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瑩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很多農民特別是“80后”和“90后”的農民在外出打工后,既不能在城市落戶,又不愿回到農村務農,這一群體形成了“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或稱第二代農民工,是相對于第一代農民工而言的,主要指出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新一代的農民工群體。[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全國目前有超過一億的新生代農民工。
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的研究報告指出,新生代農民工與傳統農民工存在明顯差異,他們大多出生在城市,在農村沒有土地等生產資料,成長經歷開始趨同于城市同齡人,20歲出頭的年齡,心智、思維還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缺少父輩的吃苦耐勞精神,更渴望融入城市,成為城市市民。
二.新生代農民工現狀及解決辦法
(一)工作環境
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都是城市人不愿意做的臟活累活,然而由于法律體制的不健全、政府行政能力的不足、企業生產工作環境的不達標準,再加上農民工自身安全意識單薄,導致農民工職業病和工傷都較為嚴重。
用人單位缺乏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意識和法律意識,為了降低成本不給農民工辦理保險或者只給少數人辦理保險,而市場勞動力過剩,農民工工作難找,也不敢要求用人單位為自己辦保險,另外政府行政能力不足,農民工工作不穩定、流動性強的特點,急需出臺保證農民工參保的措施。
雖然農民工承擔高風險工作,但是農民工的努力勞動卻難以得到等值的回報,不僅工資水平低,而且拖欠工資的現象屢見不鮮,其數量之大、拖欠之久直接影響到農民工的生活狀況,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較之第一代農民工工資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仍然惡劣,長期拖欠工資現象屢禁不止,農民工與雇傭者之間的矛盾紛爭仍然存在,職業病和工傷后難以得到醫療保障。工作壓力大、經濟來源時而有中斷的可能,醫療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這些對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形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國家有必要完善法律,使有行政部門有法可依,大力推行農民工工資保障制度,實行農民工工資銀行化發放,與企業簽訂支付農民工工資責任狀,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應急周轉金制度。
(二)居住條件
近年來,隨著城市流動人口的猛增,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越來越突出,其住房福利問題已經進入政府的議事日程。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2011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1〕45號),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力爭使城鎮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新就業職工住房困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不少地方就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公租房制度就是政府在解決這一社會問題時做出的有益嘗試。還有一些地區在企業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外來務工人員公寓。但是目前的城市住房福利制度將農民工排除在外,加之高額的房價,農民工無力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
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是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的必然要求,我國現代化建設將越來越依賴農民工的力量。2006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多渠道解決農民工居住問題,保證農民工居住場所符合基本的衛生和安全條件;2007年出臺的《國務院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提出將農民工作為城市中其他住房困難群體;2007年,建設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的指導意見》,提出用工單位是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的責任主體。這些文件初步明確了農民工住房政策的基本方向。一些地方也積極破解農民工住房難題,主要做法包括建立農民工公寓(農民工經濟租用房),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建立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對農民工購房給予財稅支持等。
但是農民工收入水平遠遠低于城市房價和房租水平,城中村、群租現象普遍,而現行的用地政策沒有實現對農民工集體宿舍建設的保障,地方政府需要確保農民工保障性住房的資金來源,完善農民工住房基金制度。另外如何把城市流動人口納入現有的城市住房福利體系中,并且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來建立健全城市流動人口住房福利制度,也是一項十分必要而緊迫的社會任務。
(三)心理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被稱為“無根的一代”,在農村長大,卻對生養的土地沒有太多的眷戀,在城市拼搏,卻總感覺不被城市接納。他們正處于年輕氣盛時期,要自尊、求上進,較之于傳統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的外出就業動機從“改善生活”向“體驗生活、追求夢想”轉變。他們,比父輩受過更多的教育,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有著更高的要求,然而,經過現實的“撞擊”后,挫敗感也比父輩要來得更加直接和猛烈。農民工在城市中付出最大的力氣和無盡的汗水,然而由于從事的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在市民們心中低下勞動者代替了他們城市建設者的地位,他們很難得到市民的理解,生活中備受歧視。游離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城市邊緣人的角色讓他們面臨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到前途迷茫,生活沒有希望。
當前很大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受過高等教育,創業意識和事業心較強,在工作的選擇上,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于薪酬較高、勞動條件較好。自身價值能夠得到充分體驗、未來發展空間較廣的行業,而傳統的臟活累活、薪酬待遇低的行業無法吸引他們。他們究竟要如何為自己定位,如何擺脫心理落差,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呢?農民工在各方面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屬于城市的弱勢群體,作為享受城市建設的受益者,市民是不是也該正確公平地給這群離家的青年人一些安慰呢。endprint
社會應當重視農民工心理素質較低、適應能力較弱的的因素,適當的對農民工進行心理培訓,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導,使其掌握一些簡便易行的心理調節方法。另外要在社會上宣傳善待農民工,正確認識農民工對城市的貢獻,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引導全社會都要以公平、公正、友善、互愛的姿態來接納和對待農民工,為農民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工的心理問題。
(四)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當下中國義務教育新的難點。自從國家統一取消義務階段借讀費的規定之后,由于利益關系,加上流動學生難管理,而且影響學校的升學水平,很多公辦中小學拒絕接收流動兒童,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務,主要還是由民辦學校承擔,甚至由未獲批準的民辦學校承擔。在北京有300所民辦的打工子弟學校,取得政府批準的只有60所左右,其余學校都屬于非法辦學,辦學環境差,辦學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有隨時被政府取締的危險。涉及高考制度、戶籍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他們不能在居住地讀高中和考大學。
2001年5月,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第14條規定:“要重視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兩為主政策強調了流入地政府在解決農民工子弟子女教育問題上的管理責任,盡管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慮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盡管許多城市的主管部門都在承諾著手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但實際上都收效甚微。徹底解決農民工子女問題,給他們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下政府最該做的是解決當務之急,審查打工子弟學校,引導打工子弟學校像正規化發展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合格的教育,雖然不能滿足他們的擇校需求,難以達到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理想化,但首先要明確責任機制,保障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不能收取其他額外費用。
參考文獻:
[1]陳利利.基于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特點的成人教育策略[J].職教通訊,2012,(1).
[2]李旭,王小玲,郝勇,劉云云.關懷新生代農民工從留守兒童抓起[N].四川日報,2011,1,(24).
[3]汪傳艷.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需求探索[J].當代青年研究,2012,(5).
[4]儲著源.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報,2012,(1).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