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
內容摘要:高考論述文所選的材料是讓學生了解當代最前沿的科技或超前的理論透析,主要特點是理論性較強,一般是分析某種社會現象或某種科學原理,所含的專業術語較多,給學生答題過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主要體現在難讀懂、學生沒有閱讀興趣。這使學生論述答題狀況不容樂觀,也成了最主要的丟分點,那么如何能讓高中生克服這個難點,讀懂論述文呢?本文著重對如何理解高考論述文的文意進行淺探。
關鍵詞:閱讀習慣 論述文解題 技巧
一.強化學生的答題習慣
1.靜心讀題的習慣
俗話說:“心不靜不讀書”,很多學生在高考的過程中都存在一種偏急的心態,主要是擔心答題時間不夠,再加上論述文難懂,而不能靜心的認真閱讀。因此,教師要強化學生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疏解學生緊張急躁的情緒,要求學生靜下心來耐心把文章看完,在提高閱讀速度的同時提高閱讀效率。根據近幾年廣東語文高考論述文的解題經驗,發現很多時候答案就在文中,只要靜心閱讀,細心分析篩選就找到答案,如果閱讀時心浮氣躁往往容易看漏重要信息,影響答題效果。
2.帶問閱讀的習慣
在平時的觀察中,我們發現多數學生初讀論述文時毫無目的,第一次讀只是出于答卷的本能——看內容。這樣閱讀對答題毫無幫助,也浪費時間。因此我們強調學生閱讀論述文時,一定要先看看解題要求,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和關鍵內容,根據所要回答的問題,再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邊讀的過程中邊劃起相關內容,如找出文眼、中心句子、關鍵字等,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3.分析比較的習慣
對題目進行認真分析比較是正確答題的重要保證,特別是對論述文的選擇題就要強化分析比較。從過往的廣東高考題研究可以看出,論述文選擇題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項意思都相近,只有一兩個字的差別便扭曲了句子的原意,有時因果顛倒、無中生有或張冠李戴,容易混淆學生的判斷。
所以對于這種情況學生一定要勤于分析比較,多加思考,實在是無法分辨的,一定要多讀幾遍,在原文中找到正確答案為止。
二、運用技巧準確把握文意
學生知識面和閱歷的局限性,加之論述文的理論較強、專業詞匯較多,不容易把握論述文的文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技巧分析文章,解決這一難題。但是教師之前應該向學生強化議論文的結構規律知識:議論文常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論證事理。讓學生清晰分析思路和方法。
我們以2007年廣東高考題論述文《創新與想象》為例,指導學生如何“讀懂”。
1、首先整體閱讀文章,把握語言材料,弄清文章結構、中心論點、論證結構的特點、有無分論點,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的特點、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分析文章新見解、新技術、新成果等,閱讀時還要了解文章說明的對象的價值、作用、意義。
2、辨別文章重要文句,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呼后應句等。理解文章的主要思路、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議論文的中心句或分論點多數在段落的開頭和結尾,如在《創新與想象》中,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文章的總論點和分論點,理解本文主要講藝術和科學二者的辯證關系,感知到作者認為任何的創新都離不開科學的邏輯推理和藝術的想象創造力。
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論證方法、性質、邏輯關系。按照文章的論證結構進行分層、并列,根據文章的內容,緊扣論述對象,分清時間、空間或事物發展來進行邏輯的劃分。
在2010年廣東語文高考題論述文《不可無“我”》中,文章共有7個自然段,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先用一個短語或一句話概況每段的大意,概況出①藝術活動中要有“我”的思想感情;②不能忽略“非我”的現實;③藝術創作要從“我”轉為“非我”,反映客觀現實;④藝術創作中要有“我”的思想感情;⑤以表演藝術辯證“我”與“非我”的關系;⑥藝術欣賞時保持“我”的個性;⑦藝術創作與欣賞過程都要有“我”的體驗。通過分析,我們知道第1~3段講藝術創作中的“我”與“非我”的區分,兩者要兼而有之,第4~6段以舉例的形式分別闡述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中要保持“我”的思想感情,第7段是對4~6段的總結。這樣一來,不僅對文章的思路一目了然,又掌握了論證的邏輯關系。
4、辨別文中標志性詞語。可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關聯詞、過渡詞、指代詞,還有修飾限制詞、分類列舉的詞等。有時表因果、轉折、并列、遞進或分類分層、舉例的詞語,也很重要,有利于理清文章結構思路、避免邏輯錯誤。
總之,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在高考考查定位十分清晰、明確:側重基本閱讀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從語言角度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對論述文作準確的理解。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南海西樵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