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一.“平行班”學生基本情況
筆者的學校作為全國著名的示范性高中,盡管是所謂的“平行班級”的學生,他們中考錄取分數線相對于其他學校的學生也是比較高的,但是相對于本校火箭班學生錄取分數線而言,人均分還是低30-70分左右。這些孩子中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優越,部分是來自英才等私立的指令性計劃繳費生,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協作精神差,缺乏團隊精神;2.理想信念差,缺乏遠大目標;3.心理素質差,缺乏自控能力;4.倫理觀念差,缺乏責任意識;5.學習態度和習慣差,缺乏自覺意識。
二.文化建設的作用
通過文化建設,將“平行班”學生融為一體,不僅能形成一個團隊,還會逐漸形成特有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們相互協作、互幫互助。同學之間互相鼓勵,樹立正確的目標和信念,為其不斷努力奮斗,最終實現奮斗目標。有了團隊文化的激勵和束縛,學生們會更有責任心,他們會將用主人翁的意識去處理團隊中的事情,逐漸提高自覺意識,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班級榮譽不斷努力。文化建設看似飄渺,其實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對其加以重視。
三.平行班文化建設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把平行班的文化建設分為三大塊:一塊是精神文化建設,第二是制度文化建設,其次是物質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是指圍繞班級的教育、教學活動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班級風氣等的集合體。它不是一種剛性的、粗暴的、說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種充滿柔性的、溫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關系和環境的綜合存在,是一種新的德育模式。班級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班級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與感染,并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從而將道德認識內化、升華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從而表現出一個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并且這種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一定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并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主要是指班級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道德標準、行為方式等等。因此,在工作中,緊抓陣地,輿論造勢,樹立正能量,旨在建設健康的班集體精神文化。
1.培養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首先,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是培養班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通過組織開展各式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學生思想修養,培養他們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的自主參與,促進學生之間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協作,增進彼此友誼,進而升華為集體感情。
其次,在班級管理中,知人善任,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和工作熱情,組建積極向上、能力強的班干部隊伍,有利于增強班級凝聚力。實踐證明,能力較高的班團干部隊伍,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能使班級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團結,更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從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2.培養學生如何做人
通過系列活動,主題班會及“言傳”和“身教”注重對學生責任意識、感恩意識的培養和誠實守信的教育。
3.培養創新精神
重視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注重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最佳途徑,從而造就出會觀察、會思考、能獨立面對困境、能獨立生存的新一代。
(二)班級制度文化建設
在班級集體中,我們把那些以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為內容的,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以及監督機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形態稱為班級制度文化。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評定品格行為的內在尺度,而且使每個學生時時都在一定的準則規范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班級制度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保障,也只有在制度的規范下,學生才能更好地發展。
(三)班級物質文化建設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指教室環境建設。它是班級精神文化的體現,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是班級輿論導向的載體。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激勵同學不斷超越自我,積極為班級做貢獻。
以上是筆者對目前平行班班級管理中文化建設對于班級健康發展的促進的一點粗淺體會和看法,面對新學生,管理策略也要有新的內容,面對目前的平行班學生應重在教化,同時把握住德育“因為實在,所以有效”的原則。今后要在這方面不斷地創新,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