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距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向社會公布第二批三大類25項“霸王條款”正好一個月,也是自治區工商局給予商家一個月期限自查糾正“霸王”格式條款結束的時間。一場與“霸王條款”的較量正在全疆深入進行中。
這些年,我們告別的“霸王條款”
看著手中的消費小票,張娟的笑容蕩漾開來:一次性消毒餐具的費用果然不再收取。而這個變化,緣于我區工商部門針對餐飲業由來已久的“霸王條款”砸下的重錘。
早在2010年,自治區消費者協會就明確表示,消費者就餐時可向商家索要免費消毒餐具,如遇不提供免費消毒餐具而強制收費時,請收集保存好有關證據,及時向12315進行投訴。
然而,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會選擇投訴。
“一是不想看商家的臉色,二是投訴了也往往沒下文,下次就餐人家還是照樣收這個費。如果次次都投訴,誰耗得起???剛開始很不滿,漸漸地也就習慣了?!睆埦暾f。
張娟的話代表了很多消費者的心聲。
2012年3月,烏魯木齊市出臺了《關于查處餐飲業強制收取“一次性消毒餐具費”等侵權行為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烏魯木齊餐飲企業強制收取“一次性消毒餐具費”“開瓶費”等費用,工商部門將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自治區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查處。在這個通知中,工商部門要求餐飲企業在餐廳內為消費者提供兩種餐具,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收費的一次性消毒餐具和不收費的餐廳消毒餐具。
張娟并不了解這個通知,但她非常明確的是,沒有餐廳主動為她提供過不收費的餐具,一次性消毒餐具收費一元依舊霸道地存在著,而她也不得不繼續接受。
這種無奈延續至2013年。2013年4月7日,工商部門下發《關于查處餐飲企業收取一次性消毒餐具費侵權行為的通知》。和2012年相比,2013年的《通知》少了“強制”二字,要求不管餐飲企業向消費者提供哪一種餐具,一律不允許收取費用。
隨后,首起餐具收費案在沙依巴克區工商局紅山工商所立案查處。歷時數年,久遭詬病的“一次性消毒餐具收費”時代終告結束。
與“霸王條款”的博弈就是如此的艱難曲折,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畢竟,在有關方面的推動下,一些曾經高高在上,讓消費者徒呼無奈的“霸王條款”,已淡出我們的視線。比如——
“本店商品售出一概不予退換。”
托運過程中“一切貨損在總價值3%以內屬正常損耗,本公司不負責賠償。”
“在場地使用過程中,如有人身傷害,本公司不負任何責任?!?/p>
“雙方發生爭議時,以本合同為最終處理依據,任何一方不得訴諸法院解決?!?/p>
……
壟斷行業是“霸王條款”的“重災區”
究竟什么是“霸王條款”?
自治區工商局合同處副處長楊軍介紹,所謂“霸王條款”,就是一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減免自身責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它存在于生活消費中的很多領域,但無論是哪個行業,“霸王條款”都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減免責任、逃避經營者應盡義務;違反法律規定,任意擴大經營者權利;排除、剝奪消費者的權利;權利和義務不對等,任意加重消費者責任;利用模糊條款、掌控最終解釋權。
據自治區“12315”投訴舉報指揮中心統計,“霸王條款”仍然是當前消費者投訴的重點,且投訴量長期居高不下。
于是有人建議,干脆取消格式合同。
矛盾的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格式合同有其便利性和經濟性,無論中外,均被廣泛用于各個交易領域。尤其在生活消費領域,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商品或服務交易,往往通過采用格式合同條款來實現。所以在現實中,不可能因噎廢食,徹底取消格式合同。
自治區人大立法咨詢專家組成員、自治區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新疆消費維權律師團負責人李新認為,“霸王條款”屢禁不絕主要在于利益驅使。商家利用服務、行業、信息等優勢,通過合同格式條款的制定,提前預設了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合同利益和救濟方式,一旦與消費者發生糾紛,就以合同約定應對,使自己一方規避法律追究?!鞍酝鯒l款”成為“自由契約”制度下商家首選的方式。
雖然目前工商等部門對“霸王條款”有監管條例,但涉及旅游、銀行、通信等具體行業時,又由其具體部門負責。特別是一些壟斷性行業,因為他們的特殊性質,強迫消費者接受一些不合理的條款,消費者除了接受,往往別無選擇。多部門的交叉管理帶來利益上的糾紛,而壟斷行業就成了“霸王條款”的“重災區”。
公布“霸王條款”的深層考量
“以前,法律的缺失是‘霸王條款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逗贤ā贰断M者權益保護法》等對‘霸王條款的規制過于抽象和概括,缺乏具體明晰的法律表述,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操作?!睏钴娬f。
為此,新疆開始積極推動格式條款地方立法,以健全合同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2010年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合同格式條款監督條例》經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于當年8月1日施行?!稐l例》共28條,從多個方面對格式合同的使用作出規定。
2010年11月,國家工商總局制定出臺了《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從全國范圍內進一步加強了對“霸王條款”的規范和治理。
法律法規已經有了,但很顯然,根治廣泛存在的“霸王條款”,僅憑工商部門一家的力量是不夠的。
近年來,央視每年的“3·15”晚會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借助央視這個權威的發布平臺,有關部門一次次的曝光發布,讓無良商家們膽戰心驚。
充分利用媒體平臺,動員起全社會的力量,形成對“霸王條款”人人喊打的態勢,這無疑是個可取的思路。
2011年10月,自治區工商局首次通過媒體公布了首批不公平合同格式條款,共10大類22項,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時隔一年半后,2013年4月,自治區工商局再次公布了第二批三大類25項不公平合同格式條款。
公布“霸王條款”,讓公眾在面對無處不在的格式合同時,知曉了何為合法,何為非法,有了維權依據;同時,也為基層工商部門監管執法提供了明確指引。
細心人會發現,對比第一次公布“霸王條款”,工商部門在第二次公布時,要求更為明確具體。比如,對商家自查自糾的時間明確為1個月,對逾期拒不改正者,將依法予以查處。
李新告訴記者,“霸王條款”的公布只是告訴消費者和商家已經存在和實際發生了消費侵權,而維權則需要啟動維權機制。對消費者而言,維權成本高,取證難,消費者個人應對商家所代表的行業確實力不從心。
李新認為,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大力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通過建立“黑名單”制度等,加大企業的違法成本。特別是要通過改革破除壟斷,用充分的市場競爭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權,鏟除“霸王條款”滋生的土壤。
李新指出,除《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格式合同監督條例》也是反“霸王條款”的重要法律依據。但社會上對地方立法作為執法依據的宣傳和認識不夠,很多職能部門的配合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希望在“大維權”機制下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據悉,“大維權”機制是以各級政府統一領導,各級消費者協會在消協理事會的平臺上牽頭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作配合、共同維權的全社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工作機制。我區于2011年建立了這個機制,成員單位包括高級法院和工商、商務、旅游、衛生、住房、交通、質監、價格監督、食藥監、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工會、婦聯、團委等32個。
亞心網亞心社區一位網友的發言十分尖銳:“霸王條款”的根深蒂固早已不是商家一己的過錯,更與相關部門作為市場監管主體的監督缺位密切相關。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有賴于管理者的維護。如果管理部門不負責任,或者負責不到位,那么消費者只能繼續遭遇“霸王條款”,并繼續花冤枉錢受窩囊氣。
或許紅山網紅山時評的一段發言更能代表消費者的心聲:“叫停‘一次性消毒餐具收費和連續炮轟蘋果售后的實踐證明,只要相關職能部門切實負起責任,強勢介入,‘霸王條款是完全可以根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