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娣+班曉娜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就業的不斷增加,工資水平不斷提升,性別工資差異問題逐漸凸顯。基于教育視角分析性別工資差異問題,指出教育是性別工資差異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例如,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使擇業機會不同,專業設置的差異獲得完全不同的知識和技能,高校培養模式的差異引起能力和表現方面的不同,人力資本方面的差異促使選擇不同的行業和工作領域。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性別工資差異問題的建議:提高女性的教育程度,科學選擇學校培養目標及模式,重視女大學生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女性擠入男性集中的行業。
關鍵詞:教育;性別工資差異;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60-03
一、問題提出
伴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工資由原來的計劃控制變為現在的市場決定,工資差別尤其是性別工資差異日益明顯,因此,研究性別工資差異問題變得十分必要。性別工資差異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由勞動力市場分割、性別歧視等理論解釋,另一方面可以從教育視角找原因。由于接受的教育程度、內容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個人能力及工作技能,進而形成不同的職業選擇,性別工資差異問題的出現便成為了一種必然。
有研究顯示,我國性別工資差異從1988年的15.6%變為1995年的17.5%(Gustafsson and Li,2000),到1999年,性別工資差異更是變為29.71%(Yueh,2004)。導致性別工資差異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教育。國外實證研究表明,教育數量和質量方面的差別是解釋工資差別的非常可觀的一部分,但是相比較而言,教育數量上的性別差異卻很少能解釋男女的工資差異,主要是因為男性和女性受教育年限相似(blinder,1973;Oaxaca,1973)。而教育內容的差異在解釋男女工資差異上則顯得重要得多,對應的學生獲得技能和訓練的種類也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比如在高中,男孩比女孩更喜歡參加一些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而女孩更喜歡外語之類的課程(Fox etal.,1979;Marini,1989;Fennema and Sherman,1979)。同樣,在大學里,男女大學生通常選擇不同的專業,盡管隨著教育的發展,典型的男性專業已被調整,但是這種差別依然存在。例如,1988年,美國商業學位的8.7%、工程學位的6%、物理自然科學學位的13.6%、數學學位的37.1%是女性(Jacobs,1989),到了2001年,這些數據分別提高到47.2%、15.4%、31.5%和47.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3),但典型的女性專業并沒有經歷過向男性過渡的過程。在1988年,教育學位的79.5%、衛生專業學位的77.8%以及家庭經濟學位的97.3%是女性,到了2001年,這些百分比幾乎沒有變化。國外的大量研究文獻表明,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普遍存在女性的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的現象(Dougherty,Zhang etal.,2005;Psacharopoulos and Patrinos,陳良焜,鞠高升,2004;Trostel,etal.,2002)。主要是因為與男性相比,不同教育程度的女性之間工資差異較大。在低教育水平(初中、高中)上,女性工資遠低于男性,而在高教育水平(大專、本科、研究生),女性工資水平與男性差距較小(劉澤云,2008)。同時,相關研究明確得出,研究生學歷女性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女性平均工資的2.36倍,而相同學歷的男性職工的平均工資只是男性平均工資的1.93倍(劉澤云,2008),這一發現與其他有關中國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Gustafsson and Li,2000;Hughes and Maurer-Fazio,2002;陳良焜,鞠高升,2004)。出現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勞動力市場上存在工資性別歧視,進而使工資在性別之間產生差異,而這與受教育程度有關。
二、基于教育視角的性別工資差異的原因及表現
性別工資差異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能力上的差異、行業選擇上的不同、勞動力市場的歧視等,但歸根結底卻是教育,教育是提高未來收入并帶來職位晉升的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由于接受的教育不同,男女學生形成了不同的人力資本,走上了不同的職業發展道路,進而獲得了不同的勞動報酬,進而產生性別工資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使擇業機會不同
很多研究認為,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獨生子女政策以及高考制度淡化了傳統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性別歧視觀念,使得兩性接受教育機會趨于均等。但與此同時,女性在接受教育過程中仍面臨一些阻礙因素,其中教育成本的個人支付能力不足成為阻礙女性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主要因素[1]。貧困家庭女孩教育問題可以充分驗證這一說法,這類家庭由于生活條件差、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生活觀念落后等原因,常常不重視女孩的教育問題,貧困家庭女孩輟學率尤其高。這些女孩由于文化知識短缺、工作經驗不足而只能選擇難度低地、重復性高、工資水平較低的工作。
(二)專業設置的差異獲得完全不同的知識和技能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施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據調查,文科專業中的80%以上是女生,從中可以看出男生更傾向于選擇理科專業,而女生則傾向于選擇文科專業。高中文理科的課程設置有很大差別,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科之外,理科生只學物理、化學、生物,文科生只學歷史、地理、政治。由于文理科之間缺乏交叉學科,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這樣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多數理科生選擇機械類、工程類、電子技術類等學科,而文科生則傾向于語言類、師范類、行政類學科。兩類學生幾乎被分到了完全不同的專業領域,接受著不同種類教育和培訓,在畢業時,他們也將獲得完全不同種類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職場中男性和女性的工資差別。endprint
(三)高校培養模式的差異引起能力和表現方面的不同
不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均不同,綜合型、研究型大學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即培養“通才”意識,同時也高度重視學生的學術性和科學研究能力,努力為國家相關學術領域研究做出貢獻;而應用型大學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其中,職業應用型大學主要培養醫生、教師、律師、工程師等職業應用型人才,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技術應用型大學主要培養高級技術工人、電氣工程師、維修工程師等。即使是同一所學校,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側重點也不同,如行政管理類的學生動手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多數是弱于常常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械類工程類學生。可以看出,學校間、學校內部的教育內容上的差異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稟賦。另外,男女學生在選擇學校、專業時有著不同的偏好,有調查發現,多數師范類院校、語言類院校的男女比例高達1:6,個別專業出現了“巾幗班”的現象。相比之下,理工類的學校男生偏多。因此,高校教育內容方面的差異會引起男女學生能力和表現方面的巨大差異。
(四)人力資本方面的差異促使選擇不同的行業和工作領域
由于課程、專業設置的差異使男女學生獲得了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加上培養目標及模式的差異使男女學生形成不同的能力和表現,這些差異共同促成了男女學生人力資本方面的差異,從而使男女學生在選擇工作行業和領域時有了不同的傾向。我國總就業人口中,女性比例為44.93%,如果行業和職業之間不存在隔離現象,那么在各行業的性別比例應接近總就業人口的性別比例,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計算,不同職業女性比例差異巨大。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領導崗位上女性比例最低,僅為11.41%;而服務性行業的工作人員中女性比例高于總體水平,達51.73%。這種差異在行業之間也很明顯,建筑業女性比例最低,僅為16.15%;而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的女性比例則大于總體水平,達53.41%[2]。與女性就業者以更高的程度聚集在農、林、牧、漁等行業以及服務性職業中,相對應的是,這些行業與職業常常具有技能低、報酬少、勞動時間長且勞動強度大等特點,這是造成勞動力市場性別工資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決性別工資差異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女性的教育程度
根據內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是遞增的,因此,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享受到遞增的邊際報酬,部分女學生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人力資本水平較低,這不僅阻礙了物質資本的流入,還進一步擴大了工資的差距[3]。因此,要高度重視女性的教育,尤其關注貧困家庭女孩教育問題。可以通過頒布《貧困法》給予貧困家庭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嚴格界定貧困家庭標準,建立“貧困家庭女孩教育專項基金”,以此來幫助貧困家庭女孩提高教育程度。學校方面可以提供適合貧困女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困難,以此來降低其輟學率。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增加女性生產能力,提高其工資水平,還有助于降低其遭受工資性別歧視的程度。因此,要想解決性別工資差異問題,必須首先提高女性教育程度。
(二)科學選擇學校培養目標及模式
高中教育中,高度化的文理分科模式不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教育部表示不分文理科是高考改革方案的內容之一,這一制度的盡快落實,將使得男女學生可以獲得相通的知識和技能。在大學教育中,建議各高校適當參考英國的跨學科教育模式,不同高校分別拿出幾個學科組成一個學科群,也可以是一個高校內不同學院之間的合作。比如將哲學和數學相結合、工程學和行政管理學結合等,為了配合學科群的發展,也要積極實施課程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有利于均衡學生能力和表現方面的巨大差異。總之,高中和大學教育中要兼顧兩性特征,使得男女學生各自的人力資本特征是相似的,避免女性集中在勞動強度大、技能低、報酬少的行業,從而有利于縮小性別工資差異。
(三)重視女大學生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
各類學校尤其是應用型大學要高度重視女大學生的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為女大學生提供獨立的職業學習和實踐的平臺,并邀請國內外的知名專家為女大學生做專場講座,強調每個學院都要開展專項的女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學校方面成立專門的檢查監督小組,切實保障這一工作的落實。財政需要給予學校資金上的支持,這是各項任務開展的資金保障。同時,相關部門在各高校間開展“女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評比”活動,對這方面做得好、成果好的學校給予一定的獎勵。只有這樣不斷強化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訓,才能提高其工作能力,進而增加女性職場中的工作收入,縮短性別工資差異。
(四)鼓勵女性擠入男性集中的行業
多項研究表明,男性集中的行業普遍比女性集中的行業工資高[4]。在性別工資差異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應鼓勵女性擠入男性集中的行業,進而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前提是女性必須足夠優秀且工作能力極強。要達到這一標準,除了要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獲得與男性相似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重視女性的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國出臺的《勞動合同法》與《就業促進法》都明文規定禁止性別歧視,但對于用人單位違反平等就業所承擔的法律后果,卻沒有制定相應的法規條例進行約束,這就造成部分用人單位主觀地存在就業性別歧視。為此,需要出臺具體化、可量化與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為保障兩性平等就業提供法律平臺,弱化女性在行業進入方面的制度障礙,以利于消除男女在行業分布上的差異,促進兩性公平就業。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性別工資差異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Charles Brown & Mary Corcoran C..Sex-Based Differences In School Content And The Male/Female Wage Gap [J].NBER Working
Paper 5580,1996,5(15).
[2] 曹星,岳昌君.我國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性別差異文獻評述[J].教育學術月刊,2010,(2):11-12.
[3] Peter Maassen & Johan B.s..Muller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Europe[J].2006,(9):93-110.
[4] Meng,X.& Miller,P.W..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Its Impact on Gender Wage Discri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ial Sector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5,(47):136-155.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