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樂樂
內容摘要: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語文課本是我們作戰的最主要的工具。讀書與寫作應該是能互相促進的,就議論文寫作來說,也可以從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找到學習的范本,從確定立意、明確論點到論證方法;從思路、結構到文采,語文課本已經給我們提供了豐富而經典的素材。
關鍵詞:意思 觀點 思路
學會讀語文課本,就是找到了作文的源頭活水,再將所學不斷用于實踐,那學生的作文之渠也定能清澈澄明。拿議論文來說,只要能認真地去學習課本所選的范文,就能掌握寫好議論文的要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意要深遠,思要深刻
文章的“意”,就是作者在體驗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種思想。好的立意除了要求全面領會,深刻把握命題者的意圖之外,還要求作者平時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觀察生活,提煉主題。比如《游褒禪山記》,這本是一篇游記,對于“花山”之名、仆碑、前后洞之景,人人皆見之聞之,可王安石卻能夠因事說理,生發議論,闡釋學人治學的道理。這迥于常人之意就源于他對社會現象的深入反思,對生活經歷的深刻感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就啟示我們的學生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眼睛多看,腦子多想,多問幾個“為什么”、“會怎樣”,眼見耳聞到最后都必須要在心中留下痕跡。這些痕跡讓我們與時代同步,并且能讓思想的高度與日俱增。
二、觀點突出,一目了然
學生總犯“入題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照搬;有的把本來簡潔的原材料進行擴展;有的開篇擺論據,古今中外,慢慢道來。這種松松散散的開頭萬不可取。無論是引用名言警句開頭法,還是寓言設喻法,都必須做到開篇點題,簡潔明確,決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詞。比如《師說》,開篇第一段就提出了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觀點突出,一目了然。學生若能從這些文章中汲取養分,謹記原則,不斷實踐,那么好頭一開,妙文自然來。
三、思路清晰,結構完整
議論文的結構有并列式、遞進式、正反對比式等等,但不管哪一種最基本的結構無非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和解決問題(結論)。比如《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共有五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分(第2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是典型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模式。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也”,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層次井然,環環相扣,文章結構極為嚴謹。讓學生學習這個模式不是要教學生死搬硬套,而是讓學生養成最基本的思維習慣,知道一篇議論文應該怎么想,想什么,怎么寫,寫什么。
四、敘議結合,說理充分
學生的議論文里,主要論據是事例,但事例與論點往往是皮骨兩離,甚至只擺論據,不能結合論點對論據進行議論,或者只有敘,沒有議,總之議論和論據不能緊密結合,說理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具體到每一個論述段必須各要素俱全,比如論點句、論據、分析論據,安排可以靈活,但內容一個都不能少。比如《咬文嚼字》,以第五自然段為例,開頭兩句分別從正反兩面闡述論點“文字和情感關系密切”;接著第三句引出論據,敘述簡潔,只一句,清楚即可;第四句開始結合論點分析由“推”到“敲”一字之差,情感,意境全然不同;最后一句再次強調論點“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這一個論述段是由論點——論據——議論——論點四部分來構成的,是一個極為嚴謹的論述段,自然它的論證說理是強有力的。這樣的優秀范文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首選,讀不僅為讀,更為了寫。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強調讀的方法,讀的目的,進而提高讀的能力。只有會讀書了,讀的價值才能體現。寫出這樣的說理充分的“豬肚”我們的文章才不會索然無味。
讀與寫應該是相互作用的,在有限的閱讀中,如何更好地以讀促寫,抓住教材當中的課文應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這也是教材編寫者們初衷,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越來越生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越來越濃厚;學生讀與寫的能力才能切實提高。源頭活水何處來?伊人就在課文里。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