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洪
通過對我校學生文獻檢索情況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不能正確地選擇文獻源
調查數據表明,有74%的學生使用引擎搜索網上資源,有近八成的學生認為,網絡資源能滿足自己對文獻的需求。“上網搜索”是大多數學生遇到問題的第一也是唯一反應。因此在文獻源的選擇上,學生依靠的是通過搜索引擎聯系起來的網絡資源,搜索引擎成為學生首選的主要知識來源。
搜索引擎確實以其快速和海量的特點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獻來源,但還不足以作為主要的資料支柱,搜索得到的結果也不是完整的知識。對初涉學術領域的學生而言,良好的學術習慣還沒有形成。對搜索引擎檢索到的資源不加分辨地全盤接受。由于這類搜索引擎在收集資源時不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會有一些資源的學術質量不高,如果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分辨,就會導致誤信或誤用一些不完整、不準確甚至不正確的資源,不利于學生今天的學習生涯和今后事業生涯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培養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精神。實際上,學生在檢索專業文獻時,應優先考慮使用館藏數據庫。況且,圖書館已實現了多個數據庫的一站式檢索,使得數據庫檢索也和搜索引擎一樣簡單易用。學生要正確看待和使用學術搜索引擎,根據不同的需求、特點選擇不同的搜索引擎工具或文獻源才是全面搜索學術文獻的法寶。
二.不能科學地利用數據庫
(一)調查顯示,有66%的學生選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查文獻,而選用其他論文庫的學生均在30%以下。這反映在檢索課題文獻時,很多大學生僅僅選擇熟悉的數據庫,而忽略了對其他類型數據庫的利用。當前,很多數據庫平臺上本身集成了很多文獻類型的子庫,很多學生在默認的多個數據庫內檢索,即使檢索到學位論文等非期刊類文獻,也不會選擇去下載和閱讀。此外,收有論文的還有年鑒數據庫,各大經濟網站數據庫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排除課題本身的特殊性,大學生狹隘的文獻觀是阻礙其主動檢索多種文獻數據庫的主要原因。學生應該認識到:不同類型的文獻有各自的特點和作用,它們相互補充,共同構成學術研究的文獻保障體系。僅僅選擇一種文獻類型是片面和不科學的。
(二)在對使用數據庫的調查中,對中文庫的利用全部高于外文庫,說明學生在檢索文獻時,通常使用中文數據庫,而很少主動去檢索外文數據庫。外文文獻是大學生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寶貴資源,對于涉外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尤其如此。由于我國在諸多學科領域仍然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很多專業的學生要想獲得本專業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必須去檢索外文數據庫。當然,客觀地講,大學生的外語水平和專業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確實難以達到熟練閱讀專業文獻的程度,對于外語水平和專業知識準備不夠的低年級大學生,可以首先檢索普及性的外文數據庫;對于高年級的大學生來講,由于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在檢索課題資料時,可以考慮檢索專業數據庫。
(三)學生在使用數據庫時還有一個普遍傾向,喜歡使用全文數據庫。檢索到文獻就立刻閱讀全文,是初學者檢索文獻的習慣。在這種心理支配下,認為不提供全文下載的文摘數據庫使用起來不方便。殊不知文摘數據庫有自己獨特的作用。與全文數據庫相比,文摘數據庫收錄文獻的種類和數量都要多得多,如此海量數據為科學地分析課題提供了基礎,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研究方向和思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大多數全文數據庫文獻量較少,難以支撐分析課題的需求。
三.不能熟練掌握數據庫的檢索方法
調查顯示,學生在檢索館藏數據庫時遇到的障礙,主要是不熟悉數據庫檢索方法(45%)和不善于使用檢索詞(39%),分別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學生在利用學術數據庫檢索文獻時,常常存在下列問題:
(一)不能靈活地選擇檢索方式。很多同學在檢索電子文獻時,常常不加考慮地使用系統默認的檢索方式。事實上,無論是中文數據庫還是外文數據庫,一般都提供了多種檢索方式,比較典型的檢索方式有初級檢索、高級檢索和專家檢索,此外有些數據庫還提供二次檢索和分類檢索等。這些檢索方式各有特點,同學可以根據檢索需求,靈活地加以選擇。
(二)缺乏有針對性地選擇檢索項。一般來講,系統默認的檢索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全部”字段中進行檢索;另一種是在復合檢索項“題名,關鍵詞,摘要”里進行檢索。這些默認的檢索項并不能滿足所有的檢索需求。合理地選擇檢索項,可以使檢索結果更為科學。
(三)不善于切分和選擇檢索詞。受使用搜索引擎的影響,不少同學在使用數據庫時,習慣在檢索框內輸入一句話作為檢索詞。這種檢索方式會造成文獻的大量漏檢,很多時候,檢索結果甚至為零。正確的做法是分析檢索課題,將整句話拆分成若干檢索詞,將這些檢索詞分別輸入檢索框。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網絡學術信息及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研究》(課題編號:ADA11081)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