展的能力。并定期開展志愿者服務、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性活動等,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意識,以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義利觀。
參考文獻:
[1] 吳安輝.大學生國家獎助學金評選發放中的畸態及其矯正[J].中國青年研究,2013,(4):84-87.
[2] 岑道權.新形勢下大學生義利觀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0,(2).
[3] 李瑩.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4] 魏東.大學生助學金發放的調查與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第2卷,2010,(2).
[5] 林文偉,等.高校幫助助學義利觀研究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1,(6).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
摘 要:以國家助學金為切入點,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海南省高校大學生義利觀現狀,在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海南醫學院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86份,有效回收率為95.33%。調查結果表明,海南省大學生在義利問題上有重利輕義傾向。基于此,探討了大學生重利輕義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強大學生科學義利觀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義利觀;貧困生;助學金;重利輕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23-02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尖銳指出,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利己主義顯然與中國社會主義義利觀背道而馳。筆者主要通過對海南省3所高校的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在國家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存在的義利觀問題,并思考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當代大學生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表現出的義利觀問題
1.重義輕利,誠信缺失
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同學中超過1/3的同學認為“很多人虛報”家庭經濟狀況,從而騙取國家助學金,認為不存在虛報的僅僅4人。這一調查結果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被調查對象對助學金評定的認識是片面和主觀的。但總體上確實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在申請國家助學金中存在重義輕利。誠信缺失、虛報謊報的現象。這一現象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弄虛作假,部分同學家庭年收入低于2 000元,而家庭負債往往動輒十多萬元,但其實際生活消費卻與調查情況背道而馳;二是通過訪談調查,很多同學一致認為一個班級中真正貧困的是少數同學,被認定的貧困生在班級中認可度低,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多數同學家庭經濟情況并非很困難且經濟情況差異不顯著,造成班級評定助學金過程中利益矛盾尖銳;三是部分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同學在之后的消費中奢侈消費,吃喝玩樂,被認為是假貧困生。這是國家助學金之殤。
2.認識上義利并重,行動上更重視個人利益
此項調查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在認識上認同義利并重、二者兼顧的義利關系。但當真正面對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利益矛盾時,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更重視自身利益,僅有少數大學生甚至會放棄個人利益而顧全他人和集體利益。
3.大學生迫切需要加強義利觀教育
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的重要性。
有超過2/3的人認為有必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政治理論培養。這反映了大學生其實對該群體中存在的義利觀問題及其消極影響有相當清醒的認識。
二、大學生義利觀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當代大學生義利觀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市場經濟的弊病、網絡信息鋪天蓋地、西方思潮的涌入、傳統美德的喪失、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的不足等等,造成大學生在面對義利問題時,偏離社會主義義利觀的價值取向。
1.市場經濟的弊病誤導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
商品市場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無法逾越的階段。但市場經濟既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制,同時也存在難以克服的弊病,如人在市場中的異化、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泛濫等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浮躁與喧嘩中,他們容易陷入功利主義,把發財致富當做人生目標,把成功狹義地視為經濟成功,由此導致重利輕義。
2.社會制度的弊端誤導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
譬如,國家實行經濟適用房政策,但新聞媒體往往曝光經濟適用房被部分開著寶馬奔馳的群體分到;國家助學金制度類似,各個地方都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為本地出去就讀的大學生出具虛假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并被認為是無可厚非的事。制度不完善,總是有人鉆空子,投機取巧。
3.整個教育體制的積弊未能幫助部分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義利觀
多年的教育改革標榜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其實仍然是應試教育。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在育人的根本目標上偏離了“人以德為本”的教育宗旨。對傳統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美德沒有傳承;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存在脫離實際“假大空”的形式主義。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會的是冷漠、自私、懦弱,缺乏責任感,不知何為義。
4.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
由于涉世不深、社會閱歷不足,部分學生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和個性發展,不能正確看待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弱。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重利輕義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重利輕義并不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至關重要。
三、在幫困助學中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基本路徑
通過調查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義利觀偏離了社會主義義利觀的要求,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加強大學生義利觀教育要結合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利益問題,尤其在幫困助學工作中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
利用大學課堂加強思想道德課的教育,深入學習和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榮八恥”的思想,深刻理解這些理論背后的涵義。
改變目前的課堂教育機制,摒棄“教得多”“育得少”的方式,將大學生的親身體驗放在首位,老師只是些輔導引入的作用;創設真實的道德沖突情景,通過情景劇的形式、學生自演角色等活動,真實感受學習領悟誠信等道德品質;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絡、班會、廣播報道等方式定期宣揚先進且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義利觀的個人事跡,讓同學們耳濡目染。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
2.完善國家助學制度,以制度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利觀
國家助學金等幫困助學工作本意是為幫助困難學子完成學業,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在客觀上造成部分大學生義利觀扭曲。建議應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金等各項幫困助學工作,包括資助對象、資助標準、評審程序都應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同時,加大貧困生獎勵力度,使班級中那部分經濟并非特殊困難,且困難程度相當的同學可以競爭貧困生獎學金。完善高校各項幫困助學制度,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義利觀的重要保障。
3.多渠道開辟勤工助學崗位,引導大學生從資助轉向自助
相當多的數據分析表明,大學生從事兼職、家教、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工作等,不僅能正當取利,更能鍛煉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利于貧困生發展成長。在高校,除了完善幫困助學制度,還應多渠道開辟勤工助學崗位,引導貧困生勤工助學,自立自強,從而增強貧困生競爭發展的能力。并定期開展志愿者服務、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性活動等,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意識,以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義利觀。
參考文獻:
[1] 吳安輝.大學生國家獎助學金評選發放中的畸態及其矯正[J].中國青年研究,2013,(4):84-87.
[2] 岑道權.新形勢下大學生義利觀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0,(2).
[3] 李瑩.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4] 魏東.大學生助學金發放的調查與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第2卷,2010,(2).
[5] 林文偉,等.高校幫助助學義利觀研究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1,(6).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
摘 要:以國家助學金為切入點,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海南省高校大學生義利觀現狀,在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海南醫學院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86份,有效回收率為95.33%。調查結果表明,海南省大學生在義利問題上有重利輕義傾向?;诖耍接懥舜髮W生重利輕義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強大學生科學義利觀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義利觀;貧困生;助學金;重利輕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23-02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尖銳指出,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利己主義顯然與中國社會主義義利觀背道而馳。筆者主要通過對海南省3所高校的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在國家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存在的義利觀問題,并思考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當代大學生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表現出的義利觀問題
1.重義輕利,誠信缺失
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同學中超過1/3的同學認為“很多人虛報”家庭經濟狀況,從而騙取國家助學金,認為不存在虛報的僅僅4人。這一調查結果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被調查對象對助學金評定的認識是片面和主觀的。但總體上確實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在申請國家助學金中存在重義輕利。誠信缺失、虛報謊報的現象。這一現象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弄虛作假,部分同學家庭年收入低于2 000元,而家庭負債往往動輒十多萬元,但其實際生活消費卻與調查情況背道而馳;二是通過訪談調查,很多同學一致認為一個班級中真正貧困的是少數同學,被認定的貧困生在班級中認可度低,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多數同學家庭經濟情況并非很困難且經濟情況差異不顯著,造成班級評定助學金過程中利益矛盾尖銳;三是部分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同學在之后的消費中奢侈消費,吃喝玩樂,被認為是假貧困生。這是國家助學金之殤。
2.認識上義利并重,行動上更重視個人利益
此項調查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在認識上認同義利并重、二者兼顧的義利關系。但當真正面對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利益矛盾時,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更重視自身利益,僅有少數大學生甚至會放棄個人利益而顧全他人和集體利益。
3.大學生迫切需要加強義利觀教育
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的重要性。
有超過2/3的人認為有必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政治理論培養。這反映了大學生其實對該群體中存在的義利觀問題及其消極影響有相當清醒的認識。
二、大學生義利觀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當代大學生義利觀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市場經濟的弊病、網絡信息鋪天蓋地、西方思潮的涌入、傳統美德的喪失、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的不足等等,造成大學生在面對義利問題時,偏離社會主義義利觀的價值取向。
1.市場經濟的弊病誤導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
商品市場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無法逾越的階段。但市場經濟既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制,同時也存在難以克服的弊病,如人在市場中的異化、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泛濫等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浮躁與喧嘩中,他們容易陷入功利主義,把發財致富當做人生目標,把成功狹義地視為經濟成功,由此導致重利輕義。
2.社會制度的弊端誤導部分大學生重利輕義
譬如,國家實行經濟適用房政策,但新聞媒體往往曝光經濟適用房被部分開著寶馬奔馳的群體分到;國家助學金制度類似,各個地方都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為本地出去就讀的大學生出具虛假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并被認為是無可厚非的事。制度不完善,總是有人鉆空子,投機取巧。
3.整個教育體制的積弊未能幫助部分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義利觀
多年的教育改革標榜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其實仍然是應試教育。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在育人的根本目標上偏離了“人以德為本”的教育宗旨。對傳統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美德沒有傳承;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存在脫離實際“假大空”的形式主義。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會的是冷漠、自私、懦弱,缺乏責任感,不知何為義。
4.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
由于涉世不深、社會閱歷不足,部分學生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和個性發展,不能正確看待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弱。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重利輕義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重利輕義并不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至關重要。
三、在幫困助學中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基本路徑
通過調查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義利觀偏離了社會主義義利觀的要求,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加強大學生義利觀教育要結合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利益問題,尤其在幫困助學工作中強化大學生義利觀教育。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
利用大學課堂加強思想道德課的教育,深入學習和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榮八恥”的思想,深刻理解這些理論背后的涵義。
改變目前的課堂教育機制,摒棄“教得多”“育得少”的方式,將大學生的親身體驗放在首位,老師只是些輔導引入的作用;創設真實的道德沖突情景,通過情景劇的形式、學生自演角色等活動,真實感受學習領悟誠信等道德品質;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絡、班會、廣播報道等方式定期宣揚先進且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義利觀的個人事跡,讓同學們耳濡目染。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
2.完善國家助學制度,以制度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利觀
國家助學金等幫困助學工作本意是為幫助困難學子完成學業,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在客觀上造成部分大學生義利觀扭曲。建議應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金等各項幫困助學工作,包括資助對象、資助標準、評審程序都應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同時,加大貧困生獎勵力度,使班級中那部分經濟并非特殊困難,且困難程度相當的同學可以競爭貧困生獎學金。完善高校各項幫困助學制度,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義利觀的重要保障。
3.多渠道開辟勤工助學崗位,引導大學生從資助轉向自助
相當多的數據分析表明,大學生從事兼職、家教、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工作等,不僅能正當取利,更能鍛煉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利于貧困生發展成長。在高校,除了完善幫困助學制度,還應多渠道開辟勤工助學崗位,引導貧困生勤工助學,自立自強,從而增強貧困生競爭發展的能力。并定期開展志愿者服務、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性活動等,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意識,以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義利觀。
參考文獻:
[1] 吳安輝.大學生國家獎助學金評選發放中的畸態及其矯正[J].中國青年研究,2013,(4):84-87.
[2] 岑道權.新形勢下大學生義利觀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0,(2).
[3] 李瑩.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4] 魏東.大學生助學金發放的調查與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第2卷,2010,(2).
[5] 林文偉,等.高校幫助助學義利觀研究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1,(6).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