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妮
內容摘要:《唐宋詞選釋》旨在“體現出詞家的風格特色和詞的發展途徑”,“為提供古典文學研究者參考之用”,其在選錄、注釋與鑒賞三方面都表現出對唐宋詞“廣”、“深”方面的挖掘。
關鍵詞:《唐宋詞選釋》 俞平伯 注釋
俞平伯先生在詞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著有《讀詞偶得》、《清真詞釋》、《唐宋詞選釋》(以下簡稱《選釋》),此外還寫過一系列詞學論文。其《選釋》一書,以獨特的選詞標準和注釋體例,展現了對唐宋詞向“廣”、“深”方面的挖掘的努力。
《選釋》所錄之詞“自唐迄南宋,共二百五十一首,分為三卷。”上卷為唐、五代詞,包括唐、《花間》、南唐三部分,共22位詞人(敦煌曲子詞作者不計),87首詞;中卷題為“宋之一”,下卷題為“宋之二”,相當于北宋和南宋,共53位詞人,計164首。詞人以時代先后順序排列。因選者意在“體現出詞家的風格特色和詞的發展途徑”,“為提供古典文學研究者參考之用”,因此,其選詞和注釋整體體現出“廣”、“深”的特點。接下來,筆者就俞平伯先生的《選釋》在選錄、注釋與鑒賞三方面來對這部詞選本進行探析。
一.選錄
俞平伯非常重視民間詞,他在《選釋》中大量選錄了白話詞、民間詞,還有一些唐、宋文人接近民間詞的作品,以表現民間詞這一傳統在唐、宋兩代的延續。
具體從選詞情況來看,所錄詞人較多,面較廣。選錄詞作五首以上的主要有:劉禹錫5首、溫庭筠9首、皇甫松5首、韋莊7首、李珣5首、馮延巳9首、李煜12首、歐陽修6首、蘇軾19首、秦觀8首、周邦彥9首、李清照13首、辛棄疾17首、姜夔9首、吳文英7首。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李煜、溫庭筠等人詞作位居前列,此可以看出俞平伯對于蘇、辛等人的推崇。俞平伯認為“南唐詞確推擴了‘花間的面貌,而開北宋一帶的風氣”;“蘇、辛一路,本為詞的康莊大道,而非磽確小徑”;而李清照則能夠相當地實行自己詞“別是一家”的理論。這幾個詞家都“不受‘花間以來傳統的拘束。他們不必有意變古,而事實上已在創新。”而溫庭筠、韋莊、周邦彥等人則代表了花間傳統的延續,他們在詞史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所選入詞作也相對較多。
不僅所選詞人的覆蓋面很廣,入選的詞作題材、風格也十分廣泛。除了一般的艷情詞如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薛昭韻《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等;懷古詞如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葉夢得《八聲甘州·故都迷岸草》等;邊塞詞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曹勛的《飲馬歌·邊頭春未到》;農村詞如范成大《蝶戀花·春漲一高篙添水面》、盧炳《減字木蘭花·莎衫筠笠》等。各種題材均有代表之作。從風格上來看,《選釋》所選之詞作有婉約與豪放、醇雅與俚俗等多種風格。這不僅體現在整體的選詞面貌上,同一個詞人所選之詞作也表現出多樣性的特征。一些典型的詞人如劉克莊,除了其代表作《沁園春·夢孚若》、《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等豪放詞,還選錄了《昭君怨·牡丹》這樣一首語言質樸的詠物詞。
二.注釋
《選釋》的注釋十分注重文字的訓詁、材料的匯釋以及名物、風俗、地理方面的考證。
在《選釋》未出版前,就劉禹錫《竹枝詞》最后一句的注釋問題,俞平伯先生就曾與黃君坦先生在信中探討:“……詞釋中劉竹枝詞即擬用之作正文,茲將注文草稿求證,急盼指明錯誤,幸甚幸甚。三種本子一作兩‘情,一作兩‘晴,唯此‘情‘晴雙關互見,其間得失誠不易言。”并在注釋中注明:“‘情、‘晴形似音同,流傳易誤。既各有合于古樂府辭例,自不妨并存。進仍從通行本作‘情字,而記其易文,以供參考。”用心之良苦,態度之謹慎,讓人肅然起敬。
又如對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中對“二十四橋”的考證。對姜夔詞句中“二十四橋”的解釋,大多釋本都會引用到杜牧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但是關于“二十四橋”究竟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橋,亦或是橋梁的總數,自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俞平伯參照了宋代沈括《補筆談》、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引文酌定了二十四橋,認定“二十四橋”是總數,并注釋說沈括“據他自注只存了八橋,到南宋姜白石時,自不會‘二十四橋仍在,但詞人之言并非考據,只要那時還有若干條橋,也就不妨這樣說。”而《揚州畫舫錄》中認為“二十四橋”為總數中之一橋專名,“‘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后。”俞平伯否認了此說法,認為“所謂‘二十四橋、‘紅藥橋,又即緣杜牧之詩、姜白石得名”,這是后起的情形,不必附會到后代去,也就“不宜轉用注解姜詞。”一路旁征博引各種材料,抽絲剝繭,最后得出結論,足見釋者之用心。
三.鑒賞
總的來說,《選釋》中全篇的賞析文字并不多,更多的是對疑難字詞、名物、風俗的考證。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說,《選釋》是引領讀者領悟感受,而不是將自己賞析的結果授予讀者。因此,俞平伯的賞析十分注重引領讀者體悟詞心和詞境,注重解析詞體結構。
比如對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的解析:
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凄涼的氣氛,卻融會全篇。如起筆“無言獨上西樓”一句,已攝盡凄婉的神情。
俞平伯對李煜這首詞的解析只有短短兩句話,卻緊緊把握了整首詞的凄涼的基調。他說詞作首句“無言獨上西樓”,開篇“已攝凄婉的神情”,奠定了全篇的情感基調。還說“寫景”和“抒情”能“融會全篇”的“凄涼氣氛”,這究竟是何意呢?細細想來,這里似乎是在說如鉤的殘月好比一把銀鎖,仿佛把“清秋”鎖在“深院”里;也可以說是把“深院”鎖在“清秋”里。“清秋”是時間存在,而“深院”是空間存在,兩者以一“鎖”字連接在一起,都被統統“鎖”在這“別是一般滋味”的寂寞凄涼氣氛里,故而才說“凄涼的氣氛,融會全篇”。俞平伯的解析并未面面俱到,但是他一針見血,緊抓要害,這就使得詞的意蘊不解而解了。
俞平伯還十分注重對詞體結構的解析。詞心幽微,詞意難覓,而只有把握了詞人創作的理路,才能充分理解詞意和詞心。比如俞平伯對晏幾道的《鷓鴣天》的賞析:
兩“相逢”是本篇下片的轉折關節所在。第一“相逢”實是初逢,第二“相逢”應是重逢,卻同用“相逢”字。回憶本是虛,因憶而有夢,夢也是虛,卻疑為實。及真的相逢,翻疑為夢。……“賸把”……意謂“只管把光明的燈火來照,卻怕它還是夢”,有點擔心,妙得神味。然清燈一點,不是繁華,見今昔之不同,喜極而含悲矣。……此篇筆意極細,承用杜詩,卻非抄襲,意境略近司空曙,亦在同異之間。
這首詞正是宋詞詞心“細密”的顯證,俞平伯將如此嚴密的組織結構一一道出,抽絲剝繭,娓娓動聽。兩次“相逢”、“幾回魂夢”之中虛實相間、悲喜交加的真情;“賸把”、“猶恐”所體現出的“喜極而含悲”的復雜心緒;夢里情懷信為真,久別重逢,竟將真疑夢所透露出的魂牽夢縈的相思。這循環往復的細密思緒的確是“妙得神味”,讀者也不不難體悟,然結合杜甫和司空曙詩詞,領悟能更深入一層。
繆鉞先生曾說:“竊以為俞平伯氏《唐宋詞選釋》,甄選與評釋都相當好,能得古人之用心,對讀者很有益。”這是對《選釋》較高也較中肯的評價。因而,對于《選釋》,需認真品讀,順著先生的點撥的思路去思考,定能進一步貼近詞人用心,體會先生行文之苦心。
參考文獻:
[1]俞平伯:《唐宋詞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孫玉蓉:《俞平伯書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177.
[3]施議對:《宋詞正體》,澳門大學出版社,1996,60.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