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希偉
內容摘要:文本的語言是精妙的,也是富有邏輯層次的。從內容上看,是有主有次的。在課堂中,教師總是過于關注對文本關鍵語段的預設處理,而這種“預設處理”可能與學生的“預設處理”達到心理上的重合,以至于師生在有效時間里在某個角落耽擱時間,冷落了所謂的文本“平淡內容”的現象,無疑是阻礙了學生思維的跳躍性發展。
關鍵詞:品讀 細節 內容
本文以蘇教版課文《水》為例,試著尋找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的。
一.走進文本,品一品令你心跳的細節內在
這篇文章是記敘文,背景是從前一個缺水的小村莊,家家戶戶建有水窯,作者痛苦地回憶兒時洗澡的不易。下雨時用雨水洗澡,炎熱時,母親用一小勺水為四兄弟納涼,這是一個極其難忘的場面。從構段方式上,第一段是總寫,第二段寫人們痛痛快快洗澡的情形,而(3-6)段是作者回憶著艷陽無雨時母親為四兄弟納涼的情景。從重、難點的處理上,第一段是精彩的背后。學生讀起來,很容易冷落。如何處理好第一段呢?今年四月份,我參加縣里舉行的一次公開教學活動,為了處理好教材,我把文章讀了又讀,可始終找不出第一段的情感與知識上的交互點。雖然作者的言語里包含著辛酸,但我經過細細揣摩明白了作者處理作品的精妙之處。我通過多媒體顯示這句話,在深沉的簫樂配音中,我把課前與作者的對話內容拋給了學生。
師:作者馬先生說要挑一擔水,大約需要7個小時,請大家走進文本,走進這個干旱地區的小村莊,親自來感悟一下是怎樣的7個小時呢?
生(1):這7個小時簡直是不可思議。可課前我們思考這個過程僅用了6個小時呀!
生(2):作者一定這樣算,一個人步行的速度快的大約是每小時十里,何況路又是崎嶇不平。再加上到了目的地需1小時,排隊約1小時,一勺勺的也需1小時……共約7個小時。
生(3):不是約7小時,而是足足7個小時,這調查時的“7小時”與作品中的1 小時意義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呀!這又是多大的勞動強度呀!
師:請大家再仔細地讀一讀“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中作者為什么用一個逗號?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里,我只設計了課前與作者巧妙的對話,就把本來就平淡無奇的文本奠基了一個情感的基調。顯然,我是把文本中的細小鏡頭放大起來,里面的人、景、物也就自然得鮮活起來。一位名師說“沒有學生親身實踐或“心理實踐”的課堂是蒼白的,沒有生命活力的。”教師只有根植于自身的實踐,學生才會根植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從圖狀思維認識的角度上講,學生的思維運作過程是讀來模糊,議來真切,生發得虛幻。這系列性的運作過程就是創造過程。
二.走進文本,將關聯的細節變為連動細節
細節被學生視為課文的精典。一篇課文沒了細節等同于一個人沒了血液。為了使細節的聯系更為清楚,也便于組合。
師:請大家帶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的每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上述訓練,是學生進行整體速讀后歸納出每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同時也認識了主要段落部的細節,從表面上看,細節間有一定的連帶關系,若對每個細節的內涵進行揣摩,便會發現細節間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師:請你看一看黑板上的細節,它們還存在著什么聯系呢?
生:從中心內容洗澡角度看,文章的2、4、5、6節是講洗澡,1、3兩節是寫缺水,而且像風干一樣的缺水。
生:文章的1、3節讓人一讀就知道缺水,其它各段雖然寫有水,只是更能反襯出是極其缺水,這就是作者運用反襯手法的妙處。
師:請你再讀一讀課文,你還發現了什么聯系?
生:我還發現一、三兩節相比,寫的是文章外在的內容,而其它節寫內在的、中心的內容。
師:那就讓我們先走進文章的心臟部位,觸摸內臟中“血液最澎湃”的地方?
……
從學生自讀上看,先前往往被我們視為孤立的細節,因為被師生探討得細致入微,本屬定格似的細節內容,也變得像細胞似的被急得富有彈性(指細節間的上下組合)。它們連綴在一起(這兩組放大的細節,卻在孩子心里成了兩道相互交織的風景)。兩個創新細節風景的形成,自然是通過學生朗讀自然形成感悟的創新過程。
如此,就有效預防了學生將課文任意肢解的可能性,也很容易形成學生的以下能力:一是自主學習能力。文章是包含著情感的,摸清了課文之血脈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抓住關鍵句段激發學生情感大有益處。二是邏輯歸納與思維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八義集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