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燕
語文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利用兒童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積極挖掘教材本身所蘊涵的創新因素,把快樂引進課堂,讓孩子們通過積極參與,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戲的快樂,思維創新的快樂,互相幫助的快樂,獲得成功的快樂。翻開學生的作業,我們會發現,錯別字比比皆是,語句不通順也是常事,三年級剛接觸習作表現尤為突出。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反思,詞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大家都很重視。我嘗試過多種字詞教學的改革,效果不一。在認真學習了新課改的有關材料后,課程標準以學為本、彈性空間等特點,啟發了我。下面談談我的一點做法。
一.收放自如讀字音
初識生字,我們往往放心不下,面面俱倒,但生字讀會了,有的學生讀書時還會有不認識的字,一些后進生表現更甚,怎么辦呢?
我在指導學生預習初讀時,先讓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然后,指名后進生讀課文,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來讀,并及時板書下學生讀錯的字詞。因為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指名后進生讀時更能暴露問題,所以,課堂上不能只請優等生讀,那無異于掩耳盜鈴,要多給后進生機會,尋找他們的閃光點,點燃他們自信的火花。
有的生字學生也許在生活中早已認識,就不再是生字。相反,有的熟字學生如果不能再認,對他們而言也只能是生字。針對自身情況,讀會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對于連熟字都不認識的學生是一種復習,對已認識的學生是一種鞏固。這就是所謂的放。過度的放又會使字詞教學一盤散沙,顯得雜亂,因而,在認識了學生中讀錯的字詞后,我就展示文中的生字詞,指名讀,齊讀,這就所謂的收。
這樣收放自如地學習字音,重視了人本性問題,尊重了人的差異性、多樣性和獨特性,使課堂教學不再是預設的活動,而是生成的。
二.形式多樣解詞義
以往學習理解詞義常常是機械性地照本宣科,不重視學生獨特的感情。其實,學生是很具有潛力的,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學的致用,因此,哪怕學生僅能說出文中含有這個詞的句子也是好的,最起碼說明他們讀書時專心了,有一定語感了,有何不可呢?我們教了那么多課文,學生真正能運用的有多少?這樣學習所得的知識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命力,它不能被運用產生新知識,只能是死知識。
理解詞語的方式豐富多彩。在解釋詞語時,學生有的借助圖片來解說,一眼明了,如麥囤;有的借助實物,具體直觀,如蒲公英、麥子等;有的做動作演一演,生動形象,如趴、撫摸;有的可以讀一讀,聲情并茂,如興奮、低沉;有的聯系實際造句,如節儉,文具盒雖然有些破舊了,但他還是舍不得扔掉,他可真是個節儉的好孩子。其它的方式還有:聯系上下文、找近義詞、反義詞、擴詞等。
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受約束,學生才能海闊天空,侃侃而談。他們回答問題時也不像從前那樣模式化了,相反,時常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有的成功的體驗,學生更加熱情高漲。
三.專心致志學寫字
字詞都會讀了,理解了,不認真寫不行。有錯別字的原因之一就是寫字時只動了手,沒有做到眼到、心到,寫字就成了機械性的任務,收效甚微。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寫字作業時,不僅要注意糾正不正確的寫字姿勢,還要指導他們手、眼、腦等多感官并用,如描紅時就要邊描邊記憶字形。學生用心去寫了,還愁寫得不端正、正確率不高嗎?
詞語雖小,文章很大。我相信,只要我們敢于探索,亦能于細微之處育人,做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自主參與法學習識字
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如果孩子學得主動,肯動腦筋,那么,每個漢字都可以用多種的好方法來識記。這一目標的成功實現與否牽涉到一個有關教學結構的問題。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是施教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知識的地位。有人把一節課上大部分時間教師一個人講,教師講得一切都是對的這種課堂教學,稱為2/3現象,稱為教師的話語霸權。這種教學結構嚴重地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讓我們充分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把兒童作為教育資源來整合我們的教學過程。重視發揮每個兒童在優化整體中的作用,把兒童之間的差異看作寶貴的資源,看作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個階梯,把差異的產生和解決都視為推進兒童發展的契機。讓我們找出一種更好的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從而為兒童營造了一個有效的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
(作者單位:河北磁縣白土鎮池上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