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瑜琳
目前,美術生態化課堂教學正處于積極的實踐中,它以全新的理念顛覆了傳統的課堂教學。
一、生態化課堂教學的本質 課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所探討的是狹義的課堂,指的是在學校中被用來進行教學活動,以傳遞和建構教育知識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和能力,培養品德和促進個性發展的場所。生態指生物與環境及共同生活于環境中各個個體間或種群間的種種關系。課堂是一種特殊的生態,具有獨特的課堂生態主體(教師和學生)和課堂生態環境,是由教師、學生、環境交互作用共同使課堂成為有機的生態整體。
二、生態化課堂教學的的基本特征
生態課堂是以生態學的視野關注課堂中每一個生態因子,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動態也有靜態的,這些因子相互依賴、和諧共生形成教學氛圍。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
(一)整體性
生態學認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組成的有序、穩定、完整的生命共同體。課堂生態即由“師生和教學環境交互作用形成整體”。首先表現為師生與課堂環境的相互影響,其次,課堂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如:教師在成功“塑造”學生時,學生也反之影響教師,師生間相互認可、諧振共鳴。
(二)協變性
生態學認為,一個物種的進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種及相關物種發生協同變化,這種相互適應、作用的共同進化即協變性。在課堂教學中,則表現為各個因子間的協同變化。如:課堂上師生情緒情感交織形成生態性心理場,教師上課激情高,學生也會不經意受感染;面對無精打采的學生,教師的情緒也難免被帶入“低谷”。
(三)共生性
生態學認為,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而長期共生;同時又直接或間接地發生著聯系,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互利共生的生態關系。教師是相對于學生而言,離開了學生,教師價值就成了無源之水。相反,學生離開了教師,學習上就困難重重,這就是“教學相長”的生態意蘊。
(四)動態平衡性
生態學認為,在一定的時間內和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生態系統各部分結構和功能處于相互適應和協調的動態之中。如:在課堂教學中,在不考慮其他生態因素的影響下,輸入學生沒有掌握的信息和知識,經過學生的內部“加工”,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若教師輸入過多的信息到課堂,必然引起課堂生態的失衡。為了達到新的平衡,必然要求師生調整教與學,以促成動態穩定。
三.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理論建構的路徑
(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1世紀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它要求教學工作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表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要允許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要鼓勵同學們發表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感受,要保護學生獨特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美術作品藝術的豐富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多樣性。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
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生態課堂主體—學生學習生態的建立。新形勢下的課堂生態化教學要求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全面依靠學生的觀念,要構建以學生為本位的自主課堂,相信學生學習的天性和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為學生自主發展創設和諧和充滿關愛的課堂人際氛圍,讓學生獨立探究學習內容和方法。
(三)提倡動態教學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豐富多樣性、生物的演化適應能力、種群之間及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是系統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學生發展指的是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體學生全面人格、全面個性的可持續的終身發展。美術生態化課堂教學所表現出的教學關系不是靜態的、固定的關系,而是動態的、變化的。教與學有著交往、互動的本質要求,是一個發展的、增值的、生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動態生成課堂資源,通過主觀能動的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促進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它要求教學中要重視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學效率,要關注學生的滿意度,要不斷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改進和學生、教師的生命發展。
總之,可持續發展的促進性目標是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發展方向和最終價值追求。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水縣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