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濤
摘 要:基于長春經開案例,研究會計師事務所在業務承接和執業中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結果發現,面對高風險客戶,是否具有行業專長并不影響承接決策,事務所會實施風險溢價策略,但實現程度取決于談判能力;執業時,事務所運用盈余穩健策略進行風險控制,如果無法實現且審計風險較大,事務所短期內有審計意見變通行為,但當風險長期不能消除時,迫于監管懲戒壓力,事務所選擇辭退客戶。所得結論對于加強上市公司治理監管和信息披露質量以及進一步嚴格審計質量管制有積極支持作用。
關鍵詞:審計風險;客戶風險;管理策略;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156-04
引言
審計報告具有法定證明效力,且與相關使用者的經濟利益直接聯系,這使得注冊會計師容易遭受法律訴訟,甚至近年來已呈“訴訟爆炸”之勢。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通常與自身執業行為有關,是因為執業出現過錯行為出具不實審計報告并損害相關利害人權利所導致的。注冊會計師堅持獨立性和保持對風險的重視態度,嚴格控制審計質量,就應能有效防范訴訟風險和監管懲戒,但是,審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均發現,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還與客戶風險特征密切相關,財務困境公司由于經營失敗往往會引發審計訴訟,股權高度分散表明有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信賴和使用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招致集體訴訟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外一些大中型事務所開始實施客戶風險管理策略,應對日益增加的法律責任風險。
目前,國內外已有較多文獻研究了事務所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據作者所知,除Elder等(2009)和Krishnan等(2013)兩篇文獻研究組合策略之外,其余文獻研究的均是單一策略。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利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事務所在業務承接和執業中的客戶風險組合管理策略,豐富了事務所客戶風險管理策略研究的視角、內容與成果,所得結論對于加強事務所風險管理監管、正確引導事務所實施風險管理具有參考和借鑒作用。
一、文獻綜述和研究思路
(一)文獻綜述
具體審計業務可分為業務承接和執行兩階段。某一客戶風險管理策略因其特性,可能適用于業務承接或執行階段,也可能同時適用于兩階段。事務所經常運用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包括風險溢價策略、行業專長策略、盈余穩健策略、審計意見策略和辭聘策略等。適用于承接階段的有風險溢價策略和行業專長策略,適用于執行階段的有行業專長策略、盈余穩健策略、審計意見策略和辭聘策略。具體運用時,事務所可單獨或結合使用這些策略。
1.風險溢價策略。理論上,審計定價由審計投入成本、正常利潤和風險溢價三部分構成。風險溢價是審計師根據自身風險補償要求確定的收費,既包括審計師因自身原因可能承擔的責任風險,也包括因法庭傾向保護投資者而擴大審計師責任的風險(宋衍蘅,2011)。面對高風險客戶,審計師應索取風險溢價以應對未來可能增加的訴訟成本。
2.行業專長策略。行業專長是指審計師具有某一特定行業的專有知識和專業技能。行業專長能幫助審計師更好地了解專長行業的客戶及環境,識別重大錯報風險領域,運用專有審計技能與經驗,更準確地評估財務報告的公允性(Krishnan,2003)。不同審計師擁有的行業專長可能不同,由此造成客戶風險的判斷可能不同,某一審計師認定的高風險客戶,對于具有行業專長的審計師而言,可能就不是高風險客戶。
3.盈余穩健策略。盈余穩健性要求客戶遵守會計謹慎性原則,盡可能地不要高估資產和收益,同時降低隱瞞成本和負債的可能性,保持一定的盈余穩健性,使審計師面臨的訴訟風險相應降低,審計師的這種偏好又被稱為審計穩健主義(朱松等,2010)。
4.審計意見策略。高質量審計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審計師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當財務報表存在重大問題時,審計師應視其嚴重程度出具不同類型的非標準審計意見,向報表使用人傳遞財務信息質量不佳的信號。大量文獻研究了客戶風險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發現客戶存在明顯的風險特征,如公司治理水平低下、內部控制薄弱、盈余管理強烈、重大關聯方交易、存在影響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事項等,審計師更容易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劉霄侖等,2012)。
5.辭聘策略。辭聘是指事務所主動辭去現有客戶或業務。近些年來,事務所紛紛采用客戶組合方法進行總體風險管理,定期整體評估新客戶和已有客戶的風險,統一進行高風險客戶的辭聘或維系決策。審計師辭聘雖然成本高昂,但反映了他們管理客戶風險的態度和主動性,辭聘的主要動機就是防范訴訟風險(Irving 等,2012)。
6.組合應對策略。面對客戶特定風險,審計師會運用針對性的組合管理策略。Elder等(2009)發現審計師能有效識別客戶內部控制風險,如果內控風險中等,收取相應的風險溢價,風險嚴重則調整審計意見類型,如果無法防范,審計師通常會辭聘客戶。Krishnan等(2013)發現審計師對客戶的向上盈余管理非常敏感,當向上程度在可容忍范圍時,收取相應風險補價,如果超出可容忍范圍,審計師選擇辭聘。
(二)研究思路
事務所的客戶風險管理應始于業務承接環節,終止于業務執行的完成。常見的大樣本實證研究方法很難系統檢驗審計師在業務承接和執行過程的連貫的風險管理策略,Elder 等和Krishnan等也只是檢驗業務執行中審計師面對客戶盈余操縱或內部控制缺陷所采取的組合策略。案例研究法基于真實情境,能提供比較科學準確的素材來研究審計師在業務承接和執行中的連貫的風險管理策略,并能通過解剖“麻雀”歸納總結出普遍性原理,因此,根據研究目的,確定采用案例研究法進行研究。
案例研究應盡量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個案一般化,研究結論有更好的文獻價值。長春經開1999年上市后頻繁變更審計機構,至今已接受過7家事務所的審計,尤其是2005年后5家事務所,使得公司近年來被市場投資者和新聞媒體廣泛關注。雖然資本市場頻繁更換審計機構的公司也不在少數,最終選擇長春經開案例的原因有兩點:(1)國有上市公司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長春經開的控股股東為國有法人,這使得案例公司具有較好的普適性;(2)本案例涉及的事務所較多,而且來自北京、上海和福建等不同區域,均是長期從事資本市場審計業務的國內百強所,能較好代表國內大中型事務所的決策行為特征和管理范式。總的來看,長春經開案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事務所管理客戶風險的現實情形,保證了所得結論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endprint
二、案例概況
(一)長春經開基本情況
長春經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春經開)成立于1993年6月26日,總部位于吉林省長春市,1999年9月9日在上交所掛牌交易。公司成立后,主營土地成片開發轉讓、基礎設施承建和建筑安裝,2010年末公司進行資產置換后,主營轉型為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承建和土地開發。
(二)歷任審計機構情況
長春經開上市后歷任年報審計機構(如表1所示)。上市一年后,公司解聘規模相對較小的中慶事務所,改聘國內百強所排名靠前的利安達信隆,并與利安達信隆保持了五年業務關系。從2005年開始,公司年報審計機構開始頻繁更換,京都、上海上會、中磊、福建華興和國富浩華先后接手,每家服務時間均不超過二年。這五家事務所也均是國內百強所。京都事務所承接業務時,因前任與公司有五年穩定的業務關系,公司還沒有表現出頻繁更換審計師的特征,因此,研究對象只包括上海上會、中磊、福建華興和國富浩華等四家事務所。
三、案例分析與討論
年報審計具有連續性,客戶和審計師在正常情況下應保持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已有文獻形成共識,頻繁變更審計師的公司通常是高風險客戶。長春經開歷年年報顯示,雖然均盈利,但凈利潤自2004年后已由以往1億多大幅下滑至3 000萬元左右,2006年后更是年年處于不足300萬元的微利狀態(2010年除外),而且各年均主業虧損,凈利潤主要依賴大額營業外收入,如:2005年凈利潤3 303萬元,營業利潤-12 277萬元,營業外收入17 295萬元;2008年凈利潤211萬元,營業利潤-15 967萬元,營業外收入17 014萬元,盈余向上的操縱跡象過于明顯。另外,證監會吉林分局在2004年后的例行檢查中多次發現長春經開存在重大問題,包括:控制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產和違背股改承諾;大額擔保事項未披露;與關聯重要客戶大額經營性往來與非經營性往來頻繁以及會計估計變更、收入成本確認存在問題等。上述情形充分說明2004年后長春經開已成為一個高風險審計客戶。
按照執業規范要求,后任事務所在接受客戶關系和承接業務時,應評估客戶風險和專業勝任能力,不得承接不能勝任的業務。因此,決策是否承接長春經開審計業務時,事務所應考慮如何應對高客戶風險以及在執業過程中如何實施風險控制。
(一)業務承接環節風險管理策略
1.是否具有行業專長。事務所是否因具有行業專長而自信能控制客戶風險而決定承接業務呢?行業專長有兩種沿襲使用的度量方法,一是行業組合份額指標,即事務所行業客戶組合的前三位;二是市場份額指標,即事務所在某一行業審計收入占該行業全部客戶審計收入之比(Krishnan,2003)。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長春經開歸屬于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事務所行業專長情況(見表2),可以看出,后任事務所都不具有行業專長。
有鑒于此,四家事務所在決策是否承接長春經開業務時,因不具備行業專長,決策時不應考慮通過行業專長來控制客戶風險,業務執行過程中也無法憑借行業專長來消除特定的客戶風險。
2.是否采取風險溢價策略。業務承接階段,事務所是否針對長春經開高風險特征,收取風險溢價進行補償?審計定價由投入資源成本、正常利潤和風險溢價三部分構成。影響審計投入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業務規模和業務復雜性,前者通常用總資產規模衡量,后者用應收賬款和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并表子公司數量等衡量。由于長春經開在應收賬款、存貨與其他應收款之間有反復的調賬事項,造成余額異常波動,使其不具有參考性,因此僅以并表子公司數量來衡量業務復雜性。由表3可知,雖然長春經開2005—2012年間總資產規模有較大幅度波動,但2012年總資產規模與2005年基本相當,45億左右,2012年并表子公司數量12個,較2005年僅增加4個,總之,審計投入成本增加幅度應該有限。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事務所數量過多,通常是客戶選擇事務所而非事務所選擇客戶,事務所正常利潤空間也難以有效向上打開。如果僅考慮審計投入成本和利潤空間,長春經開審計收費常態下是不應該異常波動的。
觀察公司2005—2012年間審計費用變動情況(見表3),2012年審計費用95萬元卻較2005年30萬元增幅很大,這說明審計收費提價里面絕大部分應該來自高客戶風險的補償,事務所實施了風險溢價策略。但具體比較上海上會、中磊、福建華興和國富浩華,審計收費情況完全不同。上海上會、中磊僅維持了前任的收費水平甚至還有折扣,說明兩家事務所并沒有收取風險溢價,而福建華興、國富浩華則實現了風險溢價策略,審計收費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國富浩華,在福建華興提價后的基礎上又提價90%,使得長春經開審計費用直線飆升。
上述結果又引發另一個問題,為什么認識到客戶的異常風險,上海上會和中磊仍沒有提高審計收費?國內學者宋衍蘅(2011)認為,雖然事務所能夠觀測到客戶風險特征,但在市場激烈競爭壓力下,能否提高定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事務所的相對談判能力,如果談判能力不高,則審計費用很難增加。上海上會、中磊沒能提高審計收費,反映其談判能力相對較弱。
(二)業務執行階段風險管理策略
1.是否實現盈余穩健策略。使用非經常損益/經營性凈利(即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這一相對指標來測量盈余穩健性,指標數值越大,表明公司盈余越不穩健。為更好地揭示和分析問題,選擇南京高科、蘇州高新兩家同業公司進行橫向比較。
由下頁表4可知,長春經開除2012年保持了較好盈余穩健性之外,2006—2011年各年盈余均異常不穩健,在此期間,南京高科、蘇州高新的指標數值都很低,超過40%都很少見,而長春經開年年超過100%,盈余操縱跡象強烈,與事務所盈余穩健偏好相違背。數據表明事務所的盈余穩健策略沒有實現。
2.如何應對盈余異常。財務報表有重大虛假不實情況,審計師仍發表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就是審計失敗。當長春經開頻繁進行異常的向上盈余管理,事務所無法通過盈余穩健策略控制時,為防范風險,事務所首先應考慮實施審計意見策略,根據報表失真嚴重程度出具相應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此時,一個理想的狀況就是客戶接受審計意見類型,雙方關系繼續維持,而問題在于,非標準審計意見被市場看作公司報表數據不真實的“紅旗”或財務狀況、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問題的信號,公司并不情愿接受非標準審計意見。從表4可以看出,盡管長春經開報表長期異常的不穩健,但僅中磊在2007年出具了最輕微的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的非標準審計意見,其余均是“干凈的”審計意見。這表明在雙方溝通過程中,囿于審計供需的買方市場效應,事務所會有一定程度的妥協和審計意見變通行為。endprint
迫于法律責任和監管壓力,如果客戶高風險特征長期存在,事務所的妥協和變通行為并不能長期持續,為了防范訴訟風險和監管懲戒,維持職業前途和聲譽,避免未來經濟利益受損,在客戶不接受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情況下,事務所會選擇辭退客戶。上海上會、中磊和福建華興與長春經開的合作期限均只有一至二年。長春經開2011年底公告稱,福建華興所因業務擴張速度較快,人手不足,無法保證按時完成年報審計工作,因此不再審計公司2011年度報表。公告內容清晰表明是福建華興在主動辭退長春經開,并非公司解聘福建華興。
結論與啟示
基于長春經開案例,研究了事務所在業務承接和執業過程中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總的來看,對于高風險客戶,事務所是否具有行業專長并不影響承接決策,事務所會在業務承接和執行過程中分別實施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承接談判時,事務所實施風險溢價策略,要求提高審計收費,但能否實現取決于自身談判能力。在執業過程中,事務所實施盈余穩健策略,當無法實現且審計風險較大時,事務所短期內有妥協和審計意見變通行為,如果客戶高風險特征長期不能消除,事務所選擇辭聘以防范監管風險和訴訟風險,避免聲譽和品牌受損。
通過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應加強審計質量監管懲處,并積極推進事務所特殊合伙制組織形式的改制,使注冊會計師面臨更嚴格的法律責任風險,約束事務所對客戶的妥協和審計意見變通行為,促使其謹慎執業,嚴格遵守執業規范和獨立性。
2.應強化和完善上市公司監管與懲戒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質量,制約大股東的“掏空”行為,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
3.繼續引導事務所做大做強,通過優化重組提高事務所整體實力,使其更加注重品牌塑造和職業聲譽,建立良好的自我約束機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研究中盡量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情形的限制,造成結論不夠全面,如沒有考察行業專長對客戶風險控制的影響,也沒有考察“四大”與國內所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是否存在差異,這些都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ELDER R J,ZHANG Y,ZHOU J,et al.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client risk management [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9,24 (4):543-579.
[2] KRISHNAN G V,SUN L,WANG Q,et al.Client risk management:a pecking order analysis of auditor response to upward earnings
management risk [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3,32(2):147-169.
[3] 宋衍蘅.審計風險、審計定價與相對談判能力[J].會計研究,2011,(2):79-84.
[4] KRISHNAN G.Does big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2003(Supplement):1-16.
[5] 朱松,夏冬林,陳長春.審計任期與會計穩健性[J].審計研究,2010,(3):89-95.
[6] 劉霄侖,郝臣,褚玉萍.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的研究[J].審計研究,2012,(5):51-57.
[7] IRVING J H,WALKER P L.Auditor resign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nitoring client acceptance risk[J].Current Issues in
Auditing,2012,6(1):7-11.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
迫于法律責任和監管壓力,如果客戶高風險特征長期存在,事務所的妥協和變通行為并不能長期持續,為了防范訴訟風險和監管懲戒,維持職業前途和聲譽,避免未來經濟利益受損,在客戶不接受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情況下,事務所會選擇辭退客戶。上海上會、中磊和福建華興與長春經開的合作期限均只有一至二年。長春經開2011年底公告稱,福建華興所因業務擴張速度較快,人手不足,無法保證按時完成年報審計工作,因此不再審計公司2011年度報表。公告內容清晰表明是福建華興在主動辭退長春經開,并非公司解聘福建華興。
結論與啟示
基于長春經開案例,研究了事務所在業務承接和執業過程中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總的來看,對于高風險客戶,事務所是否具有行業專長并不影響承接決策,事務所會在業務承接和執行過程中分別實施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承接談判時,事務所實施風險溢價策略,要求提高審計收費,但能否實現取決于自身談判能力。在執業過程中,事務所實施盈余穩健策略,當無法實現且審計風險較大時,事務所短期內有妥協和審計意見變通行為,如果客戶高風險特征長期不能消除,事務所選擇辭聘以防范監管風險和訴訟風險,避免聲譽和品牌受損。
通過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應加強審計質量監管懲處,并積極推進事務所特殊合伙制組織形式的改制,使注冊會計師面臨更嚴格的法律責任風險,約束事務所對客戶的妥協和審計意見變通行為,促使其謹慎執業,嚴格遵守執業規范和獨立性。
2.應強化和完善上市公司監管與懲戒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質量,制約大股東的“掏空”行為,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
3.繼續引導事務所做大做強,通過優化重組提高事務所整體實力,使其更加注重品牌塑造和職業聲譽,建立良好的自我約束機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研究中盡量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情形的限制,造成結論不夠全面,如沒有考察行業專長對客戶風險控制的影響,也沒有考察“四大”與國內所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是否存在差異,這些都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ELDER R J,ZHANG Y,ZHOU J,et al.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client risk management [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9,24 (4):543-579.
[2] KRISHNAN G V,SUN L,WANG Q,et al.Client risk management:a pecking order analysis of auditor response to upward earnings
management risk [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3,32(2):147-169.
[3] 宋衍蘅.審計風險、審計定價與相對談判能力[J].會計研究,2011,(2):79-84.
[4] KRISHNAN G.Does big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2003(Supplement):1-16.
[5] 朱松,夏冬林,陳長春.審計任期與會計穩健性[J].審計研究,2010,(3):89-95.
[6] 劉霄侖,郝臣,褚玉萍.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的研究[J].審計研究,2012,(5):51-57.
[7] IRVING J H,WALKER P L.Auditor resign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nitoring client acceptance risk[J].Current Issues in
Auditing,2012,6(1):7-11.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
迫于法律責任和監管壓力,如果客戶高風險特征長期存在,事務所的妥協和變通行為并不能長期持續,為了防范訴訟風險和監管懲戒,維持職業前途和聲譽,避免未來經濟利益受損,在客戶不接受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情況下,事務所會選擇辭退客戶。上海上會、中磊和福建華興與長春經開的合作期限均只有一至二年。長春經開2011年底公告稱,福建華興所因業務擴張速度較快,人手不足,無法保證按時完成年報審計工作,因此不再審計公司2011年度報表。公告內容清晰表明是福建華興在主動辭退長春經開,并非公司解聘福建華興。
結論與啟示
基于長春經開案例,研究了事務所在業務承接和執業過程中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總的來看,對于高風險客戶,事務所是否具有行業專長并不影響承接決策,事務所會在業務承接和執行過程中分別實施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承接談判時,事務所實施風險溢價策略,要求提高審計收費,但能否實現取決于自身談判能力。在執業過程中,事務所實施盈余穩健策略,當無法實現且審計風險較大時,事務所短期內有妥協和審計意見變通行為,如果客戶高風險特征長期不能消除,事務所選擇辭聘以防范監管風險和訴訟風險,避免聲譽和品牌受損。
通過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應加強審計質量監管懲處,并積極推進事務所特殊合伙制組織形式的改制,使注冊會計師面臨更嚴格的法律責任風險,約束事務所對客戶的妥協和審計意見變通行為,促使其謹慎執業,嚴格遵守執業規范和獨立性。
2.應強化和完善上市公司監管與懲戒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質量,制約大股東的“掏空”行為,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
3.繼續引導事務所做大做強,通過優化重組提高事務所整體實力,使其更加注重品牌塑造和職業聲譽,建立良好的自我約束機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研究中盡量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情形的限制,造成結論不夠全面,如沒有考察行業專長對客戶風險控制的影響,也沒有考察“四大”與國內所的客戶風險管理策略是否存在差異,這些都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ELDER R J,ZHANG Y,ZHOU J,et al.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client risk management [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9,24 (4):543-579.
[2] KRISHNAN G V,SUN L,WANG Q,et al.Client risk management:a pecking order analysis of auditor response to upward earnings
management risk [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3,32(2):147-169.
[3] 宋衍蘅.審計風險、審計定價與相對談判能力[J].會計研究,2011,(2):79-84.
[4] KRISHNAN G.Does big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2003(Supplement):1-16.
[5] 朱松,夏冬林,陳長春.審計任期與會計穩健性[J].審計研究,2010,(3):89-95.
[6] 劉霄侖,郝臣,褚玉萍.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的研究[J].審計研究,2012,(5):51-57.
[7] IRVING J H,WALKER P L.Auditor resign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nitoring client acceptance risk[J].Current Issues in
Auditing,2012,6(1):7-11.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