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慶現代服務業占GDP比重偏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與其他直轄市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面對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形勢,著重分析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并通過SWOT模型對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條件與發展環境進行系統研究。重慶具備較好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條件與環境,重慶應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提升現代服務業在西部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重慶;SWOT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167-02
前言
現代服務業是指為提供高質量的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而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識與技術密集的特點。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有著低投入高附加值的優點;能吸納大量勞動力、解決就業壓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綜合競爭力;提高社會各行業的管理水平、利潤率、勞動生產率,降低運營成本。
一、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
近些年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并一直保持向上的增長趨勢。重慶現代服務業總體規模和內部各行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已成為重慶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然而,在重慶現代服務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全市現代服務業也存在一些問題。現代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較低,內部結構不合理,現代服務業發展非常滯后。
重慶現代服務業總體規模在不斷擴張。2012 年重慶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 561.78億元,比2005年的620.75 億元,增長了3.1倍;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也逐年升高,由2005年的46.1%上升到 2012年的 57.0%,增加了 11.1個百分點;而現代服務業占 GDP 比重增速不是特別明顯,由2005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22.5%,增加了4.6個百分點。
重慶現代服務業內部各行業均為向上增長的趨勢。其中,房地產、金融、旅游、信息咨詢業等服務業增長較快。房地產業成為重慶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柱,其增加值和增幅在現代服務業各行業中均位于前列。2012年房地產業增加值為620.17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554.7億元,增幅達到847.5%。金融業增幅也非常大,達到572.5%。信息咨詢業也發展較快,2000—2012年信息咨詢業增加值增長了358.3%。以上說明,近幾年來,重慶金融、房地產和信息咨詢業增勢強勁,政府更加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現代服務業成為重慶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服務業就業穩步增加,2012年重慶服務業從業人員數從2000年的450.01萬人增加到2012年617.82萬人,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由2000年的27.1%上升到2012年的37.8%,增加了11.7個百分點。居民服務、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和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增加最快,占服務業新增就業的近八成。
在重慶現代服務業穩步發展、持續增長的同時,全市現代服務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從現代服務業總量上看,重慶現代服務業占GDP比重偏低。從2005年至今,全市現代服務業占 GDP 比重雖有上升,但上升幅度非常緩慢,僅增長了4.6個百分點。與其他直轄市相比,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遠低于其他三個直轄市,2012年重慶現代服務業占GDP比重為22.5%,低于北京的53.4%、上海的34.9%和天津的32.6%。
從現代服務業內部構成上看,重慶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2000—2012年間,房地產、金融、信息咨詢業等服務業增長較快,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文化、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發展緩慢,與房地產、金融、信息咨詢業592.3%的增幅相比,其增幅顯得過低,僅有119.4%。而在房地產、金融、信息咨詢業這些高增長的服務業內部,房地產占現代服務業比重遠高于金融或信息咨詢產業?,F代服務業仍是勞動資本密集型行業為主導,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發展水平較低。
二、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的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將研究對象所存的主要優勢因素(Strengths)、劣勢因素(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因素(Threats)羅列出來,系統分析各種因素,研究其所處的發展環境與發展條件的模型。對重慶現代服務業進行 SWOT分析,目的是為了通過分析重慶現代服務業的優劣勢,及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機會和威脅,全面了解與掌握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發展條件。
(一)重慶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優勢
1.突出的政策優勢。重慶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作為支撐西部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三峽庫區支持發展政策、特有的國家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和內陸保稅港區政策等中央特殊優惠政策。匯集這些優惠政策于一身的重慶,具有發展現代服務業不可比擬的政策優勢。
2.區位和交通優勢。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交通優勢。重慶港是長江上游唯一大型港口。鐵路“一樞紐十干線三專線六支線” 和公路“三環十一射三連線”格局的形成,使重慶逐步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重慶是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西部資源富集地區的結合部,對周邊省份具有強大的區域輻射力和帶動力。
3.工業優勢。重慶是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強。工業是重慶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2012 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3 09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 000戶。目前重慶已形成以汽摩業、裝備制造業和資源加工業為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布局。雄厚的工業基礎為重慶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持。
(二)重慶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劣勢
1.現代服務業區域發展不平衡。重慶各區縣現代服務業發展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上表現出“一圈”地區(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與“兩翼”地區(生態涵養發展區與生態保護發展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圈”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兩翼”地區。此外,各區縣現代服務業布局缺乏統一規劃,存在大量重復建設問題,缺乏協同和規模效應,空間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endprint
2.現代服務意識落后。重慶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對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服務業發展觀念比較落后?,F代服務意識的落后,導致重慶現代服務業起步較晚,與現代服務業發展配套的相關政策與機構不完善。
3.現代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低。重慶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低,市場管理機制不健全,一些行業存在壟斷性經營現象,不利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如金融、保險、教育、衛生、文化等行業都存在一定的壟斷?,F代服務業外部投資不足,市場化程度低,缺乏競爭,導致市場很難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制約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4.人力資源匱乏?,F代服務業中多數行業具有高人力資本、高技術含量特點,其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盡管重慶一直在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全市院校也在加大培養力度,但面臨長三角和珠三角沿海經濟區對人才強烈的吸引力,重慶現代服務業存在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級人才短缺。
(三)重慶發展現代服務業面臨的機會
1.宏觀環境良好?!笆濉币巹澲忻鞔_提出“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結構的重要舉措之一,國家必然會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的扶持力度,并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與此同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居民對現代服務業需求的持續增加為現代服務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傊?,重慶現代服務業面臨著良好的政策和發展環境。
2.服務業國際轉移趨勢明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跨國公司開始新一輪全球產業布局調整。制造業的國際轉移仍是產業布局調整的重心,服務業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的趨勢也漸趨明顯,并成為新的熱點。服務業國際轉移主要以項目外包、跨國公司業務離岸化和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三種方式進行。重慶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抓住服務業國際轉移這一機遇,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
(四)重慶發展現代服務業面臨的威脅
1.國際競爭激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以促進當地現代服務業發展,這對中國現代服務業吸收外資帶來很大威脅。此外,國外企業憑借高效的營銷網絡、先進的技術設備、雄厚的資本和豐富的人才優勢,搶占市場、爭奪資源。而重慶現代服務業競爭能力較低,產業規模和市場發育狀況都無法與國外企業展開直面競爭。
2.國內競爭加劇。重慶地理上處于中西部地區交接地帶,使得重慶在發展現代服務業上既要面對成都、西安等西部較發達城市的競爭,也要面對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的競爭。由于重慶直轄時間較短,發展起步較晚,因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相對滯后,加之各地均積極出臺各類政策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劇了現代服務業地區間的競爭。
三、重慶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重慶具備較好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條件與環境,但由于自身存在一些劣勢,并面臨外部的競爭威脅,阻礙了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重慶應結合自身優勢,按照“314”總體部署和“五大功能區”的發展思路,形成以“都市功能核心區”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區域的核心,以金融業、現代物流業、會展業和創意產業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定位的產業布局。力爭到2020年,重慶現代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40%。
重慶還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以推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一是消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積極引入和強化市場競爭;二是轉變發展意識,提升現代服務業的戰略地位;三是構筑人才高地,加強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力度;四是加大投資力度,多渠道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1] 曾三.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11.
[2] 白渝平.重慶打造現代服務業高地的可行性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1,(4).
[3] 姚璐,朱邦寧.美國經濟中的“死穴”——美國巨額財政赤字問題分析[J].新視野,2012,(9).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