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涵
內容摘要:《流言》是天才女作家張愛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強烈地滲透著審美現代性。也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學的重要收獲之一。在張愛玲的散文世界里,人們感受的是別具一格的“絮絮叨叨”的“私語”,她帶著蒼涼的氣息去感受市民生活,還原普通人的生存現象,多變的語言風格,讓這個“孤島”女性作家的文章散發出獨特的女性魅力。
關鍵詞:張愛玲 流言 審美語言
張愛玲原名張瑛,“愛玲”是進學時母親因英文名字Eileen Chang的音譯臨時起的。《流言》收錄了張愛玲在1943~1944年上海的日據孤島時期陸陸續續寫的作品。她遵循著“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不去寫“時代紀念碑”的內在審美角度。她的作品里沒有革命和時代潮流,而是純粹從自我經驗里獲得素材,在真實的人生中捕捉瞬間的美,于是抓住在無盡的磨難中享受暫時快樂的機會,把握當下生活中小小的情趣,這就是她的人生美學。
這些小文章之所以迷人,取決于她的人生美學里最重要的關節——語言審美。文學語言的生命在于不斷創新,張愛玲“有著對文字天生的感知力與領悟力,滲透了靈感”。絕美的文字在她的筆下有了真正的生命。
1.色彩詞匯的巧妙運用
張愛玲對于色彩是極為敏感,如果把散文中的顏色聚集在一起的話,可想而知是相當壯觀的。比如:“油潤的紫色,新綠的豌豆,熟艷的辣椒,金黃的面筋。”“紅綠對照,有一種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對照,大紅大綠,就像圣誕樹似的,缺少回味。”多種顏色糅合在文字之中,恰到好處,沒有破壞和矛盾,讓讀者更具有回味的空間。
2.雅俗共存的語句表達
《流言》的讀者不會放過文中處處散落的警句,《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中說:“替人家寫篇序就是“佛頭著糞”,寫篇跋就是“狗尾續貂”。”張愛玲練就了鮮明的文風,倘若要她與當時的散文有何關系的話,那就是對當時時下文風蜻蜓點水式的調侃之意。《話說胡蘿卜》寫到:“有一天,我們飯桌上有一樣蘿卜煨肉湯。我問我姑姑:“洋花蘿卜跟胡蘿卜都是古時候從外國傳進來的吧?”她說:“別問我這些事。我不知道。”我把這一席話暗暗記下,一字不移地寫下來,看看忍不住要笑,因為只消加上“說胡蘿卜”的標題,就是一篇時髦的散文。”
《流言》的語句呈現出描繪既有靈性又貼切自然,風格明朗細膩,畫面極富有感染力,這使之也具有強烈的審美價值。
3.生活點滴的細膩描寫
張愛玲在審美對象上的選擇中,注意細節場景的準確化,喜歡把文字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厭其煩的描摹生活里的細節場景。
《私語》是追憶著童年瑣事,寫到父親,“父親的房間里永遠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覺得沉下去、沉下去”。
她在《童言無忌》中記錄過一個場景:“為了一點小事,我父親打了他一個嘴巴子。我大大的一震,把飯碗擋住了臉,眼淚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來,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
茅盾說:“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應是形象化的、富有表現力的、準確的和精煉的、然后可以傳達作者所欲傳達的思想情緒,然后可以構成鮮明形象。”
張愛玲的語言如同一段段鮮活著的生命,她的小說語言色彩巧妙各異,語句豐富紛繁,細節凡俗通透。每每讀之,都能使人身臨其境,去體會張愛玲當時的所思所想,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并給人以美的享受。總之,對于張愛玲語言的審美特征的產生因素有很多,張愛玲小說精雕細刻的寫作方法讓她的作品煥發出無窮的魅力,極大的豐富了現代文學審美教育的內涵。讓受教育者去體會動亂年代張愛玲世界中的一片凈土。
[該論文系牡丹江社會科學課題項目,課題名稱:文學鑒賞視域下的幼兒師范生審美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1402]
參考文獻:
[1]余斌.《張愛玲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
[2]張愛玲.《流言》[M].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9月
[3]白落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的傾城往事》[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2月版
[4]程光煒.劉勇.吳曉東.孔慶東.郜元寶.《中國現代文學史》[M].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5]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6月.
[6]王劍萍.審美現代性視野下的張愛玲散文——以《流言》為例[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03期
(作者單位: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