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與培養,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綜合能力;避免大學生學習、實踐、就業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對個人的職業生涯進行科學的規劃,可以使自己對職業的目標與實現途徑了然于胸,便于進行職業發展的宏觀調整,使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省時省力,少走彎路。同時,職業生涯規劃還可激勵大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實踐動力,使其為了實現各階段的階段性目標以及最終目標不懈地努力奮斗。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現狀
國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自2006年起,向各大高校進行宣傳與普及。由于時間尚短,目前各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較強的就業指導痕跡,缺乏實效性。就目前,國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來看,存在學生對社會職業、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了解;自身職業生涯目標不明確;家庭與社會缺乏積極、科學的引導;學校職業生涯教育內容缺乏素質能力培養;科學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尚未建立等諸多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問題是大學生普遍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顧名思義,是指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程度與態度,是大學生進行和完成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在動力。大學生普遍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則意味著,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程度尚淺,并不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真正意義所在,及其對于個人就業與職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大學生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說明其在職業生涯規劃這一問題上存在理解與認知的矛盾,表明其對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明確而清楚的認識,缺少實際的實踐和加深的了解。
目前,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現狀來看,存在大學生雖然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法有一定認識,卻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意義與價值沒有清晰地了解;較男生相比,女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及規劃意識較為薄弱;文科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較其他學科學生的規劃意識較為薄弱;有過社會實踐經驗(兼職或工作)的大學生較沒有相關經驗大學生相比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較強;學生干部要比普通同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規劃能力較強的現象。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局限于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絕非科學與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建立一套全程、科學的教育體系。所有課程與活動的安排與設計,需充分考慮大學生自身每個階段的生理與心理,包括其所學專業的學習特點,從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目的及意義出發,建立和形成科學、完備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全程體系。
第一學年:引導和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職業生涯規劃,并完成初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傳統意義上的教育體制,導致大部分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從未涉及或沒有真正思考過個人的職業與生涯發展問題。因此,對于大一新生而言,需通過交流、經驗介紹與“大數據”展示等渠道,教育和啟發其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導入職業生涯規劃概念,輸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第二學年: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二年級的大學生,已經完成了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對所學專業與未來可能從事的業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時,需要結合所學專業與社會、市場的需求,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在完成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積極開始探索社會環境。需通過課程教育與相關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鞏固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第三學年:指導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付諸實踐。大三的學生,經歷了兩年的大學生活,通過學習與實踐,對于所學專業及知識結構有了初步明了的認知。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他們往往在考研、留學、求職等畢業去向的選擇中徘徊不已,此時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幫助其完成正確、適時的選擇與判斷。
第四學年:指導學生順利就業。面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此時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做好其就業服務工作,幫助和指導學生掌握求職的方法和技巧,以正確、平和的心態面對就業。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絕非以學生順利就業為最終目標。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與價值,形成生涯規劃的好習慣,使其貫穿于學生一生的生涯發展,才是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的真正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