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娜+辛奕萱
內容摘要:壽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其姓氏來源多種多樣。本文探究了紹興壽氏的源流,并對其歷次大的遷徙和分布狀況作了梳理,歸納其內在的規律和特點。對紹興壽氏的淵源作一管窺,無疑有助于探究地方文化的發展脈絡。
關鍵詞:紹興壽氏 來源 遷徙 分布
作為中國文化鏈上的一環,家族見證了國家歷史與文化發展的歷程。家族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其姓氏的發生和發展上,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中這些簡單的漢字,所包含的歷史豐富而又獨特。
中國姓氏繁多,俗稱為“百家姓”,但實際上卻遠遠超過“百家”。據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在《中國姓氏統計》中調查,在將近3億的調查人群中,全國基本約有4100個姓,而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姓數達24000多個。也就是說,中國已有20000個姓氏消亡了。由此看出,中國姓氏的發展和演變是極其復雜的,舊亡新生,交替紛繁。
壽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的一個姓氏,據有關資料統計,壽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1位左右,它是稀少的姓氏之一。壽姓不僅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而且它的姓氏來源也多種多樣。
第一種,起源于傳說,據史籍《路史》的記載,相傳上古時候有位叫彭祖的老壽星,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就取壽字為姓,于是形成了壽姓。第二種,起源于姬姓。壽姓起源于春秋時期的吳國,出自姬姓,是以周章的十四世孫壽夢的名字為姓,形成壽姓。第三,壽姓起源于地名,是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春秋時期衛國的平壽邑。平壽原是春秋時期衛國下邑,后來又成為楚國的邑地,楚國滅亡后,有壽郢住民改以地名為姓氏,也稱壽氏,是為淮南壽氏。
以上這幾種起源是現今較為普遍的說法,除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說法。其一,有部分壽姓起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姓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主要有三方面的來源:首先是以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繼太妃壽康太妃的封號為漢化姓氏者,世代稱壽氏、康氏。其次是蒙古族巴顏圖氏和蒙古族克勒德氏,這兩支蒙古族壽氏的始祖分別為巴顏圖·壽成和克勒德·多克隊,他們的后裔子孫中都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世稱壽氏。其二,東北壽氏起源于媯姓。壽山是清朝末年的黑龍江將軍,傳說壽山原名袁眉峰,是明末著名民族愛國英雄袁崇煥的第七世孫。壽山逝世后,為躲避滿清政府的迫害,其家族人員分散躲避起來并以將軍的名字之諧音“壽”為姓氏。
壽姓在我國多個省份和地區均有分布,但江浙一帶的壽氏族人分布較國內其它地區的相對集中,尤其是浙江紹興壽氏為全國壽氏分布中的重要一支。紹興壽氏族人不但注重家學淵源,且在家族宗譜的修訂方面也尤為重視。對紹興壽氏的淵源作一管窺。無疑有助于探究地方文化的發展脈絡。
一.紹興壽氏由來
江浙一帶的大部分壽氏族人多尊彭祖或吳王壽夢為他們的祖先,而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地區同樣也受到這些說法的影響。但筆者認為“其為彭祖之說者,以其享年壽之永而為姓,固誕而不足信”①,傳說彭祖活了兩百多歲,他的后代子孫為了紀念他的長壽便以“壽”為姓。因史籍《路史》中提及壽姓源于彭祖,所以這種壽姓由來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明顯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在當下看來顯得荒誕不足信。
而“其為吳王之說者,不知禮大夫不得祖諸侯,此又僭而不敢信”②,在階級制度森嚴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且不說尋常百姓不得以君王的名諱為姓,而且還有對君王名諱等諸多方面的“避諱”,所以把王者的名諱作為姓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種壽氏由來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事實上,這些關于壽姓姓氏來源的信息往往因年代久遠,大多不能考證,可信度也無法得到合理有力的證實。所以若論及紹興壽氏的來源,筆者認為是由“鑄”這個姓氏去掉金字旁后改為壽姓似乎更加真實。
據《百家姓姓氏溯源》記錄,壽姓的先祖原住山西,最初不姓“壽”而是姓“鑄”,后來因逃避戰火有過兩次南遷。北宋時期,金人越過燕山侵占熱河,熱河的南面就是山西。壽姓先祖為躲避戰亂就南遷至河南開封一帶。公元1126年8月,金軍攻克山西太原,12萬宋軍不戰而逃,金人勢力進一步壯大。公元1127年4月,宋徽宗、宋欽宗、后妃、宗室及百官被金軍俘虜,此次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靖康之難”。“靖康之難”事件致使北宋滅亡。公元1127年5月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在抗金老將宗澤的支持下,建立了南宋王朝。公元1129年南宋朝廷遷到臨安,幾經輾轉之后又于公元1132年再次遷到臨安,壽姓先祖也隨之第二次南遷到臨安,臨安即為現在的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此后壽勝一族“食釆於暨”③,即食邑④為諸暨,諸暨便成為壽勝一族的封地。
而后壽勝的曾孫“澤公”、“尚宋寕宗順安公主為駙馬”⑤,“澤公”有幸與南宋王朝的公主成婚被封為駙馬,成為南宋皇室的成員。所以當皇上知道“澤公”的先祖姓“鑄”之時,想到了金人給漢人帶來的苦痛,于是下旨改姓,便去掉“鑄”姓的金字旁,賜姓“壽”。此說不僅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考定墨城壽氏祖系源流辨》(半山堂本)中有對于暨陽墨城壽氏祖系源流的相關文獻確切載明:“粵稽我壽氏或曰唐堯之后封于‘鑄后去金而為‘壽”。且在《山陰壽氏草譜·壽氏續修宗譜序》(思仁堂本)中也有關于紹興壽氏源流的記載:“粵稽唐堯之子封于‘鑄,后去金而為‘壽,此得姓之由”。由帝王賜姓予皇親貴族或者下級官員之類的事件,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屢見不鮮,且“賜姓”之說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據可依,有理可循的事實。換言之,壽姓是由帝王賜姓之說相對于荒誕的彭祖之說,僭越的壽夢之說,由“鑄”字去金存壽之說確實是最接近現實的合理說法。所以筆者認為今紹興壽姓姓氏來源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把“鑄”字去掉金字旁后賜姓“壽”。
二.紹興壽氏的遷徙和分布
筆者認為紹興壽氏族人的遷徙主要經歷了以下幾次大的遷徙:
第一次遷徙的時間應是十二世紀初,由河南萬安縣萬安山遷徙到浙江諸暨同山鎮。據紹興地區壽氏家族家譜和《三味書屋與壽氏家族》等文獻資料表述,紹興地區的壽氏遠祖為壽憲,族裔稱“憲一公”,原來就居住在河南省萬安縣萬安山。宋高宗趙構建炎年間初壽勝護駕南渡,受封于諸暨,最初定居在同山鎮唐仁村。壽勝,族裔稱“勝一公”即為南遷后始祖。《考定墨城壽氏祖系源流辨》中載明:“我勝一公當宋高宗朝扈蹕南遷同平章事,而食釆于暨”,且“自勝一公至曾二公中越六代”⑥一直定居在今諸暨同山鎮。
第二次遷徙的時間約為元朝初年,由諸暨同山鎮遷徙到木陳,木陳又作墨城,即為今天的諸暨墨城。南遷后的壽氏家族譜史從第一世“勝一公”至第十世“會七公”壽希仲(1351-?)具體可考,且載明從第八世“曾二公”壽茂柏(1298-?)至第十世“會七公”遷徙到諸暨墨城。在現保存下來的明朝天啟年間的《山陰壽氏草譜·曾二公傳》中也記載了與這次遷徙有關的內容:
“始祖曾二公,千十七公仲子也。諱茂柏一諱茂清,字克登,世居同山業農時亦任俠,一日走獵至本族之半山見龍鳳媾交之異,以為瑞,遂卜居。”
這之后經歷元代兵燹,有約近二百年譜史無從考證。但《山陰壽氏草譜》有記錄,自“昌一公”后,“遂至跨湖橋,至其后,或遷城中,或徙他鄉”⑦。據目前可查文獻筆者認為這是第三次遷徙,即由諸暨墨城經漓渚鎮遷徙到紹興跨湖橋。
壽氏家族在第四次遷徙為十八世紀末期,在此次遷徙中又分為三支,分別往不同地方遷徙。第一支壽氏的遷徙即為壽廷柏的長子壽肇炯的遷徙過程,徙居紹興城內橫街。第二支壽氏的遷徙即為壽廷柏次子壽肇輝的遷徙過程,遷到紹興城內的覆盆橋,覆盆橋就是今魯迅路壽家臺門。而壽廷柏的幼子壽肇灼則留居紹興偏門外東跨湖橋祖宅,此次遷徙即為第三支遷徙的壽氏族人。
壽氏家族在經過以上多次遷徙后,又分支遷居紹興其它較小的地區。紹興壽氏族人所聚居的地區也在不斷變遷的過程中發生轉移和擴散,這種地區上的轉移和擴散具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和特點。
根據前文提到的遷移過程及相關資料可發現,總體上,紹興壽氏的遷移具有以下規律和特點:因同山鎮唐仁村是紹興壽氏最原始的聚居地區,所以紹興壽氏族人是以同山鎮為起點,沿著河流由南往北遷移的。
詳細的遷徙特點可以從原因、空間、時間等方面來分析:
第一次遷徙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需求。由于公元1126年至1127年間發生的靖康之難導致北宋滅亡,金兵撤走后,宋高宗趙構重新于南京應天府立國,史稱南宋。公元1127年南宋朝廷從南京,即現在的河南商丘,遷至揚州,公元1129年又遷到鎮江,最后在臨安落腳。而官至同平章事,實行宰相職事的壽勝隨護南渡,也一并到了臨安。經歷一定的輾轉后,公元1138年南宋朝廷正式定都臨安,壽勝一族也定居在同山鎮。
第二次遷徙是在元初。公元1286年,朝廷頒布大司農司所定《農桑輯要》,給生產凋敝的農業帶來了指導方向。之后黃道婆在松江地區推廣棉紡織技術,也可以看出,當時朝廷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筆者認為,這次遷移的主要原因是追求地理位置的優越,以增加本家族的農業生產收入。由圖可知,同山鎮周圍的河流稀少,而且基本都是支流,水資源不豐富不利于灌溉。相比之下,江藻鎮不僅靠近浦陽江干流,附近還有兩條支流,它的東北方向還有白塔湖,此處地理位置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不僅利于農業灌溉,水陸交通也非常便利,給壽氏家族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第三次遷移是從江藻鎮經漓渚鎮遷到紹興跨湖橋,即今紹興市偏門,具體遷徙年代因戰亂等原因已具不可考。但當時的偏門是個人口聚集量大,而且經濟實力相對紹興其它地區而言比較發達,河流縱橫交錯,水陸交通便利,百姓安居樂業。這成為了當時紹興壽氏一族遷移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四次遷移是18世紀末,此次遷徙原因是壽廷柏的三子長大成人后為了各自發展而分別遷至三處。這次遷徙從空間而言跨度比較小,均在紹興市區內遷徙流動。在時間上比較接近,由他們各支的遷徙情況來看,此次遷徙更加注重的是謀求自身的發展。聞名遐邇的三味書屋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當時的三味書屋稱為“三余書屋”,壽廷柏的次子壽肇輝是三味書屋壽宅的首宗⑧。
從壽氏的總體遷徙路線來看,良好的水陸交通給優越的地理環境創造了條件,也給紹興壽氏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孕育了他們的人文情懷,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紅學家壽鵬飛先生,教育家、數學家壽孝天先生等諸多名人層出不窮。社會經濟和安定的環境使紹興壽氏一族漸漸興旺起來,也促進他們逐漸向外發展。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壽氏族人走出紹興,走出浙江。壽氏族人的分布也呈條帶放射式展開,伸向北京、上海、臺灣等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紹興壽氏家族代有才人,他們不僅用自己畢生的心血在歷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時代烙印,更為書寫浩瀚的歷史、為豐富燦爛的精神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注:本文系紹興文理學院2013年度學生科研重點項目,參與此課題項目的成員除署名作者外,還有蘇易,牛莉莉,任海萍)
參考文獻:
①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考定墨城壽氏祖系源流辨》
②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考定墨城壽氏祖系源流辨》
③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考定墨城壽氏祖系源流辨》
④食邑:又稱釆邑、釆地、封地,因古代中國之卿、大夫世代以釆邑為食祿,故稱為食邑。
⑤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考定墨城壽氏祖系源流辨》
⑥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考定墨城壽氏祖系源流辨》
⑦壽永明、裘士雄 編著《三味書屋與壽氏家族》,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年,第163頁。
⑧壽永明、裘士雄 編著《三味書屋與壽氏家族》,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年,第164頁。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