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仁+王錫波+許承云
摘 要:實現新疆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提高牧民收入、建設富有新疆特色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根據分析制約新疆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深層次原因,結合新疆的具體區情,提出了新疆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關鍵詞:新疆;牧民;剩余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55-02
新疆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等因素制約,在經濟上屬于欠發達地區,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較低,對牧區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強,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轉移不出去,滯留在本地,對提高牧民收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因此,從新疆具體的區情出發,多角度探討新疆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對加快新疆農村現代化進程,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的進程;加大反貧困力度,構建和諧新疆、平安新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戰略的層面看,搞好新疆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
一、牧區勞動力轉移是新疆草原畜牧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新疆的草原畜牧業轉型就是要把建立在傳統游牧方式和直接經驗基礎上的傳統畜牧業轉變為以現代科學技術、生產資料的管理方法為基礎的現代畜牧業。實現高產、高效的牧業產業體系,良好的飼養條件和畜產品加工產業的高轉換效率的畜牧業生態系統。顯然新疆畜牧業現代化的過程既是牧業勞動生產率加速提高的過程,又是現代牧業排擠傳統牧業人口的過程。隨著畜牧業轉型進程的深入,牧區分散游牧人口將大大減少,并形成由牧民定居,牧區勞動力非牧轉移的小城鎮構建。非牧業勞動力的轉移是提高畜牧業勞動生產率和牧業人口人均收入水平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新疆牧業人口的現狀卻令人不容樂觀。
新疆牧區人口數量巨大、素質低下、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2012年,新疆牧業人口為146.52萬人,勞動力人口數為66萬人,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8%,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1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2%,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由此可見,新疆牧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在實施牧民定居的前提下,定居村落的建立需要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的轉移,這有助于畜牧業產業不斷的延伸和非牧產業的引進。牧業人口的傳統化是牧業現代化難以實現的根基,畜牧業現代化是以科學技術與機械化、信息化及生態化環境為依托的。在新疆牧業人口勞動力的條件下,產業化和機械化優勢顯現不出來,游牧的人口難以被解放出來,并不能得到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水平的培養和培訓,直接影響了牧業現代化水平的延伸和拓展。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牧區內,妨礙了科技成果與技術的引入,使得信息技術應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難以得到落實,以至于新疆牧業勞動率處于低水平發展中。
二、制約新疆牧區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
面對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現實市場化形勢,新疆牧業勞動力的轉移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加快進行。但是,由于牧區的歷史和區情等原因,使新疆牧業勞動轉移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牧區“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
從新疆牧區社會、歷史等多因素出發,總結出新疆牧區屬于二元經濟結構,即傳統的畜牧業部門和現代的城市工業部門。新疆牧區工業化水平低,甚至新疆牧區的傳統的畜牧業部門和現代化城市工業部門經濟聯系的“絕緣度”很高,產業關聯度很低,處于兩張皮不相粘合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現代化城市工業部門對牧區剩余勞動力的拉動力度,導致農牧區剩余勞動力以隱蔽的方式繼續存在于畜牧業之中。
(二)牧業勞動力轉移嚴重不足
新疆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農牧業就業率偏高,而產出效應比重偏低,這不僅僅反映了第一產業中農牧業勞動生產率偏低,而且反映了農牧業勞動力轉移的不足。地區內第一產業中主要產業就業比重過高、附加產值過低,說明資源要素稟賦轉換效率低下。而新疆城市化水平低,難以與發達地區相比(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比較),且自20世紀90年代末一直滯后其相應發展水平的標準結構的城市化率。顯然,它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解決新疆農牧業勞動力轉移不足的客觀現實。
(三)牧民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保守
一是牧區勞動力文化結構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勞動技能的程度較低。二是牧區勞動力普遍存在小農意識強的問題,小富即滿、小進即安思想較重,只圖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三是由于牧區勞動力受自身素質限制,對技能培訓的知識掌握程度較低,致使牧民對技能開發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認識不足。
(四)培訓難度較大,培訓效果不理想
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參與主體的配合和支持。一是目前牧區勞動力人群情況復雜、知識水平偏低,組織培訓的難度較大。二是培訓專業設置與牧區實際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對口,培訓存在較大盲目性,影響了培訓的實施效果。三是從勞動力供需總量來看,新疆供大于求的現象比較突出,造成培訓后沒有就業崗位,也已成為限制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相關制度的制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提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在中央草場承包制的前提下,牧區最大限度的下放了生產資料和經營自主權,解放了牧區的生產關系,提高牧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牧民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但是在新形式下這種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必然要求牧區的經營制度要創新。再加上受國家大環境的影響,在呈剛性“二元結構”條件下,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都為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設置了人為的制度壁壘。
三、實現新疆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選擇
(一)抓住機遇,拓寬經濟發展空間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和措施以來,新疆經濟發展迅速,走向跨越式發展階段,為新疆的長治久安奠定基礎。再加上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為新疆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大量的就業空間,并且在當地開展了很多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是與農牧民、農牧業生產、生活相關的基礎項目,因此為牧區勞動力轉移打開方便之門。endprint
(二)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維護牧區轉移勞動力的權益
由于新疆牧區市場經濟發育水平低,再加上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政治方面的影響,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政府的職能除了具有服務性還要一定程度地干預生產。在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政府應強化服務職能,要聯合勞動社會保障部門、教育部門、交通部門等相關部門做好牧民的教育培訓和勞務輸出工作,給牧民提供相應的就業信息,并且組織相關技術知識和法律知識培訓,實現牧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由自發向自覺轉變,由無序向有序轉變,由無組織向有組織轉變,切實的維護牧民的合法權益。
(三)積極引導新型的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
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在扶持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時,政府應給予財政、稅收、政策方面的優惠,發揮好牧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牧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牧民在市場經濟中的談判地位,加快牧業產業化進程,形成優質畜產品產業帶,帶動牧民生產方式轉變,提高牧區剩余勞動力就業。
(四)政府利用援疆省份資源,積極開拓就業渠道
政府除要積極爭取援疆省份的援助,把牧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和援疆資金的使用方向更好的結合起來。要有組織的安排好牧區剩余勞動力到援疆的兄弟省、市的企業去發展。以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開闊他們的思想眼界,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然后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創業,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形成農牧區剩余勞動力的走出去—回過來—走出去的良性循環機制。
(五)整合培訓資源,全方位開展牧區職業技術培訓工作
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為基礎,以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補充,建設一批能起示范帶動作用的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完善教學培訓條件,整合培訓資源,增加培訓項目,擴大培訓規模,創造整體效應。加強勞動力需求總量和結構預測,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在培訓內容上突出專用性與實效性,加強以產業化為重點的牧區勞動力就地轉移和以“綠色證書”為重點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轉移前的職業培訓工作,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 楊本鋒.西藏農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特殊性探討[J].新疆農墾經濟,2007,(4).
[3] 蘇樹軍,阿不都維力·吾術爾.新疆農牧區勞動力轉移的客觀必然性與障礙因素分析[J].新疆農業科學,2005,42(增):175-177.
[4] 楊麗萍,楊秋芝.如何做好定居后富余牧民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J].新疆畜牧業,2006,(5).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