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文君
摘 要: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全面發展,全球的經濟貿易也在飛速的發展。針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與不斷的完善,分析中國和東盟各個國家的發展優勢和現實意義,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并針對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提出合理的建議,以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提升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285-02
一、研究現狀
劉立立(2012年)從自由貿易區切入,討論了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自貿區的成員國的經濟貿易的影響,總結了自貿區的經濟影響、自貿區的成員國之間發生貿易的相關的條件,探討了自貿區的建立對各個國家進出口的影響以及產品的進出口的價格的高低,并通過進出口產品的數量,分析了貿易國家的進出口的生產率的大小和不同國家的收入水平的差異。王瑾(2012年)結合經濟發展的一體化,通過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總結了自貿區設立后國家所做出的針對自貿區的相關的政策變化對我們國家的經濟貿易的作用,結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各個國家的發展情況,闡述了通過貿易往來的作用創造的貿易效應,并對這種貿易效應進行系統的分析。張岺(2013年)對國際競爭與協調的理論進行整理,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設立后存在的問題,如存在惡性的競爭關系,企業的資本發生轉移,依據歐盟稅收調整的經驗,提出了中國和歐盟國家應該采取的措施。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 2010 年1月1日正式建立啟動,是一個包含11個國家的經濟體,是發展中國家形成的人口最多的自貿區,是世界第三大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組織。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建立在地緣關系的基礎上,把經濟共同發展作為目標的貿易區域,其主要的宗旨是使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通過聯合合作的方式來逐漸的改善和提高其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以適應和改變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在經濟政策方面做出了政策上的調整,比如通過取消關稅來刺激進出口的數量與取消非關稅壁壘來增加貿易總量,通過開展全面的經濟與貿易合作,建立發展框架。這其中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第一,國際貿易方面。尤其指實物方面的國際貿易自由化,通過降低關稅的方式來實現。除了特殊的食品和食品原料之外,所有的產品的關稅作出下降的調整,并取消了所有非關稅壁壘。在另一方面,我國也應該通過降低關稅的措施來增加國家的出口額,進口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互補資源,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與資源互補,所以自貿區的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產品進出口關稅的問題。第二,服務貿易方面。這屬于第三產業,同樣也是各個國家的“軟實力”競爭的主要體現的方式。自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設立之后,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增加,彌補了當下的此類服務的輸出輸入的缺乏。這有利于中國的對外服務領域的開發和增加了中國的貿易額增加。第三,投資自由化,中國在國際市場中投資力度一般處于較低水平之中,這主要是由于我們國家的性質和發展水平有限所導致的。而東盟的各個國家因在投資方面較為活躍,其對外投資力度比中國大。所以,中國要不斷的適應東盟的發展模式,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不斷的加大投資的自由化。第四,增加各個國家企業的投資便利化,許多的國家彼此之間從事的貿易往來都存在著出海關程序復雜、手續繁多等問題,審核和審批的關卡數目較多。自貿區建立后國家做出調整,取消了復雜繁瑣的手續,簡化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了流程。提高了國際上各個國家的對外交易總額,給貨物帶來了便利。
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政治上缺乏信任,政治目標不一致,由于主權意識的存在,歷史上都曾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近年來還存在一些領土爭端的矛盾,還存在著一些宗教的信仰差異,歷史觀念不同,這些都會引起各個國家之間的不信任,影響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的合作。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內部國家的經濟貿易總量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差距問題,貿易發展模式也有待提高。中國近幾年的的經濟實力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相比之下東盟國家的發展才剛開始起步,東盟國家之間內部的發展實力也是有著明顯的差異的,有的國家發展快,有的國家發展落后。中國與東盟的各個國家還存在著經濟政策的不同,經濟結構也有明顯的差異,經濟目標存在差異,政策的調整、經濟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對于經濟的發展與融合,存在著困難。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合作,很可能會遭到區域以外的國家的勢力的干擾,西方的一些大國不愿意看到自己國家的競爭實力和地位的下降,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損,他們可能會聯合起來抵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抑制他們的進出口的數量,影響其貿易的往來。
針對貿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從以下的建議中得到改善。強調人民幣的區域化的重要作用,鼓勵更多的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提升人民幣的對內對外的影響力;強調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重要作用,降低金融機構設立分行的門檻,簡化步驟,優化程序,完善資本市場、股票市場、證券市場,促進金融市場一體化,完善匯率政策,提出匯率優惠,推動中國和東盟地區的各個國家的貿易發展;對進出口進行鼓勵,刺激各個國家的進出口的數量。
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上海的啟示
(一)優化產業結構
首先,應該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模式,優勝劣汰,使經濟發展落后的產業退出貿易市場,如重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將這些不發達落后的企業轉移到不發達的國家中。這樣,既能有利于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又能夠保護中國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各個國家應根據貿易優勢、資源優勢、技術優勢等逐步的協調各個國家的貿易合作。在上海自貿區的發展中,中國可以利用自身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人才眾多,技術管理水平一直處在優勢地位,調整上海的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的發展,使企業成功的實現轉型,實現優勢互補,加大貿易合作的力度,在進口稅收的調整模式下,改變企業的發展策略,細化市場分工,加大對外的聯系,帶動相關產業的向前發展,積極的拓展國外的市場,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endprint
(二)加強金融合作機制
在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的情形下,把人民幣作為各個區域內的主要結算貨幣,這有助于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位置,推動中國—東盟各個國家內部的金融貿易合作,使中國市場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加大。現階段人民幣在區域化的發展進程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的發展,主要是在周邊地區的消費情形下進行著流通。對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投資,比如企業間的跨國投資,只能通過國內的資產進行抵押貸款,而限制使用投資所在國的資產申請相應的一些貸款,這就會使得許多企業放棄跨國進行投資,打消了企業的投資的積極性。上海自貿區成立后,強化了人民幣的重要地位,使更多的企業可以通過人民幣進行結算和投資,這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人民幣的推進使用可以降低匯率波動的風險,穩步了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使人民幣在國際競爭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資本合作方面也可以進行改進:首先推動區域性合作基金的種類,積極投身于市場建設,增加區域之間的合作銀行的數量,優化銀行結算流程,細化分工;其次,促進貿易間的結算制度建立,積極成立區域性擔保公司,提高擔保公司的質量,明確責任分工,對制度建設進行優化;再次,優化債券市場的建設,提高證券市場的質量。上海自貿區設立之后,立即做出了對進口稅收政策的調整,加強了跨國企業相互之間的出口信用保險領域的合作,對于及出口的貿易進行嚴格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出口貿易風險,推動、完善了自由貿易區的進一步的建設。
(三)建立協調統一組織
隨著自貿區的發展,貿易往來的增加,政府之間的協調機制應盡快落實高標準、深層次的目標,明確公開項目投資去向,重大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金融一體化模式,物流交通的需求都會需要各個成員國之間彼此的協商與合作,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后,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協調組織,由政府進行監督與管理,長期有效的解決上海自貿區對內對外貿易的問題。
五、結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已經有3年了,經過一系列稅收政策的優惠調整,促進了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組織,穩定了周邊的政治安全利益,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發展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加強了貿易區國家之間的合作,不僅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水平,而且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使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上海市結合自己的優勢,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優惠,優化了產業結構,給企業的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Storper M.Agglomeration,Trade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Bringing Dynamics Back I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0,(50):313-342.
[2] Tekin-Korn.North-South Integ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
(4):696-713.
[3] Neil F.,Johannes P.,Robert S.The impact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on the margi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Economic
Systems,2011,35(1):84-97.
[4] 張彬,汪占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結構效應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1,(1):75-81.
[5] 田鴻雁,宋學文.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的成就、挑戰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2,(1).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